走在陈平古道(四)

金溪渔翁

<font color="#167efb">今天的天气格外明朗,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绿,山是那么五彩宾纷。天上的云像一团洁白的棉花,在空中飘来飘去,我的心情也随着云彩飞扬。</font> <font color="#167efb">去庙坝必走陈平道,从大安老街左侧拐进那条山沟,顺河而上可达略阳,半道朝西北去可转向黑木林、二里坝、巩家河方向。这条古道实际上也是蜀道中的一条岔路。遥想当年这条古老的陈平道上,演绎出多少悲与喜的故事。走在古老的陈平道上,我想到了历史的尘埃,飞扬在这时空里,弥漫在世人的岁月中。<br> 有人说当年的唐明皇,为避安史之难,翻过秦岭走略阳,过飞仙岭,走的就是陈平道。还有人考证,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从甘肃下四川,据说也是走的这条道,并在飞仙岭写了诗。是否真有其事,那是研究历史者们的事。 <br> 古道悠悠,人世茫茫。滔滔不绝的大林河,淘不尽人间的悲喜泪。不过,无论陈平道在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我认为最值得歌颂的,还是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生计,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所做的那些事。</font> <font color="#167efb">建国后,当地政府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解决人民吃饭的根本问题。从1955年开始,沿这条古道边的大林河,改河造田修地,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堰渠。1963年春,在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后,县上又拨专款,在这条河道上修建了县内首个水轮泵。既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又建起了县内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古老的大安街上照上了电灯,还解决了粮食加工问题。当时,老百姓那欢天喜地的情形难以言表。<br> 随后,在1970年,政府又在原白杨乡之上的干沟筑坝,修建了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大堰渠,解决了白杨、大安、桑树湾三个公社,近三千亩的农田灌溉问题。千百年来的大林河,每当雨季洪水泛滥时,冲毁了多少人家的房屋?多少牲畜和人?自从解放后,政府筑河堤、修堰渠、建水电站,造福一方,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敢战天斗地,叫山河变新颜,叫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br> 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曾经那些令人骄傲的水利设施,那一代人所付出的奉献,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有些人一说到解放后那三十年,似乎其日子比旧社会还苦,比《白毛女》电影中的杨柏劳还凄惨。</font> <font color="#167efb">当然,那些年个别地方,因种种原因,出现百姓生活困难,吃不饱饭的现象,再加之农村集体生产抓的紧,农民要没日没夜的抬田修地,搞水利建设,确实是苦累。但相比于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一没有人逼债,二没有土匪、兵祸的遭害,那又算得了什么。一些人之所以要千方百计抹黑那段历史,其目的人们都明白,那就是要措此推翻这个社会制度,去过那不劳而获、醉生梦死的日子。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