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说种树

边疆

<p class="ql-block"> “3˙12”说种树</p><p class="ql-block"> 图/文 边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有种树的传统,一棵树、一片天,一丛林、一族人。天地人都依傍着树,树就自然而然成了纽带。我们说有杰出贡献的人宛如参天大树,祖先保佑叫荫庇后生,两情相悦终成眷属叫喜接连理枝......这样的传统当和中国的历史一样久远。</p><p class="ql-block"> 在名人种树的行列中,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当为第一人。黄帝陵古柏参天,黄帝手植柏尤其叹为观止。据说,树龄已达5000余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树高20余米,树围7.6米,有民谚曰:“七搂八拃半,圪里圪垯不上算。”于是,这株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p><p class="ql-block"> 由于黄帝带了头,炎黄子孙自然效仿,但凡有点名头之人,都会在其驻足地种植树木。神州境内,名人手植树木数不胜数。我生活的铜川市,最有名的当属药王山南庵下院的药王孙思邈手植柏,树龄已达1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昔日种树的人早已作古,但他们亲手栽植的树木,虽历经千年百年依然郁郁苍苍。似乎那些人早已化作了眼前这株树,继续讲述着心中的天道人生;亦或他们原本就是一棵棵傲视苍穹的大树,如今用另一种形态,彰显生命的伟力。</p><p class="ql-block"> 与名人不同的是,普通百姓也种树。起初,他们种树大多只是为了记忆。</p><p class="ql-block"> 许多地方的人,一提起祖籍都会说:“祖上是洪洞县大槐树人。”是耶非耶?那儿其实就是一个批发站,王朝要移民,便把山西等地的人口集中到这里,再一波一波发往各地。</p><p class="ql-block"> 被移民的人记住了那棵大槐树,大槐树也就成了他们的根。不论走到哪里,先要在村口栽植一棵槐树,告诉子孙莫忘根本。</p><p class="ql-block"> 和外来的刺槐(洋槐)不同,祖先们栽种的槐树开细小的黄花,馨香沁人,是为“国槐”。</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在陕西地界十分普遍。几年前我写了一篇《老家,安王》的篇什,其中就有城门口老槐树的章节,许多人说这没啥稀奇的,他们村也有这样的老槐树。</p><p class="ql-block"> 和寻根式的老槐树不一样的是,每逢清明节,人们都要给新逝亲人的坟头栽植柏树。原因有二,一是柏树散发的浓香能驱虫。老辈人说,地下有一种虫子叫穿山甲,专门吸食死者的脑髓,但只要嗅到柏树香味就退避三舍,所以给新坟地栽种柏树是对亡亲的呵护。二是柏树结子成熟后,坚果自然开裂,柏子散落,入土就生根。用不了几年,一棵树就会引发一片浓荫,便如人之繁衍生息一般。</p> <p class="ql-block">  泱泱神州,开展全民植树,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后,带头的就是毛主席。于是,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在固定时间里种树。这一日,举国上下不分长幼妍蚩齐上阵,荒山“四旁”都种树,这就是中国的“3˙12”植树节。植树节,规模之大,放眼全球,难出其右。</p><p class="ql-block"> 自从老人家在十三陵植树的照片,感动了亿万老百姓;自从他“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唤醒了全体国民,植树就成了国人的自觉行动。</p><p class="ql-block"> 建国七十多年了,岁月很难剥蚀我们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毛乌素沙退人进,黄沙即将消失。这是植树造林的福音,也是昔日栽树种草治沙人石光银、殷玉珍、牛玉琴、王有德留给人们的绿色记忆。他们如一株株沙柳,永远守护者我们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1979年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使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得到了有效遏制。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奖章。</p> <p class="ql-block">  而我,对植树造林最早的清晰记忆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刚上初中,开学不久学校就响应人民公社的号召,开赴道东沟。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我们就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在山坡开挖育林带。</p><p class="ql-block"> 次年,我们又到傅家塬集结,打造人民公社第一个千亩苹果园。</p><p class="ql-block"> 傅家塬是西晋大哲学家傅玄老家,后归入稠桑公社安王村三队,再后来被国家收为解放军营地。军营撤离后我们就在那里种树,种苹果树。两个人一组,开挖方方一米的大坑。整整一个礼拜,累呀。</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年的毛孩子都年过花甲,但高山槐、道东沟、西沟三大林场,就像三颗晶莹的绿色钻石,镶嵌在子午岭的尾端。有人将子午岭喻为一条巨龙,那么这三大林场当是为它量身打造的绿色铠甲。</p><p class="ql-block"> 当年实施这些计划的人是杨书记,今年老人已仙逝。但三大林场的槐花香,却永远萦绕着渭北高原上的一方众生。</p><p class="ql-block"> 及至我参加了工作,几乎每年这个时节都要造林植树,大家从无怨言。至于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虚报数字的人,老百姓自然有看法没办法。</p> <p class="ql-block">  既然没办法,我们就实实在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我们去孙塬贺嘴村了解花椒栽植,大为感动。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花椒树。山坡上,只要能摆放一把椅子,就有一棵椒树。</p><p class="ql-block"> 人不负地,地不负人。花椒早已成了当地百姓的主导产业,不仅富了千万人,而且绿了一座座山。</p><p class="ql-block">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种树不一定非得在“3˙12”,只要气候适宜,随时随地都可以。按照佛理延伸讲,种树实际是种福报。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植树造林,是国之大者,是正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