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幼儿认知发展能力以及生活家庭环境不同,幼儿在生活常规教育中存在着差异性,有些幼儿能够听从教师引导,快速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适应集体生活,而有些幼儿适应能力相对比较慢,较难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生活常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加强家园合作,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同时也能帮助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p> <p class="ql-block">一、生活常规教育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大辞典》中提出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通过入园、晨检、早操、上课、游戏、劳动、娱乐、散步、盥洗、进餐、午睡、喝水、入厕、穿脱衣服鞋帽和离园等各项活动,使幼儿学会按时作息,有规律地生活,愉快、稳定、有秩序地参加活动,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活动技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行为文明,并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各项活动要求。 我国《纲要》指出: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生活常规实际上是培养幼儿在园生活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规则意识,并且能够遵守和执行规则制度,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以及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p> <p class="ql-block">二、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一)集体生活的需要。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地方,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不同,每个幼儿身心发展存在差异,尤其是幼儿受原生家庭环境影响,在生活常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不对幼儿进行有意识生活常规教育,班级会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班级管理,有利于保教工作的开展。</p><p class="ql-block">(二)家园合作的抓手小班幼儿受原生家庭环境影响较为明显,任何的不良习惯或者行为都容易凸显。例如:爱动手推人、不能自己吃饭、不会穿脱衣服等。但幼儿可塑性强,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合作,幼儿能更好的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是幼儿前期主要经验积累来源。幼儿最初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家庭教育的差异。有的家庭注重孩子良好生活常规培养,入园时体现出更强的独立性、更好的适应能力和自主性。相反,有的家庭偏向溺爱孩子,不注重孩子日常生活常规培养,入园时则体现出更强的依赖性、自主能力和独立能力相对比较差,适应能力比较弱。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需要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得到反复的练习,家园合作能够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得幼儿有充分的反复练习的机会,更有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p><p class="ql-block">(三)未来发展的基础是幼儿第一次进入幼儿园集体,是由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阶段,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最初阶段。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对健全幼儿性格,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奠定了幼儿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健康领域方面,需要培养幼儿一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教育要求中指出:教师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p> <p class="ql-block">三、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一)树立正确的理念幼儿的常规教育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这种常规教育应该是引导性的,应该是幼儿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强迫式。忽略引导幼儿建构规则意识,其结果就是幼儿对于规则既不理解,也不能很好地去遵守。在幼儿常规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引导幼儿参与,不仅能够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常规的理解,更容易激发幼儿内在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逐步自主构建规则意识。 </p><p class="ql-block"> (二)巧借外力 家长要认清自身在家园合作中的责任和地位。家园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为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一。家长要学会借助社区、幼儿园、大自然等多方面的资源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p><p class="ql-block">(三)以身作则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有责任帮助幼儿养好良好生活常规,更有责任提升自我修养,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断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