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雙雙

<p class="ql-block">公元一九三六緬甸華僑興商總會廿五週年紀念特刊</p> <p class="ql-block">祖國政要、聞人遺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森 </b><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同盟</span></p><p class="ql-block">時任國民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近代政治家。</p><p class="ql-block">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p><p class="ql-block">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p><p class="ql-block">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而任国民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p><p class="ql-block">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樹人</b></p><p class="ql-block">時任侨务委员会委员长</p><p class="ql-block">陈树人(1884—1948),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原名哲,后改名韶,字树人,号葭外渔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画家。少从岭南画家居廉学画。曾经两度赴日本留学,为同盟会会员,也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和广东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作画擅长山水、花卉,尤工木棉花。</p> <p class="ql-block"><b>孫科</b></p><p class="ql-block">時任行政院长</p><p class="ql-block">孙科(1891年10月20日—1973年9月13日),字连生,号哲生。广东省香山县南朗镇翠亨村人,孙文长子,曾任广州非常国会及外交部秘书,英文《广州时报》副主编,广州市市长,国民政府常委、代理广东省长、交通部部长,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军事委员会委员。1927年起历任国民政府建设部长、财政部长、铁道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长、立法院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居正</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時任南京政府司法院長</p><p class="ql-block">居正(1876年11月8日-1951年11月23日),原名之骏,字觉生,号梅川,湖北省黄州府广济县(今武穴市)梅川镇居杠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法學家。1907年(光绪33年)夏,入日本大学本科法律部。其后,孙文在云南省河口组织河口起义,居正归国参加起义。但在途经香港时得知起义已经失败,乃赴新加坡。1907年,到胡汉民、汪兆铭(汪精卫)主宰的《中兴日报》撰写文章。同年,居正前往缅甸仰光创办《光华日报》。以后,在南洋各地从事革命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23日,居正在台北病逝,享年75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褚民誼</b></p><p class="ql-block">行政院秘书长</p><p class="ql-block">褚民谊(1884年1月17日-1946年8月23日),原名明遗,字重行,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国医师、公共卫生学者、外交官,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中国国民党元老,汪精卫政权要人。1946年8月23日,褚民谊以汉奸罪在苏州狮子口监狱刑场被执行枪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許世英</b></p><p class="ql-block">時任救赈委员会委员长</p><p class="ql-block">許世英(1873年-1964年10月13日),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秋浦县(今东至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1925年曾任民国国务总理。</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0月,许世英获起用为赈务委员会委员长,组织中国全国的社会救济事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調任中国驻日本大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邵力子</b></p><p class="ql-block">陕西省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第五届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p><p class="ql-block">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初名景奎,凤寿,后改名为闻泰,字仲辉,号凤寿,笔名籀因。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一直主张国共合作,曾任国民党中宣部部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后,脱离国民党政府。解放后,留驻大陆,任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被毛泽东称为「和平老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吳鐵城</b></p><p class="ql-block">時任上海市市長</p><p class="ql-block">吴铁城(1888年3月9日-1953年11月19日),祖籍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生于江西省九江府,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军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應欽</b></p><p class="ql-block">時任军政部部长</p><p class="ql-block">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人。 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p><p class="ql-block">在黄埔系当中,有蒋何并称的地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军政部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大本营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联合国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国防部部长及行政院院长。维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子文</b></p><p class="ql-block">時任中国银行董事长</p><p class="ql-block">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1971年4月26日)籍贯广东文昌(位于海南岛),生于上海。1927年起,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长、中国银行董事长、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外交部长、驻美国特使、广东省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前往法国,后长期居留美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紹寛</b></p><p class="ql-block">時任海军部海军总长</p><p class="ql-block">陈绍宽(1889年-1969年7月30日)</p><p class="ql-block">字厚甫,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胪雷村)人,中华民国海军一级上将,国民政府时期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先前任职单位:中华民国海军部海军总长(1932 年–1938 年)</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绍宽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又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会主席团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公博</b></p><p class="ql-block">時任行政院实业部长</p><p class="ql-block">陈公博(公博(1892年10月19日-1946年6月3日),祖籍福建上杭,生于广东南海县(今广州市)。</p><p class="ql-block">曾经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大会中央执委。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随汪精卫任南京政府立法院长,是汪伪政权第二号人物。汪精卫死后,代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在日本投降后解散伪国民政府并出逃日本,不久被押解回中国。1946年4月12日,被江苏高等法院以通谋敌国罪成立判处死刑;6月3日,被执行枪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世杰</b></p><p class="ql-block">時任教育部長 王世杰(1891年3月10日-1981年4月21日),字雪艇,湖北省武昌府崇阳县人。宪法学家、教育家。曾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后任教育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閻錫山</b></p><p class="ql-block">時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p><p class="ql-block">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中国同盟会会员。 阎锡山管辖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以来,经历多场内战、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是众多民国军阀中纪录最长者,一共历经38年,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战役,山西土皇帝最終兵敗人民解放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果夫</b></p><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p><p class="ql-block">陈果夫(1892年10月27日-1951年8月25日),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泽河里人。民国时期国民党内右派,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果夫自辛亥革命时已染有肺结核病,经常咯血住院,抗战其间多次施手术。战后开始退出政坛,1951年8月25日因肺病于台北病逝,享年五十八岁。遗体权厝于台北县观音山五股示范公墓,1999年归葬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故里的灵安公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劉蘆隱</b></p><p class="ql-block">刘芦隐(1894一1969) 本名慎德,小名雪宝,永丰县人。早年就读于南昌一中。1912年4月,加入同盟会。次年夏,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攻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21年任旧金山《少年中国晨报》总编辑,兼国民党美国支部总干事(一说国民党旧金山总支部总干事)。1922年,任国民党加拿大总支部总干事后奉命赴沪开展青年工作,兼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杜诗校注小组组长。1955年后当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社会人士工作组组长,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病逝于四川雅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儀</b></p><p class="ql-block">時任福建省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陈仪1883年5月3日-1950年6月18日),幼名毅,改名仪,字公侠,后改字公洽,自号退素,浙江绍兴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政治人物。日本陆军大学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国民党政学系成员。战后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任内发生二二八事件,并在事后被解除台湾省行政长官的职务,为事件中争议政治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長樂</b></p><p class="ql-block">時任印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加尔各答总领事</span></p><p class="ql-block">台山籍(乡里不详)</p><p class="ql-block">渥太华、新加坡、三藩市、加尔各答領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蔡咸章</b></p><p class="ql-block">時任駐仰光領事</p><p class="ql-block">蔡咸章(1892—1960),字汉瞻,临安人。居吕家弄,家境清贫,兄弟五人,咸章行三。幼极聪颖,就读于钱继孚,蔡出类拔萃,极受器重。由亲友资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1919年五四运动,他是积极发起人之一,参加--,被当时北京反动政府逮捕,后由校方保释出狱。毕业后,在北京外交部任职。1923年赴菲律宾任华侨中学校长。1928年起,历任驻缅甸仰光、朝鲜釜山、印尼巨港等地领事及总领事,直至抗战爆发,日军侵入南洋。1934年,杭、嘉、湖发生特大旱灾,不少农田颗粒无收,米每石价高达10银元,饥民掘蕨菜、葛根度日。咸章在菲律宾向华侨募得大米20万斤,分别无偿给临安、吴兴各10万斤,以赈灾民。日军侵华后,咸章受爱国华侨胡文虎委托,从事实业救国,1939年回到重庆,弃政从事工商业,历任华侨企业公司、隆昌义大煤矿公司协理、襄理等职。重庆解放后,蔡咸章为义大煤矿公司资方代表兼技术科副科长;并被选为隆昌县人民代表。於1960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黃元秀</b></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老人</p><p class="ql-block">黃元秀(1884年-1964年),原名凤之,字文叔,号山樵,中年以后改名元秀。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日本攻读士官学校期間,于1905年7月底,与孙中山、黄兴(黄克强)等人一起协商建立反清共和统一的革命组织。正式在中国同盟会诀议书上签字,成为第三位领先加入的革命志士。</p><p class="ql-block">黄元秀先生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为此,民国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老人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格,而今,杭州各大名胜,还保留着他的碑题。灵隐寺的“灵鹫飞来”、断桥的“南无大日如来”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黃元秀先生参加辛亥革命,讨袁阻止袁世凯称帝,北伐消减军阀,抗日戰爭,嬴得最终的胜利。</p><p class="ql-block">1961年10月10日,在浙江省人民政府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时,浙江省省长江华向黄元秀先生颁发了「辛亥革命老人」的证书。1964年,黄元秀于杭州逝世。 先生极力推广中华武术,留有名著《武当剑法大要》《武术丛谈》《太极要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馮少山</b></p><p class="ql-block">時任中华全国商会主席</p><p class="ql-block">馮少山(1884年-1967年),又名冯培喜,广东中山歸國華僑,中国近代工商业者、中国民主促进会理事会理事,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40年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傅筱庵被杀后,汪精卫、陈公博想让冯少山代之,被坚决拒绝。冯后离沪,参加抗日募款救国运动,领队到香港、马尼拉、宿雾、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地募捐。1944年与王绍鏊、谢仁冰、曹鸿翥等组织「二酉社」,开展反蒋抗日运动。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后,当选为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当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理事。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9月以全国工商界候补代表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放后历任上海市粮食局副局长、上海市第二商业局副局长、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廈門市提倡國貨委員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廈門市商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張嘉璈</b></p><p class="ql-block">政府财政顾问委员</p><p class="ql-block">张嘉璈(1889年11月13日-1979年10月13日),字公权,江苏嘉定人(今上海市嘉定区),中国近代政治家、银行家、实业家,1979年病逝于美国。主要作品有《关于旧中国的通货膨胀》、《关于旧中国的铁路建设》等。</p><p class="ql-block">张嘉璈是民国时期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具有现代理论与实务经验的金融专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p><p class="ql-block">1935年時任国民政府财政顾问委员会副主席,3月任中央银行理事会常务理事及监事会监事。同年辞去中国银行总经理,12月任铁道部部长。</p><p class="ql-block">1953年他到美国加州洛杉矶的罗耀拉玛丽蒙特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61年到加州的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1966年任高级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其间还曾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台湾大学教授。1972年9月30日,被庆应义塾大学授与名誉博士称号。于1979年10月13日在美国加州去世,葬于加州奥克兰市山景公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陳濟棠</b></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陈济棠(1890年2月12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别名南天王。广东防城人(今属广西防城港东兴),汉族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p><p class="ql-block">1907年入广东陆军小学,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转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广东地方军中任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北伐时留守广东,兼任钦廉警备司令。同年赴苏联考察。1927年6月回南京,复任第十一师师长。1928年升任第四军军长兼西区善后委员。1929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广东部队编遣特派员、第八路军总指挥。1931年12月起当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西南分会委员长、广州绥靖公署主任、赣粤闽湘边区“剿匪”副总司令。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1936年6月联合桂系军阀发动两广事变,将部队改称为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任总司令,要求中央抗日。失败后被免职,赴香港和欧洲。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1938年1月任国民政府委员。1939年11月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1940年春任国民政府农村部部长。1942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两广宣慰使。1946年创办珠海大学,从事教育事业。1947年任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4月任琼崖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6月赴海南岛,1950年4月去台湾。历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资政、战略顾问等职。1954年11月3日晨,陈因到台北“风化区”探测办学校址,突患脑血管栓塞症,卒于村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柳亚子</b></p><p class="ql-block">詩人</p><p class="ql-block">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又改名弃疾,字亚子,以字行,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江苏吴江,诗人,国民党左派代表人物,南社发起人。</p><p class="ql-block">1906年,到钟衡臧所办的上海理化速成科学习化学,结识高天梅、朱少屏等人,未能毕业就被他们邀到健行公学教书,结识马君武、苏曼殊、刘申叔等人;加入了同盟会并编辑《复报》;这年中秋,两江总督端方准备禁报刊、查封学校,因此返乡避难并成婚。</p><p class="ql-block">1909年,和陈去病、高天梅发起南社,以文学鼓吹民族革命。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雷铁崖请去做秘书,不过三天便返回上海做《天铎》、《民声》、《太平洋》三个报馆的主笔,1913年,转向新剧运动。1923年,和邵力子、陈望道发起新南社,提倡新文学和社会革命。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以同盟会的资格重新加入并成立了吴江县党部。1925年,江苏省党部成立后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长。次年,国民党全国二大上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负责江苏党务。10月,逃避孙传芳的抓捕到上海,化名「唐隐芝」。</p><p class="ql-block">1927年,北伐军到达东南后谢绝了武汉、南京两方面江苏省政府委员的人邀請,到日本躲避。皖南事变中,柳亚子因同情中共新四军,被国民党中央以「诋毁中央」为由撤销监委职务,并开除出党。1943年,与张伯苓一道创立重庆南开中学。对日抗战胜利后,在香港继续从事中国民主运动。</p><p class="ql-block">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58年6月21日,在北京病逝。一 維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洪鴻儒</b></p><p class="ql-block">厦门市商会主席</p><p class="ql-block">洪鸿儒(1865~1953年),字晓春,号悔庵,福建同安县马巷窗东乡,清末举孝廉。光绪年间,自同安到厦门经商,创办源裕商行经营粮食,由于为人公正诚实,得到南洋各地侨商的信赖,虽然资金不多,商号仍得以发展,逐步兼营信局、进出口、钱庄和汇兑业务。</p><p class="ql-block">1908年起先后任厦门商务总会(总商会、商会)副会长、会长(总理、主席)等职,积极维护地方金融秩序和物价稳定。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1908年兼任厦门教育会会长,担任过厦门大同小学、民立小学董事长,并在家乡创办窗东学校。组建厦门著名慈善团体“益同人公会”。辛亥革命时,召集各界“亟谋厦门独立”,组织参事会劝募款项,招募团丁,使厦门成为当时较安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20年起,出任厦门市政会第一届董事、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届会长,动员华侨回乡参加建设,兴建第五、七市场,中山公园内原“晓春桥”,即是以其字命名。1925年在厦门人民抗争外国洋行侵犯主权的海后滩斗争中,任“保全海后滩公民会”会长,发动全市商学各界奋起抗争,取得胜利。抗战爆发后,当选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劝募部部长。厦门沦陷后流亡海外,继续联络华侨从事抗日活动,后被囚于马六甲集中营达7个月。1946年10月回国。</p><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厦门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主席团成员和协商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主任,曾被政务院任命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p> <p class="ql-block">興商總會銀質証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僑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