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潭里潭外是一系列记录我所在北京积水潭的小片段,自己的回忆可能有偏差,若有不妥都是我的过错,我会完善修正。</p><p class="ql-block">一程山路一程水,千帆阅尽,积水潭的故事总有值得回忆的片段,也衷心感谢为本文提供素材的医院同仁。</p> 绰号 <p class="ql-block">在单位待久了,有个绰号很正常,只有那些特点足够鲜明的人才会赋予绰号。</p> <p class="ql-block">丁阿姨是肾内科专家,这绰号太知名了,后来连荣国威院长都这么称呼她,以至于年轻同事忘了她的本名丁致民。她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是1978年入学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阿姨是年轻一辈对她的尊称,同辈一般叫她“老T”,因为她在签名时喜欢放大“丁”,颇像英文字母T,同学们就叫她“老T”,仅限同学和同时代的那批同事,他们知道那个签名的缘起,目前,丁阿姨比“老T”知名。</p><p class="ql-block">(丁阿姨近照)</p> <p class="ql-block">丁阿姨的学生们是这么说的缘由:“首先丁阿姨总叫我们“孩子们”,后来我们就喊她“丁阿姨”,“然后推广了“白阿姨”(白砚霞)”。</p> <p class="ql-block">丁阿姨大学四年级时的“青葱岁月”</p> <p class="ql-block">口腔诊室与丁阿姨口罩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三哥,是小儿骨科的徐易京,北京生源,北医学子,一进医院我就认识三哥了,热情似火,有个漂亮的媳妇,他的挚爱。</p><p class="ql-block">后来问起三哥是怎么论的,谁是大哥二哥呀,他的同学爆料 ,“大学时,易京同学喜欢放歌,寝室、卫生间、路上三处都敢唱,就得了“三歌”这个匪号”,后来,大家就误认为是“三哥”了。</p> <p class="ql-block">“五毛”是陈秀丽的绰号,是学生时代同寝室按年龄排序的结果,她排老五。第一次认识陈老师是在医患办,聊起教孩子游泳的事,她当时也是给娃报了一个游泳班。到现场娃是死活不下水,连哄带骗几次都不成功,又不让退费,“我学吧,我反正也不会游泳”,陈老师说道,“一下水,周围都是不会水的娃娃,死死拽着我,我可心虚了,哀求娃娃们,“阿姨我也不会游”,”陈老师边讲边咯咯的笑。</p><p class="ql-block">(陈秀丽和张小晋合影,小小徐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桂绝对是尊称,没人叫他主任什么的,都尊称桂老或老桂。大名叫桂淮生的桂老是泌尿科专家,喜欢穿四个兜灰蓝装,端一个搪瓷大杯子。</p><p class="ql-block">桂主任是1970年就入职积水潭医院工作的老一辈职工了。</p> <p class="ql-block">“桂老除了穿灰蓝装以外,最大特点声音洪亮,说话底气十足,唱歌嗓音浑厚,可以把四大名著的主题歌曲连起来唱一遍”,这是科里同事对桂老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他穿上灰蓝装出入食堂和办公区,戏称,“我这是文物,你看看周围有谁是穿着文物来上班的”,说着骄傲的指指自己四个兜的灰蓝装。</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桂老喜欢的调调。</p><p class="ql-block">此后若干年后,这搪瓷杯突然翻红了。</p> <p class="ql-block">花李也是尊称,透漏了他的职业,李师傅是花匠,以前故宫的花匠。这种尊称立马让我想起“爆肚冯”、“泥人张”这类名字,这是对一类职业人的尊称,譬如华西颌面有个邓典智,外号“邓豁豁”,就是擅长唇腭裂手术的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积水潭医院这池水没“现代化”时是和后海相通的,像宋庆龄故居的水就直通什刹海。清代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引什刹海水入园,老百姓可没这个特权。花李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咱积水潭这水,全靠我和老哥们的交情”,后来随着制度健全,老哥们退休,积水潭医院的水没法和后海连通,医院也有想法,田伟院长亲自挂帅,把这一潭水设计为循环🔁,从上游流下再循环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李这身灰蓝就是桂老喜欢的调调</p> <p class="ql-block">“花李”,大名李庆恒,是上过《工人日报》的标兵人物。</p> <p class="ql-block">1956年时可见积水潭那“一池”雏形,后来这个外形还有变化,如目前潭里的石拱桥就是后修的。</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一池水。</p><p class="ql-block">可不能忘了他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讲讲积水潭这一池🤗💤</p><p class="ql-block">💤🤗水的来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积水潭医院老职工</span><b style="font-size:15px;">相秀玲</b><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时医院的主体建筑很气派,但后院的环境急需清理整顿。最突出的问题是当年的王府小湖已经枯干,看上去仅是一条浅浅的小土沟,杂草丛生一片荒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开院伊始,工作千头万绪。但院领导果断决定由各科室抽调职工轮流参加挖湖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院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就连北京市领导、卫生局领导也来参加挖湖劳动。</span></p> <p class="ql-block">那可纯粹是人工挖湖,一丁点机械也没有,完全是普通的劳动工具,镐头、铁锹、铁铲子。半人高的大蒿草坚硬无比,手脚并用才能连根拔掉。大家挥汗如雨,很多人手心都起了大水泡。清除完杂草,便开始挖土。每天参加劳动者少则数十人,多则百十人,要说“浩浩荡荡”也不为过。大家劳动热情极高,没人叫苦没人偷懒,都在自觉自愿为建院添砖加瓦尽一份力量。蚂蚁啃骨头,直到把湖底的深度、湖壁的高度挖到工程要求才算合格。</p><p class="ql-block">通过全院职工数日的艰辛劳动,人工挖湖终于大功告成了。<b>之后,从后海引入清澈的湖水,使原来那条不起眼的小土沟,变成了一条真正的弯沿小湖</b>。职工们欢呼雀跃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小湖引水后投入了大批优质鱼苗逐渐长成一尺左右金红色的锦鲤鱼,满湖游来游去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之后又把挖湖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假山(即现在湖边的小土山),并在小山上植树造林,种植花草,铺小路,盖凉亭。通过人工挖湖劳动后,医院出现了两个景观:既有湖光又有山色,真是一举两得。后院环境大变样了,与整体院容协调了,更美观了。</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亲身参加了这段难忘的挖湖劳动,倍感亲切,引以为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医院后院美景四季分明,这在北京的医院里也是绝无仅有的。</b></p> <p class="ql-block">四时不同积水潭</p> <p class="ql-block">胖姐是我们口腔科职工,这绰号不知谁name的,叫到现在。她的同学和朋友称呼她“再红”,我们这些小辈都叫她胖姐,爽朗泼辣,牙科工作利索不黏糊。</p> <p class="ql-block">史大夫争鸣遇上李迟主任绝对败下阵来。</p><p class="ql-block">“茅房里开大会,猜积水潭医院职工名一”,李迟主任见一次说一次,史大夫每次都不战而屈不了人之兵。</p><p class="ql-block">后来,史争鸣给女儿取名“<b>史无言</b>”😂😂</p><p class="ql-block">算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反击吧。</p> <p class="ql-block">“<b>大”的本义是容量、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年龄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的对象,</b>与“小”相对,后引申出“范围程度深广”、“年辈较长”、“再”等意义,又作为敬词来使用。</p><p class="ql-block"><b>潭里潭外能被尊为“大”的几个人我罗列了几位</b>。</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大龙。</p> <p class="ql-block">大龙是血管外科刘大夫的外号,大外科的底子,手术技能扎实,典型的积水潭医院外科风格,<b>吃苦耐劳活好。</b></p><p class="ql-block">刘建龙,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83三班生源,毕业后成建制留在积水潭医院,目前在医院的还有武勇、张清、郝林、孙林等,都是积水潭医院的顶梁柱。</p><p class="ql-block">(图片让我做旧成黑白了,纯属娱乐)</p> <p class="ql-block">龙哥很早就在血管外科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了(他在图左侧)</p> <p class="ql-block">龙哥除了会工作还会写“赋”,因感动于爱妻常年给做粥,吃出感情,某日专门酝酿《做粥赋》一阙,请李迟主任誊写后裱上。(这张著名的作品我放到某个故纸堆中至今还未找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到龙哥得说一嘴“北医三班”。</p><p class="ql-block">三班是一系列积水潭的回忆,部分三班的学生留在了积水潭医院,其余的也五湖四海了,但他们最初都被“一池水”感染过、激荡过。</p><p class="ql-block">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三班同学给我提供更多有关三班的故事,我会不胜感激。(96-3班的合影,吴梦青提供)</p> <p class="ql-block">大黄老师的名头不弱于大龙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时就知道女子组有个叫“大黄”的高手,铅球第一名🥇。大黄正名黄忠娟,是手麻科的,铅球九米多成绩。(红衣投掷者为黄忠娟)</p> <p class="ql-block">院里组织各种活动都少不了手麻科身影,也少不了“大黄”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初代表积水潭医院参加卫生局组织的保龄球🎳比赛,男队女队都拿了奖杯。当时工会负责人是丁宝仙(中间蓝色衣服女子)</p> <p class="ql-block">后来保龄球比赛继续进行,领队换成了小晋主席,但队员少不了大黄,在绝对实力面前,时间只是过客。</p> <p class="ql-block">大黄爱自己的工作,说起手术室就滔滔不绝,说这个团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文体活动奖状拿到手软”。</p> <p class="ql-block">1984年刚进手术室时部分人员在北四手术室合影。(左六黄忠娟老师)</p> <p class="ql-block"><b>上图是新北楼二楼手术室纪念照片。</b></p><p class="ql-block">1990年医院作为北京亚运会运动员定点医院建立,2006年准备翻建成洁净手术室搬家前大黄拍了一张纪念照。</p><p class="ql-block"><b>下图是那时的手术室的办公室环境</b>。</p> <p class="ql-block">手术室瞬间(熊嫚、张莹、黄忠娟『选择奉献』截图)</p> <p class="ql-block">SARS阶段是个特殊时期,也有手术室的一个历练。</p><p class="ql-block">“2003年的SARS期间医院在西楼二层临时建起隔离手术室,期间只有四人。做的唯一一台,也是第一台发烧病人手术。手外科田光磊主任一人穿上那时的防护服,带上四层布口罩(那时常规手术者都是布类口罩呢),说我(田光磊)必须第一个进去手术,总结出经验给后面进来的人员。术中雾气太大,主任索性摘掉了防护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能给田主任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大黄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上图所示四位SARS期间手术室姐妹:黄忠娟、李东红、朱明、张婷婷。</p> <p class="ql-block"><b>大黄老师经历了我院手术室几次重大变迁,是手术室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图片来自黄忠娟老师)</b></p> <p class="ql-block">外科李文东主任的外号是“大东”,我们这些晚辈叫他“东哥”。高高个子、踏实肯干,不言不语就是低头做事。他夫人蓝宇常调侃:“赶现在这行情,我俩连面试机会都没有”。</p><p class="ql-block">蓝宇主任,畲族,和文东主任毕业于新疆医学院,目前不属211/985,妥妥的无资格参加积水潭医院新职工面试。</p> <p class="ql-block">东哥正面照。当初向他多次请教摄影技巧。</p> <p class="ql-block">在业界,消化蓝宇的名头可是杠杠的,甩东哥好几条街。有人叫她“阳阳妈”,医院里有还几个娃娃叫阳阳,因此“阳阳妈”使用范围不大。</p> <p class="ql-block">蓝主任是获奖选手,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东哥在这点上自愧弗如。</p> <p class="ql-block">新设备环境下的蓝宇,蓝主任年内镜数量是2000例。</p> <p class="ql-block">蓝主任在积水潭(牙医小小徐拍摄)</p> <p class="ql-block">2008年女神节时的“走秀”,其中有蓝宇,丁阿姨,白阿姨等,当然也有当时的工会主席张小晋。</p> <p class="ql-block">冯三儿是医院子弟(图片第二排右三,是他父亲冯雨亭),他在后勤工作,最喜欢路亚,一种洋派钓鱼。。</p><p class="ql-block">三儿,这种北京儿化音都是对小男孩的昵称。</p><p class="ql-block">冯三儿那绝对是男孩</p> <p class="ql-block">路亚,取名来源为Lure的音译,是一种钓鱼方法,是模仿弱小生物引发大鱼攻击的一种方法。这种钓鱼方法讲究技巧,需要竿、饵、轮的综合操作,一般是在流动的溪水中钓鱼🎣的方式。</p><p class="ql-block">冯三乐此不疲,在后海也路亚过。</p> <p class="ql-block">“小安子”是安贵生大夫的绰号,他号称积水潭医院特别擅长医患沟通的骨科医生。我天津同学手部尺桡骨骨折,我“中介”找了安大夫诊治,此后复诊什么的,天津同学和安大夫“短路”,不需要我再中介,全程体验“舒适骨科治疗”。</p><p class="ql-block">安大夫1984年-1990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俗称八四级北医学生。</p> <p class="ql-block"><b>荣头</b>是对荣国威的尊称,他1991-2000年任医院院长,我入院时是他任期的后半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荣头这个绰号怎么来的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他曾经是大骨科负责人,那时医院的骨科没分各亚科,都归他管,那批人叫他荣头,后来分了亚科,后来即使他已经也成了院长,老人们仍然称呼他荣头,一开始应该是少部分人私下对他的称呼,1994年-1995年逐渐叫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微博上有篇文章是濮存昕讲荣院长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濮存昕年少时因患有腿疾,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和“地不平”,导致他非常自卑。直到遇见<b>荣国威</b>医生,不仅帮他摆脱腿疾,助他重拾自信,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正是这位医生,让濮存昕懂得了帮助别人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濮存昕『朗读者』节目中披露故事(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荣国威之于濮存昕,于无形之中,成就另一个人,这恐怕也是医学伟大之处。</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退休后有一次聊起陈年旧事,说那年随卫生部慰问团去对越前线,去猫耳洞,途中当地接待人员要求慰问团成员分批前往,告知前方一段路炮击无规律,不能让敌人把慰问团连锅端。</p><p class="ql-block">“前线很危险,很艰苦,猫耳洞里战士们只穿短裤,甚至不着寸缕”,荣头回忆着。</p><p class="ql-block">(附图是原科教处处长雷燕和荣头合影)</p> <p class="ql-block">骨科党支部老照片(来自医院汇编材料)</p> <p class="ql-block">积水潭图书馆馆藏图书,『骨折』,荣国威/王承武主编</p> <p class="ql-block">不少人借阅过,能分辨出肖斌、孙旭、姚粤峰签字。姚粤峰是武勇的研究生,毕业后分到深圳北大医院,去了后特不适应,“他们那骨折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打石膏....”。</p> <p class="ql-block">想起有年院领导团拜,有职工代表起哄让田伟院长出个节目,田院长整整身上的白大褂开始表演,演的就是操作石膏牵引。后退身体产生牵引力那环节田院开始慢动作,表现“牵不动”,逗得大家呱唧呱唧鼓掌。</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孙旭</p> <p class="ql-block">德叔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德叔的黑白</p> <p class="ql-block">一张图片聚集一群老人家,最左边的检验科杨荟我们小辈都叫“荟姐”,她是工会干部,亲和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荟姐是工会的优秀职工代表</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荟姐颐和园采风照</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的荟姐合影图片</p><p class="ql-block">(前排:孟昭阳、杨军、杨荟、张琪;</p><p class="ql-block">后排:韩庆萍、朱瑞玮、李凤敏、梁晓红)</p><p class="ql-block">原积水潭医院职工李铮指点了照片人物,我只能认出杨荟老师。</p> <p class="ql-block">在医院这么多年,身边见义勇为的事迹有过那么几起,离我最近的当属隔壁耳鼻喉科“健哥”勇斗歹徒的事迹。健哥,就是刘健(图片中着白衣的帅哥),工会干部,热心人。那日,健哥正如同平时般忙碌着,突见一可疑男子在诊区逡巡,一扭头,健哥发现附近医师工作站的打印机咧嘴了,原来,激光打印机硒鼓被顺手牵羊了,健哥怒吼一声,那陌生男子拔腿就跑,健哥一跺脚就追了出去,小偷几步就蹿到四楼,健哥靠着一双皮鞋穷追不舍,后来,追丢了。</p><p class="ql-block">事后通过监控发现小偷速度很快,上楼后迅速通过消防通道从楼上跑到楼下,逃走了。</p><p class="ql-block">健哥事后不好意思的说,“皮鞋不跟脚,便宜那小子了。”</p><p class="ql-block">图片中另一个是手外科刘建寅主任,北医医学78学子。</p> <p class="ql-block"><b>在积水潭医院能尊称为“妈”级别的人物只有三个人,刘妈是其中之一</b>。刘妈,大名刘军,1970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分配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从事创伤骨科专业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刘妈对年轻大夫指导有加,得到一批批年轻医生热爱,大家发自肺腑的尊称她刘妈。</p><p class="ql-block">退休那天,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小辈们等在更衣室外准备举行一个仪式,刘妈迟迟不出来,有麻醉师偷偷进更衣室看情况,看到刘妈穿的整整齐齐正在更衣室抹眼泪。</p><p class="ql-block">即将告别工作了一辈子的舞台,她真是不舍得😭😭</p> <p class="ql-block">退休几年后满头白发的刘妈配合院里工作完善电子证照,医务处年轻人一步一步教这些前辈用智能手机操作。</p><p class="ql-block">图片中还有手外常万绅老师和烧伤苏民老师</p> 老病历 <p class="ql-block">袁蕊老师推送这张照片时让我瞬间回到那个时代,一睹病历风采,据说公元2000年前积水潭医院的许多病历中都有精彩的手术图片</p> <p class="ql-block">抚摸旧病历粗糙的纸张却被前辈的坚韧打动</p> <p class="ql-block">冯华主任笔迹</p> <p class="ql-block">1958年积水潭医院的老病历,纸张比我接触的草纸强,感觉多碰几下就要掉渣。(用老病历三个字遮住患者名字。)</p> <p class="ql-block">可见王亦璁老人家签字</p> <p class="ql-block">手术图竟然是彩色铅笔绘制的,超出了我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手术记录显示是一位姓孙的大夫</p> <p class="ql-block">主管医生有曹宝珠</p> <p class="ql-block">协和医院有”三宝”:专家、病历、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咱1956年成立的医院的老病历可也一点不差。</p><p class="ql-block">咱也有图书馆,咱也有协和出来的老医生,他们为医院后来的发展壮大贡献了“滴滴潭水”的力量。荣院长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积水潭的一滴水”。</p> 图书馆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现存最老的中文期刊是1959年『骨科进修班通讯』,天津人民医院,第三卷,也就是积水潭建院之初就收录了该杂志。</p><p class="ql-block">这个杂志是骨科先驱方先之老师创办,他1942年去天津,是中国骨科奠基人之一 ,『骨科进修班通讯』是『中华骨科杂志』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网络上这样描述协和:</p> <p class="ql-block">“为了培养骨科人才,1952年,方先之和同行联合上书中央卫生部,申请成立骨科医师进修班。1953年卫生部委托方先之在天津创办了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b>1957年又创办《骨科进修班通讯》,为中国第一份骨科医学专业杂志</b>,经过《天津医药杂志骨科副刊》的发展过程,演变成《中华骨科杂志》,为促进骨科学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可见荣国威借阅签名,当时条件所限杂志是油印的,刻蜡版,油墨磙子,小时候我们都干过的</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车轮,那一年封面还套色了</p> <p class="ql-block">我用单张图片展示这种“油印”杂志,想起小时候帮着老师油印试卷。</p><p class="ql-block">敬佩那一代人的坚韧,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书写整齐无错误,这种刻版错一个字必须重新来过。</p> <p class="ql-block">积水潭医院也刊行过骨科进修书籍,以教科书形式出现,应该是自己印刷的,内容严谨态度诚恳。</p><p class="ql-block">致敬</p> <p class="ql-block">对协和医院的作用网上这样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图来自协和医院校史,中间有孟继懋)</p> <p class="ql-block">协和骨科是中国现代骨科的摇篮,向许多医院和地方输送了大量人才。<b>方先之</b>教授在1942年创建了天津骨科医院,<b>孟继懋</b>教授1957年创建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冯传汉教授、北京医院骨科王福权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张光铂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等都曾在协和骨科工作。</p><p class="ql-block">我在百度截取方、孟两人履历,可以看到孟继懋经历更丰富一些,方先生从协和直接去了天津,孟老转战了多个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先之履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1933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毕业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194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先后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赴美国,在波士顿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7月,在天津创办天和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8月,在天津创办天津骨科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1968年,任天津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及天津医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方先生是天津医疗届的代表,这是天津博物馆中四位医口人士图片</p> <p class="ql-block">孟继懋履历:</p><p class="ql-block">1920—1925年 在美国芝加哥拉什(RUSH)医学院学习,毕业时获医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b>1925—1929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b></p><p class="ql-block">1929—1930年 任天津南开大学校医。</p><p class="ql-block">1931—1935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p><p class="ql-block">1935—1936年 赴欧美考察。</p><p class="ql-block"><b>1936—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襄教授。</b></p><p class="ql-block">1942—1947年 任北平中和医院骨科顾问,副院长。</p><p class="ql-block">1948—1951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骨科临床教授。</p><p class="ql-block">1951—1957年 任北京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兼任中国协和医学院骨科教授。</p><p class="ql-block">1957—1980年 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院长、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p> <p class="ql-block">RUSH医学院要多说两句,内容来自一位长庚医院姓顾的骨科医生。</p> <p class="ql-block">Rush University成立于1837年,是芝加哥的第一所医学院,为纪念Benjamin Rush先生而命名,他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外科医生,也是代表伊利诺伊州签署美国独立宣言的知名人物。<b>同时,Rush与中国骨科的发展亦源远流长:我国骨外科学的奠基人、积水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暨协和医院骨科的第一任华人主任孟继懋,亦毕业于Rush。</b>目前已有来自世界各国约200多位国际访问学者,其中包括来自中国301、长征、长海等军队医院的多位骨科医生。经过近200年之发展,该院已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医疗领军力量,其中尤以骨科最为出色。</p> <p class="ql-block">吴英恺履历也是很丰富,是阜外医院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二排左一,陈嘉尔,1948年毕业于华西医大。</p> <p class="ql-block">照片背面</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4日一则新闻又出现了吴英恺的名字,除了吴老还有华罗庚和刚刚去世的洪昭光。</p><p class="ql-block">“洪昭光与华罗庚教授、吴英恺教授等共同研制出“北京降压0号”。一天只吃一粒,几天就能起效。“北京降压0号”所需费用仅为常规降压药的20%~40%。<b>吴英恺教授向原卫生部推荐此药后,相应文件出台,“北京降压0号”成为当时全国高血压的首选降压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东波子哥回忆:</p><p class="ql-block">洪昭光教授在他的从医生涯中,始终践行着自己对好医生的要求:<b>“医生,绝不单是一个科学技术的载体,同时拥有哲学的智慧、人文的情怀、人性的温暖、科学技术和艺术性的话,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b>”医生往往只需要一两句话的叮嘱就可以使许多患者能够完全避免患病。在他的健康讲座中都是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医学知识通俗化。“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深呼吸,下蹲起,十点十分去看戏”说的就是运动有益健康。对运动更有简明易懂的要领:三个有:有恒、有序、有度;三个不:不攀比,不争强,不过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说说英文期刊,JBJS</p> <p class="ql-block">1922年Elliot Brackett成为主编后,将一骨科杂志更名为《骨与关节手术杂志》(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JBJS的前身,是北美版。</p> <p class="ql-block">一开始JBJS只有北美版,二战后英国人想自己弄,中间有一些插曲,这里不多讲,“2013年1月,由于双方协会决定终结联合协会的合作,JBJS英国版在2013年1月开始更名为《骨与关节杂志》(the Bone and Joint Journal),而美国版则继续使用《骨与关节手术杂志》(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书馆从1956年后都有收集。一开始都是英文原版,后来,收集的是影印版</p> <p class="ql-block">一开始是繁体字公章</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简体字公章。</p> <p class="ql-block">我院确实有用过“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苏碧兰的名字多次出现在我翻检的图书里</p><p class="ql-block">这张书籍借阅卡上还可分辨出蔡汝宾、荣国威、贺良等前辈的签名。</p> <p class="ql-block">这本1976年的专著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单独撰写的,人卫出版。“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的公章和落款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学』字样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当时,“手外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年住院患者8000..."</p> <p class="ql-block">器械科屠锋老师借阅过此书,看到年轻一辈中手外武竟衡、心内徐新娜的签字,然后还有李远、张辉。</p><p class="ql-block">屠锋在职期间研发、改良了一批利于手外科手术的小器械,每当说起那些在腱鞘中游走的小器械,他的全身马上由不应期转成活跃期。</p> <p class="ql-block">1989年再版</p> <p class="ql-block">1998年第二版时顾玉东院士写序</p> <p class="ql-block">『手外科学』这两版书绘画都是郝铸仁,我一检索才发现这人可不简单,绘画师从刘继卤,刘继卤是谁,那可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大画师,画孙悟空的。</p> <p class="ql-block">先看看刘继卤作品,想起来了吧?</p> <p class="ql-block">郝铸仁可不仅仅是个画师,他主业是整形外科医生,画画是业余爱好。</p><p class="ql-block">1955年从北医毕业,在当时的北医一附属和四附属都工作过,北医三院整形科将郝铸仁、牛星焘等尊为师祖级人物。</p><p class="ql-block">郝铸仁因故调外地工作再未返京,一生曾参与著书立说、绘画共37部。</p> <p class="ql-block">再说一下这本创伤骨科进修讲义,它偏重实用,而且烧伤也占一个章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管用的创伤圣经。</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编者,也就是咱积水潭医院早期的创伤专家们低调的表达如下:“这本创伤骨科进修班讲义,<b>是根据创伤、矫形、小儿、手外和烧伤五个专业组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由全科医师分工写成,时间比较仓促,书写水平也有限,内容肯定有不妥之处,或甚至差错</b>,望读者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积水潭医院医生的特点:吃苦耐劳活好</p><p class="ql-block">积水潭医院写书的特点:我们只讲怎么干好。</p> <p class="ql-block">在医院创伤骨科的介绍材料中提到“1976年在蔡汝宾领导组织下,全科完成<b>创伤与急救讲义</b>。为骨科进修班讲课建立了创伤讲义教材,此教材“创伤与急救”于1982年由贵州出版社正式出版。”</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我尚在图书馆寻找中。</p> <p class="ql-block">手外、创伤骨科外怎么能没有烧伤?</p> <p class="ql-block">烧伤沈祖尧主编的专著,有老人家签字。</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朋友圈看到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图书馆图片,有186✘年的藏书。</p> <p class="ql-block">2001年的李迟、沈祖尧、贺小冬。</p> <p class="ql-block">与沈主任在疫情期间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卫生部副部长郭子恒(图中孟继懋院长左手)这样描述“积医人”收获季节:</p><p class="ql-block"><b>从70年代开始,“积医人”进入了著述收获的季节</b>。</p><p class="ql-block">1978年出版了王澍寰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p><p class="ql-block">1978年出版了王云钊主编的《骨关节创伤X线诊断学》;</p><p class="ql-block">1980年出版了王亦璁等主编的《骨与关节损伤》;</p><p class="ql-block">1981年出版了吕式瑗主编的《创伤骨科护理学》;</p><p class="ql-block">1993年出版了常致德等主编的《烧伤创面修复与全身治疗》;</p><p class="ql-block">1994年出版了王亦璁主编的《创伤早期处理》;</p><p class="ql-block">1994年出版了刘俊田等主编的《实用医院管理人才管理》;</p><p class="ql-block">1997年王澍寰主编《手部创伤的修复》...</p> <p class="ql-block">上图拍摄于1965年,图中郭子恒左侧是王云钊主任。</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老书中还有毛主席的话</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时代产物。</p><p class="ql-block">我小学《新华字典》上也有语录的</p> <p class="ql-block">创伤骨科论坛发展多年于2016年进军正式期刊,改名《骨科临床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图书馆同事们和图书馆“常见”同事的合影。“常见”是浏览量借阅量多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图书馆杨民主任每年统计职工阅览量,排名靠前的图书馆每年搞一个小小的表扬,下图就是前十名,看看,手外科占多数。</p> <p class="ql-block">每年三月底四月初图书馆外两颗海棠争相斗艳,是图书馆的一处景观</p> 工会就是咱的家 <p class="ql-block">“工会就是我的家,小晋就是我们妈”,这句话一度传遍医院,张小晋成了我们的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小晋开启了工会的一个时代</b></p> <p class="ql-block">小晋当了好多年积水潭医院的妈,后来孙妈孙丽芳接任。(附图是领导给优秀工会干部颁奖)</p> <p class="ql-block">工会组织的运动会</p> <p class="ql-block">拔河是每年的保留项目</p> <p class="ql-block">蒋院第一次参加卫生局爬山后抱怨道:奖励汽车🚗我都不去了,累坏了”。后来,他倒是喜欢上登山运动,出差都备一双球鞋运动。</p> <p class="ql-block">鹫峰是工会最喜欢的山峰,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每个月要是没有工会活动都不够充实</p> <p class="ql-block">当年,研究所孙磊博士秘密训练队友,使用了特殊的聚集合力方式击破一个个强敌,挤进决赛。</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现场拍摄的,孙博士装帧后一直摆在办公室。</p><p class="ql-block">照片里有一股杀气。</p> <p class="ql-block">回龙观奠基那天,气温特别低,德全大夫等着领导完成奠基仪式后第一时间抢到沙坑附近开始铲沙子摆拍,跟个孩子一样。</p><p class="ql-block">工会组织大家参加奠基仪式,男的穿黑羽绒,女的穿红色羽绒,那天,挺冷,后来德叔一耍起来,大家马上都好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左二肚子比较鼓那男子就是德全主任,大家尊称“德叔”。</p> <p class="ql-block">德叔字写的不错,有不少手迹(该图是创伤骨科姜跃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踢毽跳绳都是那时候喜闻乐见的项目。前文提到的三哥徐易京有一年作为小儿骨科杀手锏参加跳绳比赛,成绩优异,成了知名的黑马。背后是有故事的,三哥为了减肥,每天跳绳一小时,“地上那就是一潭水”,这是他亲姐告诉我的锻炼效果,这样一个选手,对付几分钟的工会比赛完全是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秘密花园这活动是哪年弄的?</p> <p class="ql-block">工会的户外凹姿势</p> <p class="ql-block">户外凹姿势</p> <p class="ql-block">2008年时工会的奥运火炬接力(田伟院长,刘方书记、贺良院长,黄啸原副所长、那佳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与工会干部郭丽(左一)、王瑞红(左二)合影</p> 爱花的人 <p class="ql-block">生活是一种态度,喜欢侍弄花花草草也是一种态度,从微信朋友圈可以发现积水潭医院有几个爱花晒花的狂人。</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教育处杨老师</p> <p class="ql-block">微信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杨老师的花。杨老师家有香椿树,为了吃到肥美的香椿芽,她家刚出芽的香椿是要“套鸡蛋壳”的,用蛋壳中残余的蛋黄滋养着嫩芽。</p> <p class="ql-block">最新的朋友圈显示春分这天她把自家树上的香椿芽弄下来,“舌尖上的她家”。</p><p class="ql-block">每年杨老师都是如此,展示自己家季节性的新鲜食材、植物...还有米粒儿,她家的汪汪。</p><p class="ql-block">对了,鸡蛋壳还要存着催下一茬芽芽。</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急诊科王聪</p> <p class="ql-block">聪大夫的花胜在种类繁多,“人杰地灵”,放那就疯长,没见吃过鸡蛋壳什么的,可常常茂盛。</p> <p class="ql-block">聪大夫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聪大夫查房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通过参加抗阻运动、球类运动、球拍运动、游泳、骑自行车、跑步和/或划船,在整个成年生活中都保持身体活跃的老年人有更多的肌肉干细胞。这些细胞对于肌肉再生和长期生长以及防止神经衰变很重要。 哪怕是80岁的老人,即使是一点点运动,在防止与年龄相关的肌肉功能下降方面似乎也是大有益处的。”~波子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花种草也是运动,能防止衰老保持健康心态</p> 致谢 <p class="ql-block">工会的图片多为小晋主席、杨荟老师提供,诚恳致谢。</p><p class="ql-block">不少同事补充完善了细节,在这里诚恳感激。</p> <p class="ql-block">朋友圈一群牙医在皇家外科学院图书馆的学习照</p> <p class="ql-block">2023年,“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座谈会在北京市委召开。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教授荣获第十四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p> <p class="ql-block">2023年运动会,与屠锋老师</p> <p class="ql-block">蓝宇,文东</p> <p class="ql-block">喜欢侍弄画画草草的聪主任运动场英姿</p><p class="ql-block">2023月7月,她调离医院到其他工作单位了</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展示的胸牌</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龙哥</p> <p class="ql-block">国家培训中心了</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在协和小礼堂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6月29日(周四)</p><p class="ql-block">积水潭医院更换门庭。</p> <p class="ql-block">《國家地理》紙質版明年停刊,这天,辭退所有的員工,所有作者變成合約制。</p><p class="ql-block">这天和积水潭医院易帜同一天。</p><p class="ql-block">這是135年的結束。</p> <p class="ql-block">坚持了20年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研究所换电池发起人杨凯老师</p> <p class="ql-block">龙哥和凯哥</p> <p class="ql-block">朋友圈见到濮存昕</p> <p class="ql-block">朋友圈见到濮存昕和黄健翔,他们的人生都和积水潭有过交集∩</p> <p class="ql-block">濮存昕的《我和我的角色》,书中,他曾是一名牧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