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磨灭的记忆——4262厂建厂初期二三事

望春堂

<p class="ql-block">楔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谨将此文献给曾在4262厂(4262厂是三线建设时期贵州083系统凯里长征机械厂的内部代号,对外亦称262信箱,久而久之,262就成了该厂的俗称了。以下也是如此称呼。)这片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过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昔日的许多人或事,像一张张陈年黑白老照片,只留下淡淡的模糊印迹。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随时光流逝,与我们渐行渐远,直至难觅踪迹。可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经历,却凝结在脑海深处,挥之不去,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回味青春,是人生必然的功课。是且行且回头,往往心醉神迷,模糊了泪眼。恰恰是那些在他人看来平淡无奇之事,于我们而言,可就是会刻骨铭心地记上一生,无论何时回首,它都在那里,静静地和你对视着。那种美丽,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厂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七一年,初春,这个季节里难得的艳阳天。几辆解放牌敞棚卡车从天柱出发,往凯里方向急驰。卡车上坐着的全是20岁上下的青年男女,是083系统262厂在天柱县从下乡知青中招收的新学工。尽管道路崎岖,颠簸得历害,老旧失修的公路不时扬起灰尘,再加上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就是这样,也没有丝毫影响到车上这帮年青人高昂的情绪。不时有歌声、笑声从车上传出。他们的高兴是可以理解的,两年苦不堪言的知青生活宣告结束,招工到中央厂矿工作,终于端上了铁饭碗,终于跳出了农门。和仍留在农村的大多数同学相比,前途一片光明,他们无疑是幸运的,有什么理由不唱、不笑、不对着大山高喊几声呢?开车的师傅似乎也被这群年青人的欢乐感染,一路笛声不断,歌声、笛声、欢笑声,撒向苗乡侗寨,回荡在山山水水之间。</p><p class="ql-block"> 到达目的地时,正是晚霞满天,辛苦了一天的司机师傅长鸣一声汽笛,终于松了一口气。新学工们跳下车,放眼望去,眼前除了两三座简陋的工棚,就是漫山遍坡疯长的野草,似乎要一直绿到天边去,四周山峰上的松柏在晚风的吹拂下发出阵阵低沉的涛声。远处仿佛有一道白光闪过,眼尖的伙伴惊叫一声“野兔”,逗得大家都笑起来,说他大概想吃肉想疯了,那里会有什么野兔。我心里明白,尽管都在调侃他,其实他的话还是可信的。如此荒凉的所在,没有野兔反而奇怪。</p><p class="ql-block"> 好吧,既然来了,就必须面对!就让我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力量,去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工厂,去叩响改天换地的雄浑战鼓,去谱写青春之歌的激越乐章吧!</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片:</p> <p class="ql-block">  “同志们,一路辛苦啦”,耳畔响起一声亲切的问候。把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军代表来迎接我们了。他个子不高,一身四个兜的绿军装十分整洁,鲜红的领章和帽徽在夕阳映照下熠熠生辉,尤其是那地道的川音,温和中不乏军人的威严。在简短的介绍中,我们才知道他姓陈,年纪稍长我们几岁,这一来,我们大家从此便有了个好兄长。在和他相处得并不算长的那段时间里,他也的确像一个好兄长那样关心和爱护着我们。直至今日,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十分鲜活地留在我们记忆深处,不会也无法忘记。陈代表以军人特有的简洁语言吩咐我们,“先搬行李,安置好后开饭”。我们这群年轻小伙顿时踊跃起来。谁不想在那些漂亮的女生面前挣点表现呢?于是一涌而上,把女生们的行李一抢而空,搬到她们自己的工棚里面,让她们自己去收拾,这才来搬我们自己的。其实大伙当时都是有假包换的无产阶级,身无长物,行李简单得很,一个铺盖卷加一个小箱子,说搬都是夸张,两手一提就全部搞定。</p><p class="ql-block"> 这一来可把陈代表忙坏喽,既要照顾那些女娃子,又要帮这群小伙子,分配铺位不说,还要帮那些手脚慢的打理,帮这个铺铺床,帮那个张罗洗漱用具,东面招呼一下,西边吆喝几声,既是指挥员,又是勤务员。也真是难为他,大冷的天,忙得一头大汗。直到我们终于全部弄好,他才有空擦擦满头的汗水。看到这群可爱的年青人能坦然面对艰苦的环境,没有谁发牢骚,有怨言,他很欣慰地笑了。</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p> <p class="ql-block">  开饭喽!热腾腾的米饭,雪白的大馒头,再加上白萝卜炖肉,大家吃得那个香哟!我也是差点连舌头都吞下去。说来奇怪,在那以后的若干岁月,走南闯北,也吃过不少山珍海味,各地名菜,但却也没有像这一顿饭那样吃得那么忘乎所以,那么香甜,那么酣畅淋漓,就是这样一份简单至极的萝卜炖肉,至今想起,仍回味无穷,悠然神往。</p><p class="ql-block"> 新居是才搭建好的工棚,长约30米,宽约8米,顶是漆黑的油毡,墙是粗糙的竹席,两排大通铺,一览无余,中间有两米左右的通道。床下嫩绿的麦苗探头探脑,好奇地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p><p class="ql-block"> 初来咋到,环境新鲜,一个个都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尽管早已过了熄灯时间(注:10点钟熄灯)但谁都没有睡意。于是交头接耳,唧唧咕咕,不时听到几声傻笑,热闹得很,有几个年纪大的干脆披衣而起,抽起烟来,红红的烟头忽明忽灭,星星点点,仿佛也在交流什么。</p><p class="ql-block"> 女生工棚内更是热闹非凡。她们像一群闹林的夜莺,声音清脆悦耳,讲到好笑之处,银铃般的笑声划破夜空,满天星斗都被这笑声迷住,竟忘了眨眼睛。</p><p class="ql-block"> 一声断喝:“不准再讲话。赶快睡觉”!,原来是陈代表查铺来了。全体顿时鸦雀无声。这才明白工厂是一个有纪律的所在,哪里还能像在农村里那样,龙门阵摆个三天三夜也无人理会。还是乖乖的睡吧,毕竟也辛苦了十几个小时,毕竟是心无挂碍的年青人,安静下来才不过几分钟的光景,鼾声就此起彼伏地响起,一个个香甜地睡去。</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p> <p class="ql-block">工棚趣事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年的建制名称是“新工连”,作息也基本上按部队的那一套。天蒙蒙亮,一声哨响,就得起来出操,跑步。晚上10点,一声哨响,就得息灯睡觉。外出必须请假,超出时间要挨批,遵守纪律,谁都不能搞特殊。</p><p class="ql-block"> 要出早操,总得有个场地吧,说来今天凯里市民尤其是居住在262厂一带的居民恐怕难以置信。当年整个262厂所辖范围内,硬是找不出一个可供我们早操的场所。后来找到奶牛场废弃的一口鱼塘,好不容易清理出来,才勉强有了一个早操之地。好玩的是,几十个人在里面转圈跑步,喊口令,外面的人不走到跟前是看不到的。记得当时,“四一八”的一个大夫就很奇怪地问过我“早上从你们厂经过,听到你们出操的脚步声,口令声,就是看不到人。”像今天这样宽敞的大道,鲜花绿树掩映着的灯光休闲广场,满大街奔流不息的私家车,那个年代的人就算是做梦也梦不出来。国家的发展,凯里这个边远小城的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是巨大和实实在在的。</p><p class="ql-block"> 基建是非常辛苦的,基本全是重体力活。收工回来,泥一身,汗一身,总得洗洗吧。热水非常有限,也就是食堂里的大铁锅每天一早一晚烧两锅开水,分到每人也就是一暖壶。饮用尚且不够,拿来洗澡不太现实,那就只有洗凉水澡啦。搭两座席棚,一男一女,每个席棚装两到三个水笼头,在木桩上钉几颗大钉子,简陋的澡堂便宣告落成。</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p>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时候,洗冷水澡还真是需要一点勇气。</p><p class="ql-block"> 尽管洗澡时一个个冷得上下牙直打架,但澡棚里还是不时传出笑声和打闹声。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不管看上去是多么困难的问题,当你勇敢的去面对它时,就会发现,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天回来得较晚,洗澡时已是星光满天。冰凉的水柱冲刷着赤裸的身体,我猛一抬头深邃的星空扑面而来(注:洗澡的工棚无顶),苍穹深处似乎有谁在为我喝彩!那种幕天席地和大自然极度亲近的奇妙感觉今生再也无缘重逢。</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身影刚刚隐去,酷热的夏天接踵而来。工棚顶部的油毛毡在骄阳的烘烤下,似乎都要熔化了流下来。工棚里酷热难耐,谁都不愿意在里面多待片刻。午休自然是休不成啰,大伙三三两两地逃到棚外荫凉处歇凉。热归热工作是不能耽误的,该干的活照样干。辛苦一天的年轻人晚上往往是头一沾枕头就沉沉睡去,极少有谁会半夜醒来。</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p> <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居然没有谁被惊醒,水漫进了工棚也没有谁知道。天一亮,不得了,水漫金山。最奇妙的是每个人的鞋子本应在自己的床前,现在都不见了踪影。水往低处流,鞋们也随水流去,被泥水汇聚成稀里糊涂的一大堆,尽皆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你别说,当时要在那些被泥泡得一塌糊涂的鞋中找出自己的那一双,还真不是易事。赤着一双泥脚,水一身,泥一身,泥猴似的我们好不容易搞定了自己的那一双,却早已过了上班时间。</p><p class="ql-block"> 集体迟到,这还了得。陈代表非常生气地赶到,看样子这顿批是躲不掉啦!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昨晚那么大的风雨,军代表们不理会大家是否遭灾,却是兴师问罪,让人实在想不通,这到底问的是那门子罪。其实,这一点必须说清楚,军代表们秉承部队的光荣传统,每晚的例行查铺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说是下雨,就是下刀子他们也不会不来。昨晚他们肯定来过,查看得更仔细,没有发现大问题才悄悄离去。陈代表进到工棚里一看,一个个面目全非,花眉花脸的样子使他不禁笑了起来。了解完情况后,陈代表宣布:“放假半天,整理内务”。满天乌云就此散去,因祸得福的我们也禁不住笑出声来,这是发自内心的笑,很纯洁,很甜蜜......</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在工棚岁月中,邵美娣和吴世英这两个同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邵美娣,上海知青,262厂当年的厂花级人物。尤其是那副好嗓子,高兴时的笑声如银铃般悦耳。再加上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厂广播员的岗位非她莫属。当她每天用她专有的甜美嗓音播出工地新闻,或是表扬好人好事,那怕仅仅是广播通知这类枯燥的文字,在我们男青工的耳中都是极美的音符,干起活平添几分力气。</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傍晚,夕阳西下,红霞满天。劳动一天的人们洗漱收拾,准备吃晚饭。突然高音喇叭里传来邵美娣同志的声音,急促而略显焦急,原来厂建筑工地正在浇铸一关键工程,砂石供应却断了档,现急需砂石支援。大家一听,二话不说,立马抄起工具,推上小车,直奔砂石场而去。工厂区内有几座小山,除了表面有少许泥土,下面几乎全是砂石,挖出后略加筛选,即是上好的混凝土用料。正当大伙干得热火朝天时,耳边又响起邵美娣同志热情的加油声。原来她丢下话筒立马跑来参战,大家干得更欢啦。谁知就在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邵美娣同志站立的挖掘处突然发生垮塌,奔涌的砂石顿时将她埋没。同志们拼命刨开砂石将她救出时,人已处于休克状态,几个男青年飞奔到医务室找来担架,抬起她没命地朝医院跑去,好在418医院与我厂相邻,不到10分钟即赶到。一看是重伤员,418医院的应急系统马上启动。几分钟内手术室人吗到齐,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抢救。手术室外,男女老少来了不少,大家默默地守候着,许多女同志眼里都含着泪花。终于,医生出来了,语调沉重地告知:“内出血,脾脏破裂,急需输血,医院相同血型不足请大家献血。”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大家马上排队验血,血型相同的同志马上躺倒抽血,硬是一分钟都没有耽误。这感人的一幕直至今日,还历历在目。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有哪些同志献过血已无从考察。我在撰写此文时也曾询问过一些当年在场的同志,没有谁承认自己输过血,这并不奇怪,在那个年代,在我们这一辈人看来,输血抢救自己的同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理所当然,没有谁会去想其他的什么,更不愿去争取这份光荣。</p><p class="ql-block"> 邵美娣同志痊愈后,身体大不如前,人也郁郁寡欢,仿佛变了一个人。大家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谁也无法改变这残酷的现实。工厂方面除了让她休息,买了些营养品,也不见有什么特殊照顾之处。</p><p class="ql-block"> 后来,邵美娣同志调到厂卫生所工作。她因身体失衡需长期靠药物维持。聪明而又异常好强的她不愿意老麻烦别人,竟自学着为自己打针治疗。曾经那么活泼美丽的人就此变得沉默寡言,大家几乎再没有听见她笑过。90年代她调回上海工作。离去时形只影单子然一身,从此杏无音讯,再无任何消息。</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p> <p class="ql-block">  吴世英,天柱人,是一名志愿军退伍老战士。他40岁上下的年纪,身体敦实,憨厚的脸上整天挂着笑容。他家庭特别困难,在农村有一位多病的妻子和5个子女,全靠他每月微薄的收入养活。和他相处的日子,除了工作服外,几乎没有看到他穿过其它衣服。他的节俭是出了名的。食堂里5分钱一份的菜对他来说都是难得的美味,因为他基本不买。他抽烟,再便宜的香烟他也舍不得买,于是抽旱烟。文化不高但手很巧,修理个机械故障,电器毛病什么的,都能应付一二,最为突出的是能吃苦耐劳,且任劳任怨。</p><p class="ql-block"> 当时后勤口最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就是养猪。又脏又臭,又苦又累,蚊叮虫咬不说,还没有星期天,难得休息一回。当领导调他去时,他二话不说,当天便去了猪圈。</p><p class="ql-block"> 在他没日没夜地精心喂养下,一栏猪被他养得漂肥体壮,一头头圆圆滚滚,谁看了都喜欢。猪出栏时,便是全厂职工的节日。“打牙祭”这名词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所指何为,因为现在的生活与那个年代相比,实在是好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我们那时一旦晓得要杀猪,一整天人都是乐滋滋的,期盼着晚饭时那份美味。</p><p class="ql-block"> 吴士英同志有时也免不了犯点糊涂。那是在一次杀完猪时。</p><p class="ql-block"> 剖开后发现猪后腿处有一些白色异物,后勤厂长怀疑是猪囊虫病(注对人身体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于是将那条猪腿剔除后吩咐吴世英将其掩埋。</p><p class="ql-block"> 过了两天,他悄悄地让我晚上打饭去他那里吃,不用买菜。</p><p class="ql-block"> 我想他不知又从哪里弄到的野菜,抑或是野葱、野味,反正我又不是第一次蹭他的菜。晚上到他那里一看,乖乖隆的冬竟然是小锅烧得喷香的红烧肉。我一下怔住。他那里有钱去买如此好的东西,何况就是有钱也无处买呀(注:每人每月一市斤供应票都在食堂),看到他有些狡黯的笑容。我似乎有点明白过来,该不会是那腿病猪肉吧。果然,他说了实话。“这么好的肉,埋了太可惜了,煮熟不就行了吗。不要害我挨批评哟”。他可怜巴巴地望着我。我还能说什么,又能说什么,不吃吧,伤了老大哥的心,拂了他的一片好意。吃吧,说真的我还是有点害怕。万一…,唉,你这个老吴啊,横下心来。吃!结果自然是一扫而光。香得很。</p> <p class="ql-block">参考图:</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母猪临产,特别不顺,似乎是难产。他老先生硬是将铺盖卷搬到猪圈里,守护了整整三天三夜。当一群肥嘟嘟的小猪崽安然出世,他的人整个瘦了一圈,双眼红得像个炭球。唯一不变是那憨厚的笑容,依然挂在脸上。</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想,作为一个为保卫祖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流过血,负过伤的志愿军战士。从不向组织伸手,提什么要求。甘愿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尽力地干好组织上交与的各种工作,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朴素而又极其可贵的品质。恰恰是我们今天缺乏而又必须要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邵美娣、吴世英是三线建设大军里的俩位十分普通平凡的职工。今天想来,三线建设这个伟大的工程,正是靠了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普通劳动者默默的奉献,牺牲,才得以建成。在这座历史的丰碑上,应该携刻上他们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一个浩大而宏伟的工程,是特殊时代条件下铸就的丰碑,在中国现代史上,必然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三线建设千百万大军中的一员,我倍感骄傲,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异常艰难的九十年代,三线企业大都经历了改制、下岗、搬迁,甚至破产的巨大冲击,可三线人不忘初心,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始终不渝地深爱着伟大的祖国,始终不渝地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不渝地保持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光荣作风。正是这种无比的忠诚,铸就了三线人的铮铮铁骨,孕育出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三线精神。这是我们三线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发扬光大,继续传承,永远做三线精神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茂盛 吕明辉</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18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b></p> <p class="ql-block">备注: </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为了抗御外敌,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在内的中国中西部。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建立了1100多个中大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迁移过程。作为三线建设重要省份之一,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及其自然资源成为三线建设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战略大后方,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并为改革开放后吸收消化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培育了大批技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壮丽史诗,亲身实践创造了“奉献祖国、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三线精神,不但是激励同时代人们的精神动力,也是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精神养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中国·凯里三线建设康养基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2px;">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基地座落在贵州黔东南首府具有苗岭明珠美誉的凯里市名山老鸦山和香炉山之间的袖珍苗寨望春,距离市区、高铁高速、下司古镇和正化打造的香炉山景区车程都在二十分钟以内,离著名的网红景点西江千户苗寨和丹寨万达小镇也不过四五十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望春不大,常住五六户二三十人,非常清静。寨内有泉曰“望春”,水质极佳,乃康养亮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望春所属马田村乃凯里地区苗寨的芦笙发源地,具有“芦笙圣地”之誉。马田村有湘黔铁路环寨而过,站在山坡上看群山起伏间,一列绿皮火车“咣当”穿越,脑海里便不由想起那首最早最知名的关于苗族苗寨的欢歌――《铁路修进苗家寨》,具有打造文旅胜地的潜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望春的望拔高度在八百左右,冬暖夏凉,十分宜居,寨前田土交错,寨中数百年枫香树群春夏满目苍翠,秋冬一片金黄喜人,实在是康养福地之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