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能否替代“板书”?》

张万泉

<p class="ql-block">【题记】这是2014年写的一篇课评,是学校组织讲课比赛后的听课反思,针对教师PPT与板书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p> <p class="ql-block">刚刚过去的两周里,学校举办了“第二届教学课堂改进大赛”,很多年轻教师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了比赛。学校共分了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报名人数很多)三个组进行讲课比赛。我参加了理科评课小组,听了14位老师的讲课,收获颇多。</p> <p class="ql-block">一个收获是“态度决定一切”,青年教师们都积极投身课堂改革,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改革的中坚力量;第二个收获是每位老师都精心编写了导学案,通过导学案引领教学过程;第三个收获是老师们多媒体使用都很熟练,不仅形象直观,而且使课堂容量增大;第四个收获是老师们都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第五个收获是听了多种课型,有新授课、有讲评课,更有高三二轮的复习课。</p> <p class="ql-block">“导学案”、“PPT”的使用,增大了课堂容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随着而来的,很多老师的“板书”变得很少,甚至一节课下来,根本没有板书。</p> <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是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更要靠课后的复习和训练。怎样使学生课后复习有“纲”可循?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绕过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p> <p class="ql-block">PPT形象直观、增大了课堂容量。可是较快的课堂节奏,往往使学生难以一时消化下来;再是学生整合、汲取知识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往往不能提取出核心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导学案”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可是课后、甚至以后的复习,往往不再需要知识学习的过程,只要结论或总结归纳的规律即可。我们的学生往往从导学案上,很难找到简洁明快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深圳翠园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板书,步骤严谨、条理清晰,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怎样解决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板书”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环节。</p> <p class="ql-block">一、板书应该是课堂的精华。“浪沙淘尽始见金”,板书是教师从课本、导学案、PPT中提取出来的精华。现行的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注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很难从中提取出核心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提取教材中的精华,板书在黑板之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物理徐兴广老师的PPT与板书结合,中间PPT,两侧板书步骤规范、条理清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二、板书是教师梳理的知识网络。板书是课堂内容的整合,教师将凌乱、繁杂的教材内容,提取、整合、梳理成调理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课后的复习有章可循。</p> <p class="ql-block">三、板书是教师总结归纳的规律。针对课堂的难点,教师往往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和结论,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四、板书给学生留有了思考时间。PPT是课堂全部内容的呈现,可呈现过快,即便是当代的大学生,也很难跟上PPT的节奏,能把笔记记录下来。教师板书、学生跟进记录的同时,往往能获得较为充足的思考时间。</p> <p class="ql-block">五、板书能培养学生自我整合的能力。教师的整合能力,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培养学生整合、梳理知识的能力。开始可以尝试教师提供知识网络框架,“挖空”让学生试着梳理知识。我们还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梳理知识网络、构建思维导图”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很多学科的导学案设计了“梳理知识网络”环节,但没有引起学生,甚至老师的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往往成了一种摆设。希望同仁们重视这一环节,它不仅是学生将来复习的法宝,也是对学生提取、梳理知识能力的培养途径。</p><p class="ql-block">以上仅是个人一家之言,正确与否,与大家共同商讨。</p>

板书

课堂

学生

学案

知识

教师

学习

梳理

复习

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