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牧徒</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要去的村子叫小梅口,在新安江的左岸。这次的行程依然是从雄村下车开始徒步,经过一个个古村落,一路油菜花海,一路蜂飞蝶舞,还有采茶的村姑,千年的古樟,更有花间摆拍的游人。从朱村乘渡船到了对岸的浦口,也就由新安江的右岸到达左岸了,沿新安江左岸往下游行走,过了丰村,水泥路就变成了土路。土路蜿蜒逼窄,遇上相向而行的游人需要侧身而过。这段路程风景奇美,对岸如黛的青山,右手清澈的江水,两旁金黄的油菜,间或点缀几片翠绿的茶园,手机随手一挥,就收获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当土路再变成水泥路的时候,就是小梅口了。</p> <p class="ql-block"><b>清澈浩渺的新安江</b></p> <p class="ql-block"> 小梅口村是个很小的自然村,有十来户人家,房子依山坡而建,从西往东一字儿排开,黑瓦白墙,房前的路面有四五米宽的样子,汪阿婆的家靠近村子的东侧。</p> <p class="ql-block"><b>从朱村看对岸的浦口,那里是汪阿婆的娘家</b></p> <p class="ql-block"> 汪阿婆正坐在门廊里抽烟,我跨过高高的门槛走到屋里:“阿婆,还记得我吗?”我边说边取下双肩包放在桌子上。汪阿婆站起来惊奇地看我,我接着说,两年前我来过您家,今天是3月14号,前年的3月15号我路过这里,看过您家的祠堂。提到祠堂,阿婆相信了我,说是的是的,我家的祠堂在里面。就引领我往里边走。</p> <p class="ql-block"><b>浦口村位于“三江口”</b></p> <p class="ql-block"> 阿婆家的房子四进,一进一间,第一间是客厅,当堂一张八仙桌,两侧各放一把太师椅,桌椅古色古香,看起来有年月了,第二间是卧室,第三间是储物间,最里面的一间就是祠堂了,北墙龛放着祖上的牌位,条桌上有香炉。第二间有个木制楼梯,通往上面有的阁楼,见我想上去,阿婆说阁楼多年没修理,不安全,不能上。</p><p class="ql-block"> 阿婆今年92岁了,老人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耳聪目明,口齿清晰。她有6个孩子,三男三女,像大多山里的人家一样,都搬到城市生活了,老伴在13年前去世了,她念旧,一个人守着这方祖宅。每逢周末,子孙们会来看望她。</p> <p class="ql-block"><b>浦口和小梅口都位于新安江的左岸</b></p> <p class="ql-block"> 阿婆家西隔壁的一栋房子几乎完全坍塌了,她说那房子有300多年了,清朝的。她家的这栋房子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嫁过来的时候就是住到这里”。阿婆要给我倒水喝,我说带着水了。我陪老人坐在太师椅上抽烟闲聊,她说:“你是从浦口那边走过来的吧?”我说是的。“浦口是我的娘家!”说起娘家,老人好像又年轻了许多,沉浸在那遥远的美好回忆里。</p> <p class="ql-block"><b>汪阿婆家西隔壁300年的老房子</b></p> <p class="ql-block"> 新安江发源于古徽州(今叫黄山市了)的休宁县,越过屯溪到歙县,有渐江和练江两个支流汇入,形成了“三江口”,右岸是朱村,左岸就是浦口,两岸的码头一直保留到现在,汪阿婆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浦口度过的。新安江蜿蜒东流,从安徽流到了浙江,上世纪50年代在淳安境内修建了水电站,形成了“千岛湖”,就是新安江水库。再流,就叫富春江了,之后汇入了钱塘江。当年年幼的汪阿婆并不知道这些,她只是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不解:这江水要流到哪里去呢?梦里,她曾经驾舟而下,去探望新安江到底有多长。16岁那年,一个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顶花轿抬着她顺江而下,嫁到了8里远的小梅口。这里,依然在新安江的左岸。</p> <p class="ql-block"><b>76年前,16岁的汪阿婆就是从这条沿江的小路上被花轿从浦口抬到了小梅口</b></p> <p class="ql-block"> 嫁到小梅口76年了,汪阿婆就没有再离开过这里。她娘家是中产,小时候也略识几个字,也算得上知书达礼了。她侍奉公婆,生儿育女,种茶养蚕,勤俭持家,人丁兴旺……“茶叶咋卖的啊?”有游客在问。“400。”阿婆从回忆里走出来,起身向门口走去。趴在她脚下打盹的小白猫也醒了过来,尾随着她。阿婆门口的木案上摆放着四样东西:茶叶、干鱼、鲜笋和山芋。她家房子后面有一片山地,种着一片茶园,孙子孙女们休息的时候过来打理,这个季节正好还可以挖些竹笋。新安江到了小梅口,江面宽阔了许多,江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正对汪阿婆家门口的江岸上生长着一丛翠竹,坐在门口越过翠竹和江面看对岸错落有致的大梅口村,犹如一幅油画,我对汪阿婆说:“阿婆,您这房子好风水啊!”阿婆笑了。</p> <p class="ql-block"><b>三月,油菜花盛开</b></p> <p class="ql-block"> 我和阿婆坐到了门口,有游客经过,我就大声吆喝:“黄山毛峰400,干鱼30,鲜竹笋4块,山芋3块!”过来两个团友,我们打了招呼,她们买了一袋竹笋,阿婆用杆秤称,秤杆高高的。“6斤,给20吧。”阿婆把4块钱的零头给让了。她没有微信,收了20元现金,老人很开心。阿婆子孙成群,想必她是生活无忧的,晚辈弄点东西让她卖,肯定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让她感到有事可做,和游客有话可说,排解单调生活的寂寞罢了。</p> <p class="ql-block"><b>缓缓流淌的新安江,流走了汪阿婆如水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 阿婆要留我吃饭,说:“有鸡蛋,我给你炒鸡蛋吃。”我说:“我们团队有一百多人呢,在南源口集合,不能在您这里吃饭了。”离规定的时间真的快到了,到南源口还有一段距离,我匆匆跟阿婆告别。我走了十多米了,后面飘来阿婆的声音:“明年再来啊!”我回头看,阿婆站在路中间给我挥手。我驻足,也向阿婆挥挥手:“好啊,下次来就在您家吃饭!”</p> <p class="ql-block"><b>小梅口村沿江而建</b></p> <p class="ql-block"> 离开小梅口有一段路了,我忽然想起来,竟然忘记给老人和她家的房子拍张照片了,好遗憾啊!或许,我还会再来新安江,再来小梅口,再来看望汪阿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二O二一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牧徒本名杜长明,江苏丰县人,居徐州。医生职业,爱好文学。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男牙女牙对话录》《我家有个夜啼郎》《健康金钥匙》《月下笔记》《沐医纪事》《从故乡出发》,编著文集《有朋自远方来》《开心四季》《沐医杯医学科普征文集》《全民动员痛打健康"拦路虎”征文集》《二十五人行》《三十而立》等。</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