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教学】深研细剖解教材,凝心聚力促成长——利通区第十一小学数学学科教材分析竞赛活动

安新霞

<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季,教研正当时。为进一步促进教师对教材更深入的研究,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增强实践能力。2023年3月9日,利通区第十一小学数学学科“聚焦新课标,学习新理念,赋能新课堂”教材分析竞赛活动在高阳主任的组织下如期进行。</p> 数学学科专业引领 <p class="ql-block">  首先,利通九小余林地老师为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如何备好一节课》数学学科专业引领,余老师提出:教师必须要研读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才能备好一节课。她认为备好课要做到三个方面: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教材分析分年级进行,方媛,马海燕,纪志梅、赵蕊蕊,马晓梅,马钧老师作为各个年级的主讲人,对教材的重难点、易错点、学情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p> 一年级 <p class="ql-block">  方媛老师对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进行了单元教材分析,方老师提出:在计算的教学中,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自主探索其中的算理,认识本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p> 二年级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马海燕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平均分》一课的课时说课,她认为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时机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并依据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开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才能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才能,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 三年级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纪志梅老师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进行了单元教材分析。纪老师认为学情的把握是上好课的关键,并对学生如何认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渗透“三进”思想。</p> 四年级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赵蕊蕊老师分析的是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赵老师提出:小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之上,认识小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她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马晓梅老师对第三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运算定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一种规律性知识,也是学生具备的一种计算能力,学习加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她还提到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更是基石中的基石。</p> 五年级 <p class="ql-block">  马钧老师针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分析,马老师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学建议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去阐述。其中他提到,本单元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思想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除此以外,还要体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浓浓春意,勃勃生机,本次教材分析,为老师们打造高质量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引领作用。相信,教师们将会以此次教材分析为契机,继续深入研习新课程标准,着力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探索与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育人初心。</p><p class="ql-block">撰稿:安新霞</p><p class="ql-block">审核:马晓佳</p><p class="ql-block">审发:桂文军</p>

教材

学生

数学

老师

单元

分析

教学

加法

学习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