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弯岭古驿道山桃花

陈泉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弯岭古驿道山桃花</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陈泉辛</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小在大山里长大,我对故乡大山里的山桃花,自然是见得太多了,感觉它与寻常可见的梨花、李花、杏花等春花一样普通,没有显山露水的地方。后来,有两个特别的原因,让我对桃花刮目相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为了挖掘赤壁市随阳山区的旅游资源,我与一些房地产投资商人进山考察,重新看到山桃花迥然不同的品格,竟然喜欢上了桃花;二是源自于文学中的美好意象。近几年来,由于经常在论坛中看帖,经常看到一些与桃花有关的格律诗词,我因此被所深深地打动。之后我读到唐寅的经典诗作“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令人心旌摇荡,诗作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勾勒出一个春日繁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坠入唯美的情境之中。还有就是诗人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绘了桃花盛开的卓然不凡,一种惊世骇俗的美。其次就是吴融的“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仿佛看到桃花在春风里开得一片灿然,汇聚成红如朝霞的桃花之海,那是何等的造化呀!这些美丽绝伦的诗句,使我对桃花情有独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故乡位于赤壁市随阳老虎岩村,那是位于鄂南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且不说这里有上千亩郁郁苍苍的林场,有万亩如雪似霞的野樱花,单就是那开得寂寞无主的山桃花,每年都吸引了一些山外的游客慕名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春二月,在老虎岩村,大弯岭是观赏山桃花的最佳地点。清晓,春风作伴,我顺着陈彩麟的一条古驿道向着大弯岭一路前行,大约半个小时的行程,就到达了目的地。然而,由于我对桃花的花期掌握得不是特别精准。看到的桃花不是“可爱深红映浅红”的鼎盛场面。而是山桃花微微绽放和含苞欲放的姿态。站在古驿道旁,凝望着那一株株山桃树,枝干上长着繁如群星的花蕾和花骨朵儿,姿态纷呈,像极了一个个豆蔻年华的羞涩少女,亲昵地互相簇拥着,在山风里欢快地舞动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韵味与风姿。沿路望去,古驿道变成了密密的花径,延伸至大山和丛林之间,最后消失在翠微深处,令人产生“何处是桃源,此处是也……”的浪漫想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驿道的山桃,因为桃身长慢绒毛,因此,山里人叫做“毛桃”。说起故乡的山桃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野生品种,它不择土壤,能够在山林和野地,乃至古道边生根发芽,葳蕤生长。众所周知,中国是桃树的故乡。早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古书《诗经》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名句。大弯岭古驿道的野生山桃,当然不是人工种植,可能是路过古驿道的客商,无意间把吃剩的桃核抛弃在山里,待到春天,阳光雨露具足,就在土壤中萌芽生根。再经过岁岁年年,世世代代的野化,这些桃树的已经变异成了生命力非常旺盛的山桃。后来,再通过鸟类和野兽传播,大弯岭的山桃树在古驿道沿途生长,变成了一片蓊郁的桃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古籍《尔雅·释草篇》一书记载:“旄(音矛),冬桃;榹(音四),山桃。”山桃便记录在其中,由此可见它的价值。古驿道的山桃,也就是山里人所谓的“毛桃”。山桃的果实一般都在秋天成熟,但不宜食用。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的秋天,山桃树的果实挂满了枝头,非常饱满。和我一起放牛的孩子经不住诱惑,攀上山桃树,像孙猴子到了蟠桃园中一样,准备大快朵颐。于是,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苦涩的毛桃果实,味道非常苦涩,难以下咽,小伙伴们一个个都不禁紧皱眉头。这些看上去非常可口的毛桃,只能沦为山里鸟兽的食物。听村子里的长辈们说,这些表层看上去毛茸茸的果实,在过去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是先辈们赖以果腹的食粮。人们就是靠着这一树树的毛桃,度过了那个饥荒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驿道,遇到山里的老樵夫,与他攀谈,他告诉我说,再过一个星期,山桃花就全开了,风景更美!我记住了他的话。大概过了七八天时间,我就带着旅游地产项目部的几个同事,重返大弯岭古驿道,再次见到了山桃花的锦绣风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我掐时掐点,来到大弯岭古驿道,正是山桃花的最佳观赏期。又是一个阳光和熙的春日,山桃花在春风里尽情绽放,展露出无比俏丽的姿容。这延绵数里的一路花香,是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难得一见的生态之美,足以让人流连忘返。然而,人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山桃花的花期非常短暂,就像行云流水,或者像古驿道的过客一样,来去匆匆,去也匆匆……有时候大山里一夜春风春雨,到了第二天一定是落红遍地,纷纷扬扬的都是桃花花瓣儿,让人感觉到世事无常,人生短暂,难免道心初萌。因此,游人看花必须赶在盛花期到来之前,否则就只能对桃树枉自嗟叹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桃林蔚然,心怀一团欢喜,大伙儿暗自庆幸着难得的眼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沐浴着二月的春风,顺着古驿道,往毗邻的崇阳县方向徒步前行,沿途都是蓊郁的桃林,一树树、一簇簇的山桃花,绚烂无比。粉似霞,白如雪,红似火,各个品种之间,有着各自丰富的色系,一路上无可避免的映入游人的眼帘,令人眼花缭乱。我有时候禁不住诱惑,总喜欢在桃树下,采撷几朵桃花,一任这种遗留在人世间的嘉木,花香沁脾。此时此刻,我的耳际流淌着溪声和鸟音,令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的想象着与桃花有关的诗词歌赋,包括一些丹青圣手的水墨画幅。细细的品味野花的春韵,与在大都市公园中看到的桃花,标格自是不同。是呀!这些甘于寂寞的山桃花,扎根于深山老林,不恋慕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不刻意去逢迎权势,人们常说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与它没有半点瓜葛,那只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另类解读罢了。故乡的山桃花,在这个淑气融融的春日里,在这个峰岚如聚,野花如潮的山野中,显得是那么的光彩夺目,出类拔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注定与美丽的事物有关。自古以来,桃花艳而不俗、雅洁芬芳,是一切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如东汉末年涿县的刘备、张飞、关羽三位英雄,选在桃林里,举酒结义,对天盟誓,结为兄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中国历代诗词中,赞美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妖,灼灼其华”赞美的是桃花的光彩夺目。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写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宋代诗人苏轼在《送别诗》中写道:“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本诗虽为送别诗,但没有凄楚悲凉、生离死别的情调,故此二句景色写得十分鲜美。桃花一直与人们的友情至笃有关,其中,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佳句最为著名。桃花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如人们常常调侃别人的“走了桃花运”等等,不一而足。桃花代表着纯洁的友情和爱情,这种吉祥的寓意在其他花木中是很难找到的。情义无价,花亦无价。或许,这就是桃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罢故乡的山桃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如果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份至真至纯的友情或者爱情,那绝对是人世间最为幸福的事情。生活中,大多数人无田忧田,无宅忧宅,内心无片刻的宁静。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在你的内心能够彻底的放下,人生却是另外一番境界……生活原本美好,我想陶渊明式的桃花源并不在远古,也不在远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面,而不假外求,这样的人生一定是快乐的,所谓“存乎一心”是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陈泉辛简介</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泉辛,湖北赤壁人,现定居武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青联委员。迄今为止,在《诗刊》《人民日报》《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飞天》《湖北日报》等国家级及省级品牌期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篇首。作品入选多个图书选本并多次获奖,2018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著有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和社科类著作10余部。出版经济管理类著作《家装企业有效营销》《房地产企业精装房营销》两部,发表经济管理及文学学术论文5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