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轶事(六十一)汪孟舒不修“春雷”

雅韵琴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琴家汪孟舒藏有唐代雷琴“春雷”,曾是北宋宣和内府故物,北宋亡后入金,金章宗挟之以殉葬,十八年后复出人间,历经耶律楚材等人收藏,为乐器中的鸿宝。</p><p class="ql-block"> 然而,此琴传千余年,中间还有十八年的地下受潮,因纳音半脱,缺乏共鸣,发音暗然。可汪孟舒强忍着听不到绝世琴音的痛苦,甘心抱残守缺相守数十年,不加修缮。他能忍,琴友们如管平湖、杨乾斋、凌其阵、查阜西都忍不住,一再怂恿他加以修缮,总不被接受。查阜西有一次与郑珉中谈及此琴,说:“孟老故后,‘春雷’当发妙音。”他预见到,将来的“春雷”新主人不会忍受这件奇珍绝响于世。</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汪孟舒去世,十年后,“春雷”琴归郑珉中。根据当年管平湖对“春雷”“音源有病”的判断,精心修复,使这张千余年的雷琴发出了温劲而雄的金石之音。吴略用它弹了一曲《忆故人》后,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古琴声音!”</p><p class="ql-block"> 听到妙音的郑珉中也开始理解汪孟舒不修“春雷”的苦心:春雷琴幸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仅为今天,也为后世保存了一件完美的盛唐时期的珍贵文物,而且为乐史家研究、了解雷公琴的声音特色,提供了一件实物资料。‘春雷’琴的历史文物价值是远远超过了演奏使用价值的。这恐怕也就是汪孟舒先生珍藏数十年,抱着这张不响的雷公琴,视同生命,宁可听不到美妙之音,也绝不轻易动手修理的原因所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孟舒先生,名希董,字孟舒,号策廷,以字行。清光绪丁亥四月三十日(一八八七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于苏州。解放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