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 东坡

大漠独行

赤壁怀古 <p class="ql-block"><b>  “认识”东坡应该有四十多年了,四十年的跋涉,一步步走近东坡,随着“距离”拉近,他身上的光环渐渐隐去,原来抽象、伟岸、耀眼的文学巨人,逐渐变成了具体、真实、平和的邻家老哥。这时我认识的东坡早已走下神坛,真实而血肉丰满站在眼前,在他的文字和书法中,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体味他的潮起潮落,细读他的月圆月缺。</b></p><p class="ql-block"><b> 四十多年前,像东坡离开他的家乡——眉州眉山一样,我和邻家哥哥也离开了我们的小村。我们都是农家的孩子,没有任何背景,出发的目的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同的是,东坡和弟弟出发的目的不仅仅是吃上皇粮,还要在仕途的道路上寻求自己的一方天空。命运弄人,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看到苏轼的试卷,误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笔墨,老头很自信,他认为那时的宋代,能出次奇文的人非他的学生莫属,处于“公心”,他把自己的“学生”排名第二,但在他的心里东坡是铁铁的第一。在殿试上,东坡大放光芒,从此宋代的天空升起一颗耀眼的星星。</b></p><p class="ql-block"><b> 离家的日子,总是燃烧在乡愁中,思念成了一只疲惫的鸟,急需要一个停栖的枝头。夜深人静之时,思念在故土上空盘旋、在亲人身边围绕、在亲人窗外的野草上停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饱含温度的词句,无疑对乡愁是画龙点睛,每一个离家的游子,都能无师自通地体会诗句里的深意。老师对于写作背景的冗长叙述,显然是画蛇添足,离家的人最懂相思,孤寂的人渴望亲情。九百多年里,这一句暖意爆棚的祝福,让多少寒冷的游子找到情感归宿,多少疲惫的灵魂安栖在亲情的枝头。</b></p><p class="ql-block"><b> 有一次和八叔喝酒,席间说了这句词,八叔疑惑地看着我,我知道八叔对这句话不是很熟,应该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大家都能多活几天,享受生活的美好。”八叔听了我大白话式的解释,一拍大腿,“哎呀,太对了,这话我也常常说,生命苦短,别自寻烦恼。”八叔问我这句话谁说的,我说是九百多年前的邻家老哥,八叔被感动了,他说那么久远时代的人都懂,为什么现在不懂的人怎么越来越多了,“葫芦头养家雀”,八叔没有说下文,但是大家都懂。八叔说得很激动,多喝了一杯酒,他说那杯酒是敬那位有人情味的“邻家老哥”。由此看来,有温度的情感,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变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东坡三十八岁时的作品,当时因为王安石变法,东坡是反对派,激进的安石和直言善谏的东坡,水火共生,自然要有一方苦不堪言,而遍尝苦难恰恰是文坛巨人东坡。</b></p><p class="ql-block"><b> 初读这样的词句,感觉那时东坡应该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能有如此激情,自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三十八岁,人生的黄金时段,他入朝为官,应该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但是,因为安石的打压,他的幸福指数低到冰点。一次激情的狩猎,让他从政治的桎梏中走出来,回归自然,回归到人性的本真,释放天性……这无疑是人生的一次充电,让他有力气爱生活,爱他的政治抱负。</b></p><p class="ql-block"><b> 数日前,去鹰屯拍摄鹰,当头戴狗皮帽,臂端雄鹰的鹰人出现在镜头中,头脑中首先冒出来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所以能一次次走进鹰屯拍鹰,不仅仅有乡民的鹰猎情结,东坡满含激情的文字是最痒的撩拨,又是最有诱惑力的引领。殊不知,这次狩猎后的四年,因为乌台诗案,东坡被贬谪到偏远荒凉的黄州,开始了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次炼狱。</b></p> 寒食帖 <p class="ql-block"><b>  黄州因为东坡曾经的落足,自是不再寻常,本来是一名隐士的黄州,因为东坡不得不抛头露面,屹立在世人面前。东坡因为黄州,有了一次凤凰涅槃,有了升华人生的一次很好积淀。</b></p><p class="ql-block"><b> 东坡到了黄州才称其为东坡,之前他的生命代码是“苏轼”,在《名二子说》中,东坡老父亲苏洵很是担忧:“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知子莫如父,饱读史书的老父亲,深知儿子的性格,踏上凶险的仕途,必是磨难多多,他不能放心,又无力保护。正像前人说的那样,到了黄州,宋代的舞台上,东坡才真正出场了。</b></p><p class="ql-block"><b> 到了黄州后居无定所,和当年的老杜有异曲同工之妙,老杜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他的人性高度得到飙升。他的后辈东坡到了黄州,衣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来不及想“安得广厦千万间”,他得先填饱肚子。追随他的朋友买下一座荒山,东坡喜欢那块荒地——东坡,并作为他此后人生的又一个代码,可见黄州荒芜的东坡对东坡的影响,深入至骨髓。那时的东坡,摘掉了文学巨人的光环,暂时放下身在朝堂的尊贵,在泥土中讨生活。从土地里走出来的东坡,对于稼穑之事并不陌生,他在东坡上耕耘,他在东坡上收获,但是,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为忙于稼穑而干瘪,就像他在东坡上播下的种子,他在等一个属于他的春天。本是荒芜的东坡,给了东坡疗伤之地,也给了东坡又一次充电之机,东坡成就了东坡。</b></p><p class="ql-block"><b> 巧的是,陶翁也有田园情结,似乎也对“东”情有独钟,“采菊东篱下”,陶翁有了东篱再不曾离开,他是真的隐士,他厌倦了樊笼式的生活,他渴望鸟儿般的自由和闲适,这是他奔波后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东坡心有不甘,他的“归隐”是暂时的,他在归隐中疗伤,他在归隐中积蓄力量,他在归隐中描绘蓝图……他是打不倒的小强,他要东山再起,他要完成千年伟业。</b></p><p class="ql-block"><b> 《寒食帖》在黄州出场了,不懂书法的我不该说起《寒食帖》,会让懂书法的人贻笑大方。但是,说到黄州,说到东坡,《寒食帖》是不能省略的,他是东坡在黄州创造的奇迹,东坡凭此帖进入中国古代书法的前三甲,是书法界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不懂书法的人,看过之后也会视若珍宝,雄浑的笔力,洒脱的挥毫,让人感到敦实的功力,稳健的运笔。如果说有什么逊色之处,那就是上面的若干个印章,应该是收藏过的人留下的痕迹。本来素净的宣纸上,因为那些如蝇虫般的印章,而失去了几分作品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直击灵魂的震撼力打了一点点折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b></p><p class="ql-block"><b> 《寒食帖》里这样的内容,显然无法比及《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激情澎湃的呐喊,震耳发聩的慨叹,但也真实记录了那时的生活点滴。这是东坡到黄州后第三年完成的诗作。《寒食帖》在内容上可能是白描式的家长里短,但在书法上却是挥斥方遒的喷薄,一点不输给《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的泼墨同样是“樯橹灰飞烟灭”。</b></p><p class="ql-block"><b> 在小屋煮寒菜的东坡,没有风干他的政治抱负,“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以周郎自喻,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报效祖国,豪情中又见伤感,毕竟东坡也是凡人,凡人的喜怒哀乐他也不会缺失。如果没有黄州,断然不会有东坡胸怀的旷世豪放,书法的旷世豪放、诗词的旷世豪放、人性的旷世豪放……黄州成全了一个厚重、旷达的东坡。</b></p> 密州出猎 <p class="ql-block"><b>  说到黄州,说到东坡,不得不说一个人——沈括。没有沈括,就没有乌台诗案,就没有黄州,自然不会有东坡、不会有《寒食帖》、不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极大地颠覆了我对沈括的认知。因为《梦溪笔谈》知道了沈括,在传统的认知中,名人都是“正人君子”,都是衣冠楚楚,没有残缺的“名模”,都是完美的人样子。追寻东坡的生命轨迹,让我看到小人的“道貌岸然” “人性的侏儒” “灵魂的至暗”。如果说朋友间政治上有分歧毫不为怪,但是,沈括为了自己的仕途,不惜做卧底,骗得东坡的信任,一手炮制了“乌台诗案”。东坡肯定是欲哭无泪,最信任的好友,捧着蘸满自己鲜血的馒头,去朝堂祭拜,他的心在绝望中破碎了,他带着无法言说的伤痛,踏上了遥远、屈辱的黄州之旅。</b></p><p class="ql-block"><b> 应该说从古到今,像沈括这样靠出卖朋友往上爬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事发生在沈括的身上,还是让我对于他的崇拜轰然崩塌。秦桧留下了千古骂名,沈括应该是秦桧人性上的“拜把兄弟”,他没有留下太多的骂名,《梦溪笔谈》应该是最好的护身符。人们敬畏文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没错,又回到那个论题——“白猫黑猫好猫”的论题,人们看重的是结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b></p><p class="ql-block"><b> 侠骨柔肠,在常人的认知中,应该是江湖侠客的“专利品”,不想一代文学大师,铁骨铮铮的汉子东坡也毫不逊色。从文学角度看,此文不是立足于宏大的题材,而是儿女情长式的生活片段,虚实结合,运用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表达了东坡怀念亡妻的真挚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读后不仅让人叹惋,更主要让我们看到了东坡的“软肋”——儿女情。在被贬谪的日子里,他也许不曾流泪,在牢狱中,他吃得饱、睡得香、鼾声如雷。梦到亡妻,他却“泪千行”,那时他是最真实地回归,回归到有血有肉的人,回归到柔肠百结的邻家老哥。</b></p><p class="ql-block"><b> 在仕途中行走的男人,一身伤痛无可避免,东坡应该是伤痛的典范,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对于黄州时期的东坡做了很好的解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乌台诗案后,东坡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b></p><p class="ql-block"><b> 突围中的东坡,孤寂无助是常态,他内心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妻子在身边,他可以倾诉,或是发发脾气,或者摔碎几件生活物品,或是大声骂娘……发泄心中的郁闷。相濡以沫的妻子,一定会宽慰安抚他,替他疗伤,替他缝补散落的心情。明月在天,祝福——“但愿人长久”依旧,可本该是共享婵娟的日子,却物是人非,他的“千行泪”谁人能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结尾的句子,这是惺惺相惜的感悟,这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另一个成熟男人的深刻解读。余秋雨所以想到苏东坡,想到东坡的突围,是他们有相同的经历,他们经历了人生难得的淬炼。</b></p><p class="ql-block"><b>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权贵察颜观色的从容”,我把秋雨的“别人”改成了“权贵”,这是我的人生体悟。</b></p><p class="ql-block"><b> 相对于光环缠绕的文学巨人,翰林院大学士……我更喜欢黄州时的东坡、稼穑时的东坡、泪千行时的东坡,大口吃东坡肉时的东坡,因为那时他是最真实的男人,真实得和邻家老哥一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3.03.0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