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三秦女子诗社诗词讲座:王秦香‖诗笔所向何处

大荔诗词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讲座通知:各位老师诗友们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3月8日晚八点钟,三秦女子诗社特邀请王秦香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题为《诗笔所向何处》的讲座。欢迎大家届时参加学习。王秦香,教育硕士,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学术部主任,三秦女子诗社社长,西安诗词学会,鄠邑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上林苑女子诗社社长。 欢迎聆听围观!让我们相约三秦女子诗社,3月8日晚八点,不见不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三秦女子诗社理论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2023.03.08</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诗笔所向何处主讲:王秦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一、不是讲座只是交流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诗友们大家好!能在3月8日的晚上和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自豪!祝所有女同胞节日快乐!祝所有男同胞和我们一起快乐!同时,我内心更多的则是忐忑和不安。一是自己才疏学浅,不足以当此重任,二是诗友之中不乏名流大家,对诗词的研究远深于我,实在是班门弄斧,不自量力。但是紧张之余,我也深感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大家面前献丑,其实是给了我接受各位师友指教的机会。因此,特别珍惜今天这个平台,让我得以向各位师友请教。非常感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交流什么呢,有一次有个外地诗友来访,坐间他说,我们天天写诗,究竟要写什么。我说,其实写诗的初期是向外写,到最后,写的都是内心,这就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这位诗友就说,你这个说法很新颖,我第一次听这个观点,希望能有机会深入讨论。当时这个话题过去了。这次有这个机会,我想把这点浅显的认识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诗词创作,是一个让诗笔逐渐走向内心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二、诗笔走向内心的四个阶段 我常常觉得,写诗犹如谈恋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我们走上写诗这条路,往往不是因为某人要求我们去写,或者自己先告诉自己:我要写诗。而是在某一个特定情境之下,或某一种氛围之中,或某一次启发之后,或某一种感慨之时,无意之中萌发了写诗的冲动。这种冲动,有时是一种模仿,有时是一种需求,有时甚至是一种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总之,我们就开始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而之后,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性需求,一种最喜爱的表达方式。累日以久,写诗,就成为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文化活动。​ 每个人写诗的缘起也许不同,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但是,一旦进入了诗词创作的轨道,我们所指向的意旨,最终都是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而让诗笔走向内心,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一)笔落于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为第一阶段。​ 这两句诗来自宋代朱熹的《春日》。全诗是这样的:春日宋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我们都知道,他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也称朱文公。他是孔庙配享者中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可见他在儒学中的地位。那么这样一位理学大家,他的诗绝非字面这么简单。其实这一点,从首句就能看出来。因为朱熹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泗水之滨并不在宋代朝廷的掌控之中,而是早已为金人所占。朱熹不可能去这里去寻芳。那么他所寻的芳自然另有所属。没错,他寻的就是“圣人之道”。因为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这里在朱熹的心里就是孔门,“东风”也不是普通的春风,更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东风导弹,而是暗喻“教化”,而他万紫千红所绘出的“春”则暗喻孔子倡导“仁”。​ 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这样去理解这首诗。我们太喜欢诗中美好的春光了,把它当作一首普通的游春诗来对待,更符合我们对春天的认知。甚至有人在写景的时候,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典范。那我们就从着笔的角度来审视它作为一首游春诗的写法。​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第一句,写赏春人足迹所至,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天气晴朗,“寻芳”,寻找美景,“泗水滨”,这时的河边,春水涣涣,绿柳初成,自是美不胜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二句,“无边光景”意即处处,“一时新”,今天怎么这么新鲜美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三句,这个季节到处欣欣向荣,简直太容易感受到春意了,到处都是春风吹过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四句,一花一草,红红绿绿,无一处不是美景,无一处不是春天啊。​ 作者在这里的所有描写,始终落笔在自然景物,从各个角度去表现春天的美好。当然,这明媚的春光能反映作者的情感,这是必须的,但从写作的角度讲,始终在描春景,绘春景,最后赞的也是春景。笔触始终没有离开客观景物,最后留在读者心中的,也是一片明亮的春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写诗和打乒乓球一样,也讲究落点。这首诗的落点,就落在了春天的美好景物上。所以我们说,这种写法属于笔落于外。写什么,就认真写什么,把它写好,写生动,写到位。我们耳熟能详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韩愈的《早春》、元稹的《菊花》等都与此相类。想一想,我们初学写诗的时候,尤其是写景写物的诗,是不是也是这样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初学写诗的时候,尤其是写景写物的诗,是不是也是这样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下面是三秦女子诗社近期社课里的两首绝句,也是写春色的,也属于这样的写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春之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朵朵晶莹暮柳开,寒风料峭自东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石亭栏下檐窝里,半寸尖尖碧色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春 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雨润山川绿染涯,虬枝缀满杏桃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风扶柳絮人潮涌,追逐牧童歌万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第一首,写暮柳,写余寒,写破土而出的小草,最后的落点是表现的春的生命力。第二首,写绿染山川,写桃杏花开,写柳絮写牧歌,多层面展示春天的美景。写春,赞春。注意,两首的共同点是,看到客观世界,描写客观世界,或褒或贬也是指向客观世界。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笔落于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可以说,能如此准确、特色鲜明的写景写物,你已经是位合格的诗人了。王维《辋川集》里的很多山水诗即是如此。这样客观表现物象的诗也许是我们很多人最初的样子。很美很单纯也很有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在这里,柳宗元的诗笔就是由内向外的,空无人无鸟的群山与山路,孤独的钓者、空旷的江面都笼罩在了一片孤寂寒冷的氛围之中,读来令人如置冰窟。如能熟练运用这样的诗笔,常常能把外物写得如此有感情有温度。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你是一位成功的诗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这个阶段和第一阶段的共同点是,作者的落笔点都着力于客观物象,这时的笔锋落点都是外界事物,因此读者看到的都是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b><b style="font-size:22px;">纪新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第一首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慨,第二首是新冠病情阳了后又未痊愈的时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这时候我们虽然从文字上看到的是意象是客观世界,但传达出的是某时某地一种具体的、独特的感觉和感悟,知者自知,见者更见。当然,在座的更多诗友在这一点上都比我做得更好,向大家学习。当我们能把写诗写到了从着眼于观察外物调转为体察内心所感,句句写物却句句见心的时候,你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不过,这个优秀不包括我,我做的远远不够,这两首小诗只是用来抛砖引玉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而我觉得,等待她的时间最有诗意。第二首写得更早一些。其事如题。办什么事情早已忘记了,但是坐在咖啡厅里,看着人来人往,社会百态,自己如一粒微尘,落于其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亦或就是其中某个人的映象。那一刻,我是真实的,自然的,因放空而踏实。生命本就如此,外界与我,互相倾听,那么互洽,那么和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以上,是我个人所认为的,让诗笔走向内心的四个阶段。也许表达得不够准确,更有可能舛误颇多。这也正是我乐于跟大家分享的原因所在,请大家直言指正,助我进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你将诗笔落向何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如此,然而从某种角度来说,以上所谓的的四个阶段,其实不过是人为标记的历程而已,也许并不存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四个阶段所反映出来的,是随着我们写作的深入,我们的着笔点,是一个明显的由外向内的过程,我们的诗,也从最初的关照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多甚至全力以赴地关照内心,关照精神境界,关照灵魂光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在我们写作成长过程中基本都会经历,只是有的人在某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当然,不排除有些诗友起点较高,直接越过了某个阶段,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特征。希望你是具有这个特征的群体中的一员。而这几个阶段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推进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诗词作品都要把第四阶段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呢?其实不一定。对每个阶段的关注,只要掌握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都能产生优秀的诗篇。但是作品能够更多关注内心、关注人性,具有深刻性、思辨性,则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而具体到某一篇作品中,要把诗笔落于何处,把关照内心表达到什么程度,则要看具体的创作需要。这个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和诗友们交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有一点说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次有位诗友把我上面的观点跟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作比较,觉得可以互通。我觉得这种理解不够准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国维那段话是这样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注意,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指的是人生境界。移之于诗词,指的是作品所呈现出的创作状态或精神境界;我这里所说的是诗词创作中的落笔方向,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在诗中的主宾关系。所以两者说的不是一回事,没有可比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次感谢诗友们耐心陪伴。敬请指正,欢迎批评!谢谢大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收集整理:丹云斋主刘君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荔县诗词曲学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3.3.8</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