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长不间断,培训再继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上午我们聆听了东南大学的柏毅教师带来的讲座《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前半部分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真是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柏教授从2022版科学课程标准出发,一路领航,最后聚焦到“跨学科概念”上,并通过教学实例,将跨学科概念与学科核心概念做了有效链接,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懂其用,更懂其如何用”,真是帮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帮我树立了在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跨学科概念的意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实话,我自己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新课标对跨学科概念提示的不多,一直想着,是不是完成核心概念的学习,跨学科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呢?现在看来,还是有意识地培养效果会更好。但是如何培养是我的一个盲区,今天柏教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真是一场及时雨啊!我想,在我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培养学生跨学科概念的认识,让它更好地发挥各领域联系的纽带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柏教授继续为我们分享,主题是《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先和我们分享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该如何设计,然后我们就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动手实践之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柏教授为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小组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提供的材料,做一架能照相的古版湿版照相机,并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实话,我们刚开始拿到这个任务的时候,确实是有点懵的,后来大家回顾老师讲的内容和给出的提示,开始分工合作,迎接挑战。我主要负责写教学设计。每个人都非常用心,倾尽全力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作品和教学设计,率先完成了挑战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顾整个过程,我有两点体会最深刻。第一点体会就是大家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的合作十分默契。每个小组都干的热火朝天,感受着技术与工程实践带给我们的激情与乐趣。与此同时我在想,这难道不是学生最期待、最喜欢的活动吗?我们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们一定会更喜欢、更需要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点体会就是我们距离一位合格的科学老师还相差甚远啊!当最终柏教授揭秘预设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根本不太了解老师提供材料的性能,也偏离了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步骤和意义,没有真正了解STEM探究活动该如何开展,想当然地动手就做,我们的科学老师不“科学”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不专业,我们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很大,如果我们不学习,不成长,我们拿什么来培养学生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想到这些,我又感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作为教研员,我不懂,就不能指导老师们,老师们不懂,就不能指导学生们,所以,没有退路,学吧!唯有学习让我踏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