翚岭邮话——张中宇的邮史馆(46)

邮之趣(552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翚岭邮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中宇</p><p class="ql-block">    翚岭,亦作徽岭,又名大尖山,在宣城市绩溪县城西北,是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绵绵百里的徽岭山脉将绩溪一分为二。翚岭古道全长36公里,是徽宣、徽池古驿道的重要通道,其中翚岭段约15公里长,翻越大尖山垭口,海拔774米。自古以来,翚岭风景秀美,但山路陡峻难行,宋代王安石有“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佳句。清人施润章有“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的诗句,是对翚岭行路难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翚”,古书上指有五彩羽毛的雉。初识翚岭二字,是我在写作《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安徽邮政历史照片》时遇到的。“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可是我读错了,原来翚与徽同音且同义。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千百年来读错的还不止我一个。传说当年乾隆皇帝被王安石的诗词意境所吸引,仿效诗人夜游翚岭。夕阳下的逶迤岭脉,犹如苍龙出海;青翠林间,点缀着姹紫山花;清溪水流,更似龙须飘然。这位自诩为文人的皇帝龙心大悦,见一露出半截“翚岭雄关”的石碑,即兴吟诗一首,生生把“翚岭”误读成“羽岭”。皇帝老儿金口一开,从此“翚岭”讹为“羽岭”,并得到大众的接受。看来,比起皇帝的大错,我是未入乡,先随俗了。</p> <p class="ql-block">    “二史馆”有一套1920年拍摄的安徽邮政的历史照片,内有一帧安徽邮差行走于翚岭的照片,画面中一名身着邮政号坎的邮差,肩挑邮袋,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图1)。远处逶迤的峰岭,近处密集的灌木丛,映衬着在狭窄的山路上艰辛行走的脚夫。在此照片左上角有一英文“yuling”及词后的中文“翚岭”注释。看来,金发碧眼的邮政高层管理者也将之称为yuling,但中文还是规规矩矩地写成翚岭。</p> <p class="ql-block">    1989年6月,绩溪县的集邮者洪洪和王汉辉创办了一份民间集邮小报,取名为《邮苑》。在多如牛毛的民间小报中,属于报名平平,无甚特色之流。第二期报纸面世,主编只剩下洪洪一人。同年11月出版第三期,改名为《徽翚邮谈》(图2)。轻易改名,实为大忌。但富有地方特色的报名,却让人记住了“翚”字,这个很容易读错成yu音的字,这个连乾隆皇帝都读错的字。</p> <p class="ql-block">    民间集邮报刊虽然邮识水平参差不齐,发行量不大,与官办的集邮报刊相比,有着其貌不扬,影响力有限的短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记录当地集邮活动的消息,宣传集邮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一些史志中的谬误和遗漏,不少更正都是从这些集邮小报上挖掘整理出来的!”这是我会张磊先生对民间邮刊所蕴含的史料价值的评价。民间邮刊历经岁月的耗损,收集难度比官办的集邮报刊大多了,有些甚至已到了一件难求的地步。民间邮刊的稀缺性和史料性已引起集邮者的重视,对它的收集和研究也日益深入。据悉,出版于2007年的《安徽省集邮文献资料汇编》的续编工作即将提上日程,我省民间邮刊的资料补录也为续编的内容之一。届时,像《徽翚邮谈》这样在《安徽省集邮文献资料汇编》中漏登的民间邮刊资料将一一补充齐整,也请知情者积极提供民间邮刊的编发信息,为我省集邮文献的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江淮集邮》2023年第1期(总第7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