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由美国教授写首批赴云南55名北京知青的专著英文版面世

孙向荣

<h5>▲1968年2月“北京五十五”到达东风总场疆峰农场五队的合影 陈新增提供</h5> <h5>▲东风农场“北京五十五”名录 陈新增提供</h5> <h5>编者按:</h5><h5> “北京五十五”是1968年至1979年全国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的先行者,以丁惠民为首的“西双版纳知青赴京请愿团”(1978年12月)和云南农垦的十万知青是全国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者。1979年西双版纳及云南知青的大返城波及全国,终结了持续十年之久的全国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农垦,这段历史值得“知青学”学者和史学家书写和研究。 </h5><h5> 北京首批赴云南五十五名知青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简称为“北京五十五”,他们的故事在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邓贤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3月、《勐龙记忆》周公正主编 香港文汇出版社 2005年12月、《我们要回家》 刘晓航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年10月、《安哥的故事,哥哥不是吹牛皮》 安哥(彭振戈) 花城出版社 2009年2月、《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刘旦主编 花城出版社 2009年11月 等著作中都有记载。但这些记载只是零碎的、局部的、不系统的,多数只是纪录了1968年2月“北京五十五”从北京下乡到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的经过 。</h5><h5> 系统描写“北京五十五”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的英文版专著最近面世。作者是一位从事中国青年学生运动研究的学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约翰.伊斯雷尔(中文名易社强)。二十多年来易社强采访了“北京五十五”中的大部分人,从知青时代写到后知青时代。这部专著的书名是 &lt; The Beijing Fifty-five , FINDING CHINA’s LOST GENERATION &gt;,用手机软件翻译的参考书名为《北京五十五, 发现中国迷惘的一代》。</h5><h5> 原东风农场北京知青何龙江是易社强多次采访的对象之一。今天编者向读者推荐他3月2日写的一篇文章《一本由美国教授写首批赴云南55名北京知青的专著》。此文详细介绍了专著的作者易社强及2018年11月在大理采访何龙江的经过。</h5><h5> 我们期待看到该专著的中文版,也希望中国的学者和史学家能书写和研究这段不可遗忘的历史。</h5><h5> 何龙江是北京65中的66届高中毕业生,也是编者的知青战友,1970年初东风农场改编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时我俩同在二团政治处工作。</h5><h5>  编者:孙向荣(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 2023-3-8 上海</h5><p class="ql-block"><br></p> <b>一本由美国教授写首批赴云南55名北京知青的专著近日在美国出版</b><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龙江 图/文2023-3-2</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收到一则消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约翰.伊斯雷尔(中文名易社强)写的关于北京首批赴云南的55名知青的专著英文版面世。<br></div> ▲ 专著 &lt; The Beijing Fifty-five , FINDING CHINA’s LOST GENERATION &gt;英文版封面 <h5>▲ 右:用手机软件翻译的参考书名《北京五十五, 发现中国迷惘的一代》 作者:约翰.伊斯雷尔。封面照片是1968年2月 “北京五十五”到达西双版纳东风总场疆峰农场五队的合影,后排最左边的是何龙江。</h5><p class="ql-block"><br></p> 英文版的书我还没看到,也看不懂,听说要出中文版,等着看中文版吧。从我知道他开始着手采访并写这本书至今已经20多年了,如今终于修成正果。我不知道他在这本书中写了我们什么,对那一段历史,中国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何况一个外国人,有他自己的视角、记述和思考,不一定与我们相同,这也没什么奇怪。外国人记叙我们这一代普通人曾经的历史,无论是不是第一个,这都是一个宝贵的留存。<br>  在这20多年的写作历程中,我曾经几次接受过易社强的单独采访。以下是2018年的一次采访记录。感谢同学游恒在其中牵线搭桥。<br> <b>附:美国教授易社强到大理我家访问(写于2018年11月)</b><div><b><br></b><div>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荣休教授易社强专程来大理采访我和梁芳洁。83岁的易教授让司机送到三月街路口就下车自己走了进来。我到门口迎接他,他见面握着我的手说:“我们20年没见了,你好啊”! 我和他相识于20年前。1998年,我和易社强第一次见面是缘于他得到一笔资金资助,确定要写一本关于北京首批赴云南的55名知青的专著,这既是一本书,也是一项历史学研究。为此他在北京细致地采访了我们55人中的大部分,仅对我就分别在我的办公室和我家里单独采访过几次。转眼间20年过去了 ,这本书写得怎样了,我也很关心。 易社强是美国籍犹太人,英文名字叫约翰.伊斯雷尔(John Israel)。他曾经风趣地说对我们说,他的姓是以色列(确实与以色列拼音相同),不是他抄以色列,是以色列抄他的。<br> 易社强出生于1935年,早年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指退休后仍保持教授头衔)。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学生运动研究,他的硕士论文是研究“一二·九运动”,博士论文是1927年到1937年的中国学生运动,即《1927-1937年中国学生民族主义》(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1927-1937)一书。为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的学生运动,他在老师费正清的指示下曾经在美国纽约和台湾两次采访胡适。   <br> 许多人知道易社强是因为他对于西南联大的研究。1980年,易社强作为交流学者到前身为西南联大的云南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任教,开始接触和研究西南联大,从而成为西南联大的荣誉校友。从那时开始,他用25年研究创作了《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1998年在美国出版。2012年,该书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出版,被誉为研究西南联大最好的历史著作,如今已被许多文章和文学作品引用。<br> 进家门入座后,易社强打开手机录音,说明这次采访的主题,主要是补充他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我们这些知青回城后的情况和现在的思想。我首先问了他这本书的进展情况。他说大部分已经完成,现在主要是还缺少最后一部分内容。接着他有点兴奋地说,这次来收获很大,在北京与我们55人中的一部分座谈时,同学刘青对于这本书的标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刘青说,建议标题为《1700万知青之55》,这个好。我也觉得这个标题不错,1700万是当时全国知青的总数,放在标题中反映了大背景下一群人的历史。(这个标题后未采用)<br> 接着,我回顾了离开农场后从云南回到北京的情况。我由于在云南省级机关工作,回到北京的时间较晚。我说到一个时间上的巧合。我们是1968年2月8日出发离开北京去西双版纳的。1993年初接到北京国家劳动部的调令,等把工作关系、粮食关系、独生子女手续等都办好,最后落下全家的户口,刚好是1993年的2月8日,这一天也是我的生日。从1968年2月8日到1993年2月8日,刚好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一天都不差。冥冥中我感到,这是上帝的安排。至于退休后的生活,我们旅游跑遍了全国各地和世界上除了南极以外的各大洲,有自己的爱好,很充实。<br> 谈话中他说,他看了许多回顾我的经历及反映现在生活的博客,很有价值,他这本书中许多内容是直接转录我的博客的。可是现在遇到一个技术性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他曾经征求意见问大家是否同意在书中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我当时表示我不用真名,用化名。这样转载我的文章时不好处理,感到为难。我表示,涉及转载的内容,如不好处理可用我的真名。<br> 最后我问这本书到现在为止写了20年,什么时候能出版?易社强说,也许两三年,也许很长很长。西南联大那本书他也写了25 年。我想起曾经看过易社强回答此类问题的一段话:“为什么我的出产那么低,效率那么差?就是因为我认为,过生活就是过生活,我所过的生活不能说是一个学者的生活,不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生活,是一个人的生活。我为什么喜欢西南联大,因为它也反映了我自己的生活观,多层面的,那才有意思。所以我不可能变成一个以职业为一切的人。” <br> 我明白了,玩着写,写作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这可能是易社强人生观的一部分,我觉得挺好。<br> 参加此次与易社强聚会的除我和夫人外,还有此时正在我家的知青朋友唐冶非、王丽娟夫妇,赵旭虹、代少林夫妇。<br></div></div> <h5>▲约翰.伊斯雷尔(中文名易社强)</h5> <h5>▲ 易社强(左)在大理采访“北京五十五”之一的何龙江 2018-11 </h5> <h5>▲ 易社强在大理何龙江家的庭院里 2018-11 </h5> <h5>▲易社强(左)在大理采访原东风农场北京知青何龙江 2018-11</h5> <h5>▲易社强(左)在大理采访何龙江(左二)等老知青 2018-11</h5> <h5>▼一组下乡期间“北京五十五”在东风农场的历史照片 摘自何龙江博文</h5> <h5>▲左二为原东风农场北京知青,本文作者何龙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