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家族为何不能“树碑立传”</b></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网络图片:</span>海龙屯土司官邸遗址</p> <p class="ql-block"> 杨应龙(1551-1600),明代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是唐朝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端大将军的后代,为贵州历史上杨氏地方政权第二十九代统治者。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使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被加封为骠骑将军。1599年,因不满“改土归流”中央集权政策,杨应龙起兵造反,明朝遂派兵围剿,在其官邸驻地海龙屯展开激战。次年,因军力不济,杨应龙溃败后自尽身亡。</p><p class="ql-block"> 自此,在贵州境内生息了千年的最大的少数民族近宗族群杨氏苗族分崩离散。</p><p class="ql-block"> 战败后,为躲避明军追杀,杨氏苗族各系分支举家外逃。其中,一部分族人拖家带口,沿乌江流域逆流而上,分散到达乌江流域中上游的三岔河、六冲河等主要支流两侧的大山里,各自在虫兽出没、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寻求生机。为了御敌求生,逃出生天的苗族人大多沿山据险择地而居。 </p><p class="ql-block"> 今贵州清镇、织金、平坝、西秀、普定等县(区)境内的部分杨姓苗族,在口传家谱里,都有与当年的播州杨氏土司存在或近或远宗缘关系的叙述。</p><p class="ql-block"> 据家父口述,史上族人大多以武艺见长,先辈中有人曾任播州土司近身护卫总领,同时也跟土司家族宗缘较近。所以,史上族群不仅人丁兴旺,各方面发展也算得上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海龙屯兵败之后,族群先辈们自然也就成了明军死命追杀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为能保住族群香火,有幸逃过一劫的先辈只好隐姓埋名,远离人群,隐入深山,居无定所。为了不给明军留下任何可能株连后世的线索,先辈们特立家规:族人百年之后一律不准立碑,甚至连坟冢也不能垒石加高,只能用土堆成平丘状,并立取新鲜草皮覆盖加以伪装,最后在一旁种一棵树作为暗记,便于后人寻迹祭拜。</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的家族还一直延续着这一习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手机拍图:</span>夕阳下,夜郎湖畔,我仰望大山,用心搜寻祖先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杨永华 整理记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3月</p> ******……******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声明:</b>此文仅为家族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文字素材,不作他用。其中,关于杨应龙的部分史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 ……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