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

张恒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前半生一一军旅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七)气候调查,编写气侯志</p><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对驻区基本气候状况的了解和掌控,上级决定开展气候调查和驻区军事气候志的编写工作。室领导和侦察处领导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首先组成了驻区气侯调查专门小组,对驻区周边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气候调查。侦察处领导非常重视,为我们开具了专门的调查介绍信,并提供了驻区的军用地图,还允许我配带了一支五四式手枪。经过认真仔细的准备,开始了驻区的气候调查。我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有时乘车,有时步行,吃住在各村各户。当地领导和老乡对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帮助。当时皖南山区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很多深山老林的村庄我们都是步行,到村里都由村里派吃派住到户,从没一户老乡怕麻烦,都热情接待我们。不过我们吃饭都按规定付给老乡伙食费,每天4角5分钱半斤粮票。我们调查走访的主要内容是当地发生的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受灾程度,水文,士壤,植被,当地气象谚语等情况,特别注重对那些比较熟悉这些情况的老年人进行采访。有时多人进行座谈,并做详细记录。特别是加强了对部队基础设施周边的调查,我们的很多装备坑道,发射阵地都在深山老林,非常神秘,有我们部队值守,好在有侦察处的介绍信,让我们畅通无阻,甚至还可以进到坑道内察看,可以说这种待遇和机会非常难得。有的坑道真的很大,简直象地下宫殿,里边大型车辆都可以通行,当时看的我们非常震撼。调查中有个情况令我至今感叹不已,就是这些值守的战友是基地工兵团的,他们长期坚守在深山老林,非常辛苦,甚至有的战友三年兵一个坑道没修完就复员了。他们对我们非常羡慕和尊重,拿我们当首长对待。他们修坑道很苦很累,有的战友甚至因塌方受重伤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记得基地就有一名因塌方身受重伤的英雄叫曲俊臣,身残志坚,艰苦奋斗,英雄事迹非常感人。在坑道修完交付前,也是这些工兵战友值守,值守生活也非常单调。在此让我们对他们的奉献和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 通过调查,对驻区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气候概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的驻区基本都在皖南山区,还有江西东北部的一部分。黄山山脉基本上呈东西走向横卧中央,山脉北坡一条主要的河流叫青弋江,它发源于石台,大约呈西南东北走向,流经陈村水库.太平县.泾县到芜湖流入长江。黄山的南坡有两条主要河流,一条叫新安江,发源于黟县,呈西北东南向流经休宁.屯溪到浙江千岛湖。另一条叫一阊江,发源祁门北部深山,呈东北西南向经祁门.倒湖.瑶里.景德镇入鄱阳湖,是一条很少见的自东往西流的河流。这条河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因此专门对它进行了调查,我们从阊江下游的景德鎮溯江而上,一路到祁门。一条非常壮观和漂亮的大河,丰水季波涛滾滾,奔流而下,江面开阔,沿江村镇如同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特别是河边上的瑶里,倒湖等古镇,真正的粉墙黛瓦,青石小巷,标准的徽派建筑,非常的漂亮。只是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观光旅游,只知道工作和完成仼务。虽然两个多月的气候调查非常单调和辛苦,但我们都从不觉得,只有完成任务的轻松和喜悦。 </p><p class="ql-block"> 气候调查结束,通过调查对驻区的山川河流土壤植被和气候概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归类总结,对气候志的编写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做好气候志最基本的要素是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好在我们在驻区周边的气象台站抄来了完整气象资料,但统计整理这些资料是一项比较烦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完整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制作各气象要素统计图表等,以形象精确描述气候要素的基本状态,直观方便了解气候状况。尽管工作量比较大,但在工作中尽力做到一絲不苟,耐心细致做好工作,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努力,总算不负领导重托,顺利完成了驻区军事气候志的编辑工作。</p><p class="ql-block"> 好巧,就在编写气候志的过程中,皖南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暴雨。大家都知道24小时降水量达到50一99.9毫米为暴雨,100一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这次特大暴雨中心几个站点24小时降水量达250毫米以上,可见雨量之大,危害之严重。特大暴雨发生后,我觉得对这次特大暴雨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分析研究,特别是暴雨期间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以及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大暴雨期间驻区站点温.压.湿风等各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进行一次认真仔细的分析比对和研究将对我们了解和掌握驻区特大暴雨现象非常必要,也是难得的机会。编写气候志也有对这种特殊天象的要求,通过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天气预报。经认真分析研究后,撰写了《一次特大暴雨个例分析》的论文,并在当时的《安徽气象》杂志笫一期成功发表。此文被基地评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也可以说是对气候志编写的一个补充。这一年年终,鉴于我各项工作成绩比较突出,气象室党委为我报请了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八)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正直做人,踏实做事。</p><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十八年,我始终坚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报务员到预报员,业务技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历次重大气象保障任务基本做到圆满完成,不辱使命。虽然我分到长期预报组,但我从没放松并随时学习跟进短期天气预报和基础气象理论的学习和更新,以适应部队气象保障工作的需要。同时部队领导和组织也对我寄以厚望,76年底又再次让我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进修班进一步学习。进修时间近一年,集中深入学习了气象专业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对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得到比较全面的提高。职级也连年提升。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时候我们的部队风清气正,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从来不用自己考虑,你只管干好你的工作,其他交给组织。我每次职级提升和学习进修提前自己都不知道,各级领导也从来没从我们身上贪图好处,我军旅十八年,没有给领导送过一分钱的礼。首长和下级,干部和战士,在一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平时在一起打打闹闹,亲亲热热,高高兴兴一家人一样。但工作起来也是严肃认真,决不马虎,不寻私情。应该说这些都是部队的光荣传统。现在还时常想起来这些令人向往和感动的战友情,怀念那情真意切的美好时光。对本职工作可以说基本做到了兢兢业业。皖南十八年,可以说几乎跑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但现在皖南的知名景点,当年从来没游览过,无数次去过青阳县,但从没去过九华山,几次去黟县,婺源气象站抄资料,但没有欣赏过宏村西递,也没到过江湾篁岭。唯一爬过一次黄山,也是和安学勇一块到山顶黄山气象台抄资料。家属多次到部队探亲,一次都没带她去看看黄山,直到气象室成立五十周年重回老部队聚会,才圆了她游黄山之梦,你说我们当年傻不傻。我女儿出生,按理我可以请探亲假陪伴老婆孩子,但出生那天,我正在执行部队拉动至甘肃武威实弹试验发射的火车上,工作永远排在笫一位,任务重于泰山。尽管这样,我至今还是感到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部队驻进了相对比较稳定的营房,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人员走了一波又一波,有的升迁调出,有的转业,每年一批老兵复员。老主任李火生,调到发射团任付参谋长。有些老预报员也相继转业。政治主管教导员在我转业前相继換了六任。第一任,赵增寿,笫二仼,李传政,笫三任,王启,第四任李建明,第五任,孙书平,第六任,窦继振。军事主管变化则比较小,第一任李火生主任调走后付主任邓珂接任主仼。邓珂老主仼可谓我们气象室的长青树,我转业离开部队的时侯,他仍然坚守他的岗位上,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领导。他是1954年参军的老兵,在长春9航校学习气象测报两年,提干后59年又送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学习四年,回空军福建崇安机场任测报组长,1966年调基地侦察处任参谋,1969年到气象室任付主任,主任。他业务技术熟练,为人忠厚实在。非常敬佩他的敬业精神,可以说他对气象室的组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工作认真,待人谦和,是我们爱岗敬业的榜样。可以这样说,气象室就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在老主任的带领下,全室上下齐心协力,圆满完成所有重大气象保障任务,在二炮系统也是名列前茅的,受到各级领导一致肯定。解放军画报社拍摄导弹与气象就是在我们气象室拍摄的。新人也来了一茬又一茬,地方和军校分来的学生,历年的新兵λ伍。气象装备也逐年更新。报务组变化最快最大,开始是收报机都没有,到有了多种型号大型收报机,学会抄填合一,以后又变为电传传真,不用抄报了,直接填图就好,也不会出现抄填合一时那些人为差错。后来报务组不叫报务组改为情报组。气象车,测风雷达,测雨雷达,卫星云图都用上了,收集气象资料的设备和手段逐步提升。为我们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必要手段和坚实保障。</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夏天,部队组织在基地试验场进行导弹点火试验。点火试验是导弹最接近实际发射的一种试验。也就是导弹点火了,没起飞。这是检验部队训练成果接近实战的最好一种方式。部队及各种装备己经进场,南京军区等各方观摩领导己经就位。指挥部催问天气情况怎么样,试验能否进行。邓主任和全体预报员在值班室汇商,为精确把握,我到二站测雨雷达值班室,在雷达屏幕前值守。当时正值夏季,皖南地区对流天气濒发。根据天气形势,结合雷达显示积雨云带离场区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是在长江北岸一线。根据经验,雷暴云团过长江这类大型水面需要有一个缓慢的过程。为此我们果断决定,试验可以进行,但必须在二个小时内完成的短时天气预报。部队按时完成了试验,撤离场地时,大雨倾盆而下,我们的短时预报获得圆满成功,受到部队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但这种成绩的取得又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测雨雷达为我们打开了千里眼顺风耳。</p><p class="ql-block"> (九)转业前后的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 可以这样说,我在部队工作期间应该算是顺风顺水,没遇到过多少困难和曲折。不管是当报务员还是预报员,业务技术虽不敢说最好,但自我感觉还不错,哈哈,有点老王卖瓜的感觉。这样说吧,各级领导基本都还比较器重。南京军区成立气象室,曾经打算调我去,但领导不放。象我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在部队多干几年,但我为什么选择转业呢?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父母亲年迈多病,回家尽孝是我义不容辞责任和义务,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总觉得心中有愧。二是根据规定我可以让家属随军,但因家属在老家工作单位比较好,随军也没有合适工作岗位,不愿意让她来,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再就是老同志一波波都走的差不多了,预报员我成了最老的,象王玉龙也早一年转业,于建也调往南京空军等等。新人越来越多,象孙德成,洪天宝,方乐平这些院校本科毕业分来的也逐渐成为骨干。还有就是当时气象室营级单位,教导员都换成我同年兵,我当时己经是正营级预报员,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正营职预报员,好象行政领导对我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感觉,想着是到了该转业走的时侯了。就这样经过努力,组织批准我於85年底转业回到原藉。</p><p class="ql-block"> 我的前半生,军旅十八年基本就这个情况,象老太太一样把每天都唠叨一遍也是没趣。令人最难忘最动情的还是刚入伍当战士时的那段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北京进修的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测雨雷达前</p> <p class="ql-block">观测场</p> <p class="ql-block">安徽省气象台</p> <p class="ql-block">工作照和天气图</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画报登载的导弹与气象照片</p> <p class="ql-block">司政直属队立功授奖表彰大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气象室部分合影</p> <p class="ql-block">计算器培训班</p> <p class="ql-block">二炮长期天气预报会议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75年黄山抄资料在黄山市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