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志(道光)(十卷)①

望星空(蓬安姚氏)

石泉县志(道光)(十卷)①<br><br>  清赵德林修,张沆纂。赵德林,陕西华阴人,拔贡,道光八年(1828)任石泉县知县。张沆,成都人,道光十二年(1832)任石泉训导。<br>  赵德林来任知县时,乾隆旧志已经残缺不全了,他便邀请张沆总其事而重修邑乘,于道光十四年(1834)成书后遂付刊行。<br>  此志分十门四十九目,约10万字。内容比乾隆旧志增加近倍,重点是增加了武备制之史料,理由是石泉旧为边防要地,战事频繁,故详志之。其中较多收载明代中期平定白草寇乱之始末。并于山川门中附刻了番寨图,新增《诸山考》和《湔水辨》两文。其他以食货之蠲政,学校及祀典等记述略详,余与乾隆旧志所载出入不大。<br>  今存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br><br>重武备的清道光《石泉县志》<br>北川县第二部县志——清道光《石泉县志》,于姜炳璋修志66年后、即道光十四年(1834)付梓。道光《石泉县志》为知县赵德林主修,县学训导张沆在乾隆《石泉县志》的基础上加以考订,“十增其六”,全书近12万字共十卷,为天文志、舆地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该志不仅丰富了乾隆版《石泉县志》的内容,而且特别重视“武备”,在各纲目内容中都有涉及,甚至序言也请四川提督杨芳撰写。武人撰序,在修志中非常罕见,这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四川经历了嘉庆年间的白莲教乱,道光年间“黑社会组织”——啯噜成为川内各地的不稳定因素。北川这样的边缘地理区域,尤其需要加强警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居安思危,突出军事”成了赵德林修志的主旨,而赵德林本人,也是以文人参与军事,立下军功才得以入仕并升任知县。<br>道光《石泉县志》还针对修志时的“不正之风”,发出了一声“狮吼”:此志“凡例”最末一条称:“古人修志,不载己作,禁沽名也。故艺文一门,凡主修纂者,一艺不敢附入。”的确,道光《石泉县志》不采用参与修志者的文学作品,这在诸多志书中可谓清流。自古以来,文人重名,商人重利,沽名钓誉是文人堕落的源头。有从军经历的赵德林显然是过得了这一关,他之所以列出这一条,无疑是痛心于越来越多的人过不了这一关。<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