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天下》——上海知青杂志卷首语系列之十五集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上海知青》杂志社出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策划审核:王建国总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知行天下》:《上海知青》杂志第十五期截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美篇插曲:长江之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编辑制作:吴桂森</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知行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第十五期篇首语 2012年7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作者:王建国</b></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是什么精神让知青得到越挫越勇的奋进动力?</p><p class="ql-block"> 当下社会还有什么文化能营造我们人生的诗意空间?</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文化几成碎片令人无所适从的今天,知青在坚守与突围中没有辱没自己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不缺财富,然少有情怀。人生是一场修行,理解力的后面是情怀。走进知青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看待知青的方式反应了自身的力量。一部《罗马史》,德法英意各国学者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观点加以权威性论述,实乃古罗马文化是今日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然而问哪一种观点更具历史的权威性在当下社会并不重要。同样如此,对知青这一社会群体的整体评价只有随着我们社会的开放程度,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历史审美所需要的距离而日见清晰,历史评价才有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能否摆脱有悔无悔,甚或忏悔的思维模式,千百万知青为国家民族到底留下了什么?换言之,我们能否跳出个人认识的局限,从思维的定势中解放出来,不对一时的表象轻易下评判,用超前意识的眼光来考量一代知青对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和真正意义,从弘扬民族精神出发来诠释知青当下的重要价值。如果一代知青获得了解放,我们就有信心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生存还是死亡?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拷问着我们,一代知青走向何方?知青精神如何引领?知青文化如何担当?中国社会亟需我们回答。</p> <p class="ql-block">  面对知青这一旷世现象,从各种角度,采用不同思维形式去研究去讨论是必要的,且作为当代一种新文化——知青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其面临的将是更多的质疑,误解甚或冲突甚至否定。这是当下的无奈,这是历史的无奈,但我们不能止于无奈。</p><p class="ql-block"> 知行天下,行之惟艰。</p> <p class="ql-block">  “从理想走向现实,从学生变成劳动者”,知青放逐广阔天地始有精神不朽。知青以真诚奉献祖国,将青春融入大地,微言大义,先忧后乐,忍辱负重,艰难守成,锐意进取,身体力行——一代知青给予民族之大爱焉有不传之理?民族精神的根在哪儿?不在甲骨文,不在故宫,也不在我们的媒体,而是在民间,在“草根”。古人云“理失求诸野”,知青精神已化作疾行的脚步声,引领着一代知青,感召着民间的力量勇敢地前进,走向崇高,走进历史,让中国找回尊严,让国民重拾信念,让人间拥有真诚。</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让一代人失去尊严的社会里有谁相信民族精神还能代代相传?还能指望在一个真诚、信念已鲜见的国度里,文人学者还会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诚如没有西部牛仔的美国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当代中国文化如果离开了知青还有什么真诚、信念、尊严、血性可言?</p><p class="ql-block"> 还能把“广阔天地”化为乌有?还真能让一代知青虚无缥缈?历史会记住知青,我们的民族也会记住知青。“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知青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肩负着民族赋予的神圣使命。一代人如果和大地、历史、未来联系起来,生命的价值就彰显了,社会的安稳祥和就呈现了。</p> <p class="ql-block">  民间,敬请关注知青——关注知青就是关注中国,那是一种追求,一种力量;祖国,务必尊重知青——尊重知青就是尊重历史,那是一种风度,一种指向。</p><p class="ql-block"> 孔子惶惶然带弟子周游列国,始有今日遍布寰宇的孔子学院。知青千百万,使命在肩,足迹海内外,知青文化何愁不兴?!中国文化又焉能不兴?!</p><p class="ql-block">知行天下,笃行不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