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太平墟,赴八尺圩(墟场的记忆)

八尺男儿

<p class="ql-block">  珠江三角洲各地所说的“趁墟”,我们老家称“赴圩”,北方地区大都称赶集,南方有些地方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赶场”、“赶山”。其实本义是一样的,是一种民间风俗,指的是</span>老百姓<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期定点聚集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形式。这个“定点”,就是集市,南方人称之为墟(圩),“定期”指的是墟(圩)日或墟期。无论趁墟、赴圩还是赶集,都是劳</span>动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这项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周期(墟期),我们老家八尺圩的墟期是每三天为一周期,墟日是逢农历的一、四、七,其他各乡镇也是三天一墟期,为更好地促进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邻近乡镇的墟日都会约定俗成地互相错开,如相邻的仁居圩日是逢农历二、五、八,江西寻乌县南桥圩日是逢农历三、六、九。如果遇到农历的初十、二十和三十,那么这三个日子后面的第一个圩日,则要隔四天才是圩日了。这种圩日,惯称“转角圩日”;赴这个圩日,就叫“赴转角圩”。例如:当月廿七至下月初一,农历十九至下月廿三,初八至十二。精准计算好“转角圩日”,对一些商品交易也很重要,如卖“红菌豆腐头”(用新鲜豆腐渣发酵而成的当地美食)的,就要适当调控好发酵的温湿度,让每三天一圩日上市的产品的最佳品相延迟一天出现在“转角日”里。以往有个别新手就是忘记了“转角圩日”,结果把“红菌豆腐头”发酵多一天显得有些“过火了”,导致鲜味及红艳色泽偏离了最佳状态。细节决定成败,“转角圩日”卖“红菌豆腐头”也是很有学问的。</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平远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尺人圩圩都爱赴圩,一圩唔赴圩就爱敲(读“确”音)泥灰”。敲泥灰,客家话读成“确泥灰”,指春耕时节将犁田翻转冬晒后的干泥块用锄头一块块敲碎后再放水浸泡播种插秧,“确泥灰”这种耕作方式从什么年代开始没有人讲得清楚,“确泥灰”对庄稼生长是否有帮助只有农业专家才讲得清楚。但“敲(确)泥灰”这一耕作方式在八尺是千真万确的事,我孩童时代都经历参与过,沿袭至90年代普遍以小农机械耕作代替耕牛犁田耙地时八尺人才停止了“敲(确)泥灰”。这句流行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八尺农业生产发达,物产丰富,老百姓每逢圩日都要赴圩售卖农特产品;二、八尺人除了赴圩售卖产品,剩余时间都在勤恳耕种土地,精耕细作,深翻慢“确”。一句平远人耳熟能详的流行语,概括出了八尺鲜明的地域特点:农耕文化和圩场文化丰富。作为八尺人,我也天性中意赴圩,在家时几乎成了“九圩公”(老家人赐给每个月十个圩日赴了九场圩的人士的雅号),赴圩次数多了,脑子里留存的老家圩场记忆也很多。</p><p class="ql-block"> 我在佛山域内工作了二十年,休息期间也涉足了当地不少古村落和墟场,体验民情风俗,沾沾烟火气,了解了解为什么说“新墟的猪崽(好)合水的女子(靓)”。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佛山地区还有少量墟场象我们老家的八尺圩一样保留着墟日,当地百姓也还有定期“趁墟”的传统。而更多处于城区边沿的墟场,由于人员迁徙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大都人去墟空,关门歇业。地处与高明一江之隔(江中有一岛:太平沙岛,西樵镇太平片区管辖,户籍人口约6000人)的太平墟就属于此类墟场,曾经是南来北往的客云集和当地百姓簇拥前往的滨江墟场已不见往日繁华,今天已是“鳞次栉比旧街市,此地唯留空店铺”。去年岁末,南海举办了一场为期数月的“大地艺术节”,邀请国际国内艺术名家,在地创作,将艺术植根于乡村、墟场、岛屿等场所,旨在借助艺术激活乡村记忆,让城市人流回归乡村,提振乡村人气,助推乡村振兴。上周六,我和女儿一起打卡了“南海大地艺术节”举办地之一的太平墟,趁了一趟长约一公里的太平墟,透过老旧的商铺橱窗,擦身斑驳陆离、松动脱落的街市墙壁,抚摸着太平理发铺里老师傅那张老椅子和墙上的“剃头帮”(释义见下段备注),啃着唯一还在营业的文兴饼店生产的最正宗的西樵大饼……感受了此地的昨日风华。此情彼景,也让我思维跳跃,不时穿越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了一次千里之外的家乡八尺圩。</p><p class="ql-block"> 备注:“剃头帮”,最初是指理发师傅用于摩擦剃头刀子的那块厚厚的长条布,日子久了,厚布条摩擦得油光发亮,后来大家习惯把理发时用的围裙也一并统称为“剃头帮”了。过去游走乡村上门服务的理发师们的“剃头帮”由于使用的人次多,且师傅们忙得来不及经常清洗,用完便揉成一团塞进工具包。所以“剃头帮”总是皱巴巴的还夹杂着一股成分复杂的汗泥味道。我们孩童年代大人训斥顽童玩耍时把新衣服弄脏了就会说“高毛鬼(与杀头鬼类似,客家话批评小孩时的惯用语),新衫裤都搞得象剃头帮一样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趁墟、赴圩的名词解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导航到西樵镇太平墟,在太平雪糕店对面泊好车后开始趁太平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平墟简介:文字来源于“大地艺术节”主办方网络推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樵镇西江堤岸的太平墟,初建于明崇祯年间,这是一条因商旅码头而兴起的繁华市街。曾经,太平墟码头是链接粤东与粤西的重要水陆节点,从广西经西江而来的商旅客人在此云集。墟中商业曾极为发达,旅店食肆、南北货栈、日用店铺、综合商场等应有尽有。每逢农历三、六、九的墟日,前来趁墟的人们络绎不绝。水脉的流通造就了墟市的繁荣,当地的渔业和丝织也因此兴盛起来。每逢农历三、六、九太平墟日,太平墟附近村落的村民都前来赶集。太平市场和太平食品站的存在,更让太平墟人流熙攘。据现在仍居住在太平墟的老人回忆,以前太平墟两边都摆满小摊子,摩托车、自行车都开不进去,想进去赶集的人只能步行前往。在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村民在食品站前拿着肉票排着队换取所需的肉类。昔日熙熙攘攘的太平旧墟,在90年代初搬迁新址后就日渐式微,至今只留下文兴饼店和太平理发铺两间为人津津乐道的“老字号”,成为太平墟情怀的长久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尺圩简介:</p><p class="ql-block"> 八尺是广东梅州市平远县北部的一个山区小镇,户籍人口一万多,常住人口约六、七千人,一半人口外出,主要在珠三角一带打拼。八尺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南桥镇、留车镇毗邻,八尺圩同样始建于明朝时期,老圩场街道宽八尺,故得名八尺圩。解放前,八尺圩从老圩址搬迁至现在所在地。从八尺圩驾车到南桥圩只需15分钟,到留车圩约半小时,到新规划建设的赣龙厦(赣州-龙岩-厦门)高铁寻乌高铁站约40分钟,到福建龙岩市武平县也不超过1小时。赴八尺圩的百姓至少来自三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主体造就了独具八尺特色的圩场文化。</p><p class="ql-block"> 90年代以前,圩市一直保持着繁华状况,每逢圩日,长约一公里平整光滑的水泥街道水泄不通,老百姓赴八尺圩使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往往停不进圩场,只能停放在邻近的八尺村坝子街等生产队的晒谷坪上。连街道中间也经常摆买了摊档。我们小时候,几乎每圩都会去看卖老鼠药、蟑螂药、疥疮股癣药的耍把戏、猴戏,“把戏假,药品真”是这些贩子的口头禅;看秀拳腿武术、吞剑绝技的“武林高手”售卖跌打药酒、止痛膏药,当街抜火罐;看卖蛇药的玩蛇人用吐着信子的银环蛇、过山风把舌头咬得乌黑肿大后,用“七叶一枝花”的特效蛇药涂抹后瞬间药到毒除、消肿治愈,挤出很多、很长类似鼻涕一样的“蛇毒”;看街头游医施展神功、故弄玄虚,病人咳嗽一声就可无痛拔牙的;还有不用验光测视力游走在街上卖各种眼镜的;还看过河北来的正规马戏团的演员吊着辫子晃秋千(空中飞人)、蹬独轮车、顶碗等杂技表演……经营交易活动可持续至下午三四点,圩市的热闹经常造成交通堵塞,那些轮子很大有两个拖卡的方拖经常被阻滞停在“顶长的石禾坪上”(释义见下一段备注),穿过圩场的206国道后来只能绕圩另建。</p><p class="ql-block"> 备注:“一条顶长的石禾坪”的说法由来——出生于八尺古山寨之一的凤头嶂(又名凤髻寨)、从没赴过八尺圩的老家秀云嫂子的外家孙女(娘家的侄女)有一次被她带去赴八尺圩,回家后有人问她“赴八尺圩盏搞么(好玩么)?”小姑娘不太开心地回答说“姑姑又唔田(没有)带我赴八尺圩,只是去了有一条顶长的石禾坪的地方”。“石禾坪”指的是我们老家晒谷的门坪,分田到户后,年年丰收,全部门坪都打上了平整光滑的水泥或生火土用于晒谷。“顶长”,八尺话“很长”的意思。天真的小朋友当时居然不晓得这段长约一公里多的“石禾坪”就是姑姑带她赴的八尺圩。</p><p class="ql-block"> 八尺在上世纪30年代毛主席的《寻乌调查》里面被提及15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四军从井冈山下来后、古田会议召开前,在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下曾经两次进入八尺开展革命活动,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们当中有43位成长为开国将帅(有权威史料可查,不作详述)。八尺圩传统的商业形态齐全且大部分延续至今,除太平墟老铺商业形态外,八尺圩历史上还有公营的粮管所、粮油门市、供销商场、联营门市、邮电局、供电所、农机厂、卫生院、农业银行、八尺信用社、饮食业、社办饭店、老市场亭、收购铺、生产铺、竹器社、松香厂(县松香厂松脂收购点)、车站、搬运站、缝衣社、布店、新华书店、影剧院、兽医站、牛岗行、猪崽行、鸡鸭行、阉割铺等,私营的照相馆、染布摊、洋锡摊、钟表修理摊、备匙修锁档、韩展英音像制品销售、无线电维修铁屋,烟叶烟丝切烟档、脚车(自行车)修理铺、阿蔡古米粉厂、韩健生糕饼厂、涂八饭店、锡宁饭店、阿彭饭店、阿陈饭店和类似六叔公饺子肉丸粉面档、古井黄酒豆腐摊等形形色色的客家小吃摊档,有一段反映改革开放成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规划建设的农民街(当年的万元户以上的自建房),还有蔡耀西诊所、黄栢林中医诊所、陈尚杰跌打+西医诊所、王氏牙科(我们初三2班小王同学家的)和李济堂药材铺等医、药机构。80年代八尺圩日,还可以看到赤膊上阵、汗流浃背的卖柴人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他们大都来自八尺豪珠隆、金溪村、角坑村和江西留车上、下礤村等深山村场;也能看到乡亲们挑着在坪头老油坊里土法现榨的山茶油、花生油到八尺圩售卖,他们能不用漏斗直接用葫芦瓢(客家话称蒲勺嫲)舀油倒入油瓶而点滴不会外漏,他们倒油时的娴熟动作使我初中理解古文《卖油翁》当中“(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手熟尔”这一段文字时,简直是小菜一碟。如果回到解放前,八尺圩的街市还有我们家族的一席之地和一段荣光岁月,因为收养我父亲的家庭条件不错,在八尺圩有一间商铺“挺群昌”,主营海味及柴米油盐酱醋,类似于80年代的水货部。还经营一个饭摊子,我父亲青少年时期每逢八尺圩日便与一起被收养为“童养媳”的“阿妹”(未与我爸成婚)跟着“我太公太婆”和“我奶奶”在饭摊上卖有名的“八尺细锅子焖饭”,做一些来料加工的小炒,炆牛头肉,还卖黄酒、糍粑等。做生意赚钱后买田置地,放贷收息,产业逐渐做大。解放后,因“我太公太婆”、“我爷爷奶奶”的家庭被评为富农、地主及“我爷爷”有过民国(宝安、海陆丰)法院书记官、(梅县)税务局征税员、八尺乡公所队副等任职经历,前述的一切均成过眼云烟(我另一篇文章对此段家族史有详述,此处不展开)。</p><p class="ql-block"> 除镇政府(早期是公社、区公所)机关外,八尺圩还设有县属单位的基层站、所、法庭。至上世纪末,有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学校各一所。八尺是广东省酒类专业镇,酿酒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八尺酒香文化节早已使八尺酒香飘往省内外、港澳台和海外,我有一次赴高明明城东门圩,有间酒铺老板向我推销八尺糯米酒娘说“这个是好酒”!我看了包装后告诉他货架上的客家娘酒都是我们“八尺酿造”。但凡有酒瘾的酒友只要提到八尺就知道禾米香(高度米酒)和糯米酒娘(低度、土法酿制、柴火炙煮的糯米甜酒),酒量不大的酒友遇到八尺人喝酒时特别谨慎。酒和乳狗肉是八尺圩的灵魂美食,在八尺有句“酒碗端一端,狗肉滚一滚,神仙企唔稳”的流行语,描述当地人喝酒吃乳狗肉的陶醉状态。赴八尺圩的人要想“企得稳”,必须要经受住当地用碗喝八尺酒和“狗肉滚一滚”的考验。赴八尺圩,与江西来的货主做买卖时,你会用“一柜钱买到一柜炸豆腐(80年代初一柜钱可买到二十多柜南桥特产水豆干)”,“五柜钱才买到一斤赣南脐橙”,因为江西客家话的“块”与“柜”是同音的。在这里,你可以带本毛主席的《寻乌调查》来赴圩,你可以买到《寻乌调查》里面提到的所有生产生活用品和粤赣美食,例如:烟丝、黄酒、玉粉、豆腐糜(乳)、头春茶……还可以体验到他笔下的大部分生产生活形态、纯朴的客家风情、古老的梯田农耕文化和绿水青山、鸟语花香、金色稻浪翻滚的诗意生态。我将另撰文详述八尺圩的圩日记忆,在此只对圩场故事的载体先作粗略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尺圩名的由来及圩日街况实录(视频节录自梅州电视台节目):</p> <p class="ql-block">  太平墟陆路入口处没有明显标识,受老家八尺圩数年前举办“赴圩节”的启发,我在阿朗(平沙岛民)表兄的渔艇上P了一张“趁太平墟”的引导图,走西江水路来的见到该艇后可在此上岸,来一次“太平墟登陆”。</p> <p class="ql-block">文中人物注释:</p><p class="ql-block"> 人物1:阿朗,平沙岛民,我老婆佛山学医期间的四年同窗,我多次以家属身份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后也被吸收成为同学了。阿朗在平沙岛上的老屋就在西江岸上,是我们经常携家眷聚会的根据地。摘黄皮、龙眼、瓜菜,围炉煮茶、烧烤,包饺子、炒猪大肠、吃西江河鲜、鱼生,吹水、吹烟、喝点小酒是我们的聚会内容。有时,也在院子里黄皮、龙眼树下支起帐篷过夜,让小孩子在里面望着星星进入梦乡,我们则继续讲古讲今讲西江月。阿朗母亲的娘家在高明明城,老人家每次都参加我们的聚会还做菜给我们吃,还给我们车尾箱装很多节瓜、葫芦瓜、玉米、黄皮、龙眼、大蕉、香蕉等房前屋后自种的瓜果蔬菜,还有她煎好的黄鱼、镰刀仔鱼干……她做的菜也很合我们这些从高明过去的“娘家人”及一些省城同学的口味,大伙每一次散会时都还惦记着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以下为我们在阿朗老宅的聚会活动存档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人物2:阿朗的表兄,太平土著,前面图中渔艇的船东、船长,闲暇时间喜驾渔艇在西江撒网捕鱼与亲友们分享,我有时也会上艇参与江捕,也是鱼获的受益者之一(活动情况后面有图文详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活化红色、绿色、古色、特色资源,将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2018、2019年,常住人口不足万人的家乡八尺镇连续举办“赴圩节”,把八尺圩日物资交流、当地农特产展示交易的传统圩场形态完整呈现出来,辅以舞龙、舞船灯等乡土艺术烘托气氛,吸引了数万人参与,人气提振、货畅其流,惠及粤赣闽边陲乡村的父老乡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网友们记录的八尺圩部分街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尺圩从街道宽仅八尺(八尺由此得名)的老圩搬迁到现址时的最早期店铺</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微改造后的八尺圩场部分旧建筑。既往的百货部、五金门市、成衣门市等商铺仍在正常经营,水货部、日杂部、冰室等铺位已转型多种经营了,有的在经营肉丸、白斩鸡鸭、卤味、酿豆腐、扣肉、糍粑、艾饼等预制菜、预制特色小吃,有的经营客家传统腌粉、腌面、汤粉、汤面、包子、馒头等早点,也有的引进了广府肠粉。我86岁的老母亲偶尔也会和同龄的冉凤姆(婶)合打一部摩的赴八尺圩,也会去肠粉店吃一碟猪肉肠,她说同生产队的店主(我们儿时的玩伴、现在的生产队长永林)只收她们老人家5元/份,其他人要8~10元不等,谢谢店主夫妇!</p>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节前八尺圩日部分场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太平墟,人走铺空,但底色依旧,往昔繁华热闹景象一目了然。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街道干净整洁,少数还住着人的沿街居所中能看到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住户是太平墟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太平墟现状的维护者,未来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们在墟场建筑物上创作的作品,有些浅显易懂,有些有点深奥、国际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平客栈,既往陆路、水路往来过客歇息的港湾,一定深藏着丰富的光阴故事。我们八尺圩只有陆路连通着江西、福建,自古以来就是盐上米下驿道上的枢纽驿站,南来北往、无问西东的客在圩镇的旅店(也叫伙店、客栈)歇脚、过夜、补给,旅店也是骑楼式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有2间旅店比较有规模,分别是:老裁缝张江泉师傅兼营的江泉旅店;阿彭饭店老板兼营的阿彭旅店,这2间旅店的老板都是八尺圩多种经营的杰出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髙昇茶樓的莲蓉包、奶黄包、流沙包和石磨肠粉等各种各样的广式点心,我估应该和80年代老家八尺圩六叔公(我们初三3班润伯的阿公)饮食摊档的手工肉丸一样,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惹得很多没吃到的贪嘴小朋友们拉扯着妈妈的衫尾裤腿不肯回家。我就是当年的这种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  竹篙上的菜干,老街坊一看就知道是为墟日茶楼里的菜干烧猪骨粥而晒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把手式、转盘式的三轮摩托与手推式的斗车,街坊邻居营生的工具,今天仍然是一道没有过时的风景线,俊男靓女、老中青少,穿着充满时代感的军装、猎装、喇叭裤、旗袍民国装或爆款时装上去摆拍一下,不但挺有型,而且还能切身感受到车主们起早摸黑运送各种货物、肉类、河鲜、蔬果,运送平沙岛上的大头菜时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时间便利店里“时间不是消耗我们,而是完成我们”的格言,说实话,我都不能十分精准领会其含义。我百度了一下,英文翻译如下,不知道是否准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良品小铺,我们八尺圩叫小卖部或“点站”,过去是县供销社或百货公司下设的基层站点,甚至会派驻到人口多、最基层的自然村,便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点站”的特征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店面不大货源充足。每半年或一年,“点站”会定期歇业“盘点”,结算账务、清点货物,目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确保店员不犯经济错误,也保证货品质量好、不过期。百货成衣门市也大致如此。计划经济时期,店员都是很牛甚至有少少傲慢的,因为他们是普通百姓心目中“在单位上班的人,是吃国家粮的”。但有一点大家很佩服,那就是大部分店员打算盘的功夫一流,哗啦哗啦划拨几下算盘珠,一大堆的货物价格就计算出来了。</span>算账速度可能不亚于今天超市里的电子扫描机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学时学珠算,售货员就是我们学习的标兵。</span></p> <p class="ql-block">  打酱油的地方,我们八尺圩叫水货部(铺),卖油、盐、豆豉、榄角、榨菜、菜圃、咸鱼、海带、鱼露、酱油、醋、黄糖、砂糖、胡椒、五香粉、辣椒酱、豆腐乳等各种咸杂食品、佐料、糖类。因饮食习惯不同,客家地区过去烹煮饭菜用潮汕鱼露(我们称鱼味)多一些,酱油反而用得少。所以我们脑海中有小时候提着旧酒瓶去“打鱼味”或打散装米酒的记忆;有提着“火水瓶”去“打火水”(煤油)的记忆;也有买半斤或一斤白糖(时价0.72元/斤)的记忆:九叔公用报纸把白糖包好,用禾秆草捆扎结实后交给我,我拎着回家时半路用手指捅个小窟窿偷偷舔点白糖吃,那感觉,真甜。唯独没有打酱油的经历。那些竹筒锯成的量筒(见下面本人手绘的记忆图),有半斤装、二两装和一两装的,还有那洋锡皮的漏斗,木杆手秤,是八尺圩水货部和我们村里九叔公经营的“点站”里经常看到的。我猜,太平酱油铺里面也一定有这些古老的计量工具。</p> <p class="ql-block">古旧的计量工具手绘图</p> <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时代,买猪肉需凭肉票,食品站可是个肥缺部门哦,但里面的工作人员享用新鲜三极第、间膈、腰花等可能轻而易举。“近水楼台先得月,食品站里有肥肉”,这潜规则,俺们、他们都晓得。据民间八卦报道,极少数食品站一把手还因位置优越而艳福不浅,娶的老婆珠圆玉润十分出得台面,妻凭肉贵。令当年一些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而生活得很拮据的读书人愧叹、批判“站里才有颜如玉”!</p> <p class="ql-block">  缸瓦铺,就是卖水缸、陶罐、陶瓮(埕)、煲钵、夜壶等陶泥烧制品的店铺,是否还卖屋瓦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参观时店门未开看不到。我们老家八尺圩称此类店铺为日杂部(铺),还指定有专卖水缸、酒瓮(珠三角称酒埕)和屋瓦的户外场地。少年时赴八尺圩,这个位于进角坑路口(现在八尺进士广场对面206国道位置)的缸瓦专卖场摆满了八尺陶厂、楼前陶厂、筀竹瑶前瓦厂、角坑养银瓦厂(马栏铺彩狗六老宅附近)、仁居井下瓦厂(厂子曾经的老瓦匠丘叔几年前随其儿子与我住同一小区)、石正陶厂等各厂生产的缸、瓦、瓮、煲、钵、壶、罐等陶烧盛具及屋瓦。其中“石正的煲钵”在平远很有名气,是平远城乡食肆、百姓人家烹制豆腐煲、狗肉煲、鱼头煲、肉丸煲、牛杂煲等很多煲类美食的必选用具,也是现在唯一还在生产的陶厂,产品畅销各地。</p><p class="ql-block"> 这个专卖场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挑选水缸、酒瓮时的“查漏实验”。顾客通过“叮叮咚咚”敲打陶具外壁听音后选定水缸或酒瓮时,为进一步验证是否有漏洞,就是点燃一束禾秆草烧得火苗“呼呼”声时塞进缸、瓮内,然后将其倒扣进水盆中,就象抜火罐一样,无漏洞的缸、瓮会“嗖”的一声如龙吸水般把盆中水吸进去,反之则盆中之水波澜不惊,不进缸,不进瓮。个中原理,初中物理课上的气压知识可以解释清楚。我想,这种“点火查漏”的方法在太平墟缸瓦铺也是一样通用的,不同的是他们的燃料可能是从西江岸边取来的干枯蕉叶、竹枝,而非禾秆。</p><p class="ql-block"> 烧制陶泥盛具与做瓦一样,都是重体力又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做到瓦鬼一样”是一句平远乡土话,形容某人的工作、劳动强度十分大、超负荷了。为了使缸、瓦、瓮等陶烧产品卖到好价钱,八尺圩日的缸瓦瓮专卖场上货主与买家高分贝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与听音选择缸瓦瓮时的敲击声、“点火查漏”时的禾秆燃烧声、缸瓮吸水声、成交后货主用“搞火棍”启动载货拖拉机后的突突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曲具有八尺圩特色的户外陶艺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备注:“搞火棍”开动拖拉机,见下面本人游高明明湖花田时录制的体验视频。</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太平墟街道上,我寻思着,如能在缸瓦铺里或佛山的南风古灶、美陶湾给学龄前后的小朋友们上一节“点火查漏”的实验课的话,对于他们来说,不仅知道了妈妈讲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可明白“点火”也能查出缸漏的科学知识,更能沉浸式体验到佛山这个“陶名天下,水火相容”的千年陶都的灶火魅力、陶艺风采。那该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是我用紫金椒酱陶罐和酒精棉花球做的“点火查漏”实验,不是很专业,但实验基本成功,可验证出陶罐密封性强,不会漏水。此实验具易燃易爆危险性,非专业人士及孩童请勿操作。</p> <p class="ql-block">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过去的圩场都有设立。我们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过年时能用卖鸡、鸭毛的收入从那里换一些崭新的、刮刮声的纸质新人民币,那怕面额是壹分、贰分还是伍分的,都很高兴。今天的银信部门,也还保留了这类服务,还会给存款过亿的类似广州猎德村人“斤叔”那样的储户发纪念衬衫。我估计太平墟的旧商户中现在也肯定产生有西樵版的“斤叔”、“斤婶”,只不过他们很低调,没穿上“存款过亿元纪念”的T恤而已。他们的真实形象往往是,每天穿着拖鞋开着不算很低档的小车,吃着几元钱的肠粉+排骨早餐,抽着十元以下一包的红双囍,黄鱼季时也会到西江边整餐黄鱼生,喝些九江米酒、玉冰烧、红米酒等佛山本地酿品。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平墟创业时的艰辛,富起来后一样勤劳、务实、内敛,更懂得敬畏历史,珍惜现在,珍视未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平理发铺的店主早早就开门了,他应声和我打了句招呼后继续心无旁骛地埋头鼓捣他店内的老物件。老师傅开门不是营业,看得出来他因年事已高早已从原来的岗位退下来洗手不干这行了,而是让来访者进去参观一下他的老根据地和他那曾经每天不离手的推子、剃刀等吃饭家伙。从他店里单张理发椅的陈设看,似乎与我们初三4班杨同学的父亲杨乐昌老板(隆兴昌商铺,综合门市+理发,私营)店内的陈设有些类似。据说,这间理发铺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八尺圩以火龙师傅(八尺楼前村李坑人,后调至县理发社)为代表的老师傅们经营的国营理发社是同一类型的(后来都改制为民营、个体了)。我自剃胎毛时起一直在家里由村里的上门服务的老师傅曾许兰父子剃头、理发,直至在县城读高中时,才到县理发社的这种椅子上理过一次发,然后躺在椅子上让老师傅们刨剃面毛、用卷耳刀掏耳朵,这一整套的传统手艺,堪称刀尖上的绝技,现在已很少人会了。看得出来,店里的老师傅是有职业情怀的,此刻一定在怀念着他们的旧时光和高超的刀尖绝技、顶上功夫。据大地艺术节推文介绍,太平墟里仍有“剪发刮胡全包”的老式理发手艺,老师傅叫大口叔,每个到店理发的人都会来句“大口叔,帮我飞个发。”到访者不妨体验体验。</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八尺圩,曾庆芳师傅(我们角坑村曾许兰老理发师的传统技艺传承人)的理发店内,还能享受到“理发、刨面毛、刮胡子、刮背、卷耳”全包的整套服务。数年前的春节,我特意到其店内找寻当年理发时的那段记忆,当年的帅小伙那时已近花甲、家大业大、儿女成材了,但他刀尖上的功夫更加炉火纯青,尤其刮背、卷耳,绝对是顶上再顶上的真功夫。</p><p class="ql-block"> 致敬,morning,老师傅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平药材铺、義和堂,与我们八尺圩原卫生院陈兰英院长的丈夫、老裁缝李师傅(托我们初三2班的班长联系过他同班同学、陈院长的女儿、当年的小红核实过,李师傅既当裁缝,也有执业药师证,也属于多种经营的)开的“李济堂”药铺一样,都是为当地百姓的健康提供便利。虽已搬离墟市,但药铺墙上艺术家们设计的作品仍然彰显着“悬壶济世、博爱回生”的药铺宗旨,“病有所医,让老百姓进得起医院、看得起病”,既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医院、药铺的良心所在。医、药部门当以救死扶伤、除病患痼疾、提供价廉效果好的良药为已任,让杏林春风温暖全国人民。艺术当随时代,艺术属于人民,应该为这幅老药铺上的墙绘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一位成了西樵女婿的高中同学组织邻近的几位同学在西樵一家农庄吃饭,与同学熟识的时任平沙岛主、村长送给我们每人一袋西樵大饼,并介绍了一下西樵大饼的前世今生,让我对这个大饼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接触过的太平人都说工艺和味道最正宗的就是太平墟的西樵大饼,前段时间晚饭后一家三口去听音湖散步,问了美食街不认识的摊主,他们也持这种说法,还说金山饼店也是从太平搬到西樵山下的,不知是否属实。</p><p class="ql-block"> 我们孩童时的八尺圩,张江泉裁缝店附近巷子里,也有一间老字号的糕饼店:韩健生糕饼厂,巷子虽深,但饼香四溢,街道上都能闻到烘烤饼干的味道。八尺的70后、80后是吃着该糕饼厂的大饼、牛耳公饼、散装饼干和客家麻糕、切糕、猪肠糕、兰花根、花生糖等糕饼、糖果长大的,八尺及邻近的粤赣乡村60后的男士都是用报纸包着他家生产的糕饼,上面贴张红纸(每包6或9饼、每饼2角或5角)去“看老婆”定亲的。他们摆结婚酒时的“新娘饼”也来自韩老板厂里。圩日里,父母长辈们赴圩回来要是有这些食品作等路,我们小屁孩别提有多高兴了。遗憾的是,韩老板好象没有把这行业坚守传承下去,今天的八尺圩少了这一地道的八尺糕饼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次在凤凰卫视出现的文兴饼店,是太平圩唯一还在开门营业的老铺,老板一家人不仅在此做饼,更是在此固魂。百年老店、民族品牌,靠的是坚守传承和业界良心。我相信,西樵大饼这种有灵魂的大饼味道定能留驻老墟,飘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文兴饼店旧址</p> <p class="ql-block">价钱不贵,物有所值</p> <p class="ql-block">这位客人一下子就提走两大袋</p> <p class="ql-block">  我买了两块10元/块的西樵大饼,一块自己一家三口吃,送了一块给邻近住的“丈人老、丈姆哀”(岳父、岳母),普遍反映味道还可以,有记忆中的大饼味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借网络资料普及一下西樵大饼的历史故事(声明:本人是上班族,只是基于业余兴趣爱好分享生活中的图文心得,不是饼托,也不懂带货)。下列图文、视频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平市场,我来过多次。以前,阿朗的表兄在此僻了一隅茶档,闲暇时间邀几个老友先驾艇到江中撒网,然后围炉煮茶、吹烟一两个钟,再起网收鱼。网上二十几斤一条的鱼我也见过,我第一次登艇体验时也装回十几斤西江鱼,拿到平沙岛农庄加工用晚餐,剩下的晒鱼干,那生活真的很爽。去年夏天西江开渔后正值盛产黄鱼季,我又接到阿朗的电话去打鱼,两公婆午觉都不睡了直奔太平市场,熟悉鱼群出现时间的阿朗表兄在我们到达前已出海(本地人称江为海)撒网了,我们只能在市场静候分鱼。市场里聚集了十多位邻近的老人,这里成了他们休闲聚会避暑纳凉的场所,我们和另几名渔友也在等候期间与老人家唠起了嗑,听他们讲西江、讲鱼虾……有打油诗有现场图片为证:</p> <p class="ql-block">  昨夜星辰昨夜风,市场今日貌不同。案板不知何处去,时间灯塔矗其中。去年夏天市场内,邻近老人来集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携西瓜和可乐,邀请老辈齐分享。老</span>友驾艇去打鱼,我坐亭中等船归。烈日炎炎似火烧,此处凉爽又通风。肉案当床赤膊睡,手执蒲扇扇凉风。高谈阔论太平腔,我似懂非懂直点头。鸡同鸭讲眼碌碌,欢声笑语飘江中。艇到码头鱼上岸,满载一箱回家中。</p> <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西江捕鱼</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太平市场,在艺术家的打造下,已变身成了一座时间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灯塔,我的理解是,创作者以太平墟废弃的肉菜生鲜市场为基础,受江边灯塔启发,利用一些炫目材料构思创作而成,旨在利用市场这个公共空间,寻找周边百姓的最大公约数,唤醒共同的时代记忆,引起共鸣和对未来的思考,时间灯塔的作用与珠三角村村可见的宗族祠堂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区别,毕竟宗族祠堂有鲜明的姓氏范围限制,而时间灯塔其辐射影响的范围更广更远,如西江沿岸指引航船方向的灯塔,指引着广大民众追求、向往美好未来的方向,<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而凝心聚力共同建设美好未来。这座时间灯塔的构思和影响力,有些深度和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我们八尺圩建一座时间灯塔的话,我会选择八尺肉菜市场对面的已停止营业的八尺影剧院,我在涂鸦给自己阅读和留存记忆的多篇文字作品中数次提到了这座文化地标建筑,它承载了八尺及周边三省乡村父老共同的文化记忆。改革开放之初,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如潮水般涌进影剧院,如饥似渴地在这里享受精神盛宴:乡土文艺、宽银幕电影、大戏(山歌剧、汉剧、采茶剧、轻音乐团演出)等等文化大餐吸引着为数不少的老百姓哪怕是打着手电筒步行几个小时(如江西留车镇上、下礤村的村民要翻山越岭穿过山高林密的梅州岃古驿道)也要到场观看,那个年代的老百姓,通过这里的银幕和舞台,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打开了眼界,产生了走出去打拼的动力。那些分成双单号编排,《你好,李焕英》中沈腾买到6、7号连号票却无法与张小斐挨坐看电影的座椅,演大戏时幻灯投影到舞台两侧墙壁上的台词、歌词,演出过程中时启时闭的大幕,蜡纸油墨印刷的红、黄、紫、绿四色写着前、中、后、楼座的戏票、电影票(以后改为县印刷厂印刷体印刷),不买票搭人梯从厕所旁边的围墙翻墙跳进去看“霸王戏”的经历,剧院门口玻璃橱柜内五彩缤纷会令人心跳加速的女演员不算很暴露的剧照,肖锦荣画师的电影海报,楼顶大喇叭里放映师刘宜昌高分贝的广告声,放映前加映的展现深圳特区建设成就和邓小平同志阅兵的纪录片,八尺中小学生在此集会、文艺演出的欢乐时光……至今还深深烙印在观众脑海中、耳朵里,今天在深圳家大业大的好多八尺人,就是当年在这里看到了宣传深圳特区的纪录片后洗脚上田,或放下屠刀(杀猪宰牛的个体户,如我们初三1班的超古)背上行囊奔向蛇口工业区,在流水线上开启深漂之旅。当年的观众、工作人员和舞台人物,还有当年建剧院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有今天的耄耋、古稀、花甲老人,有现在年富力强的中年大叔大妈,或居家创业,或外出打拼,或安享儿孙之福、天伦之乐。倘若有一天,他们能看到维修加固、修旧如旧、升级改造、功能恢复后(可适度增加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休闲会展、会议中心、镇史馆、文化部门办公、青少年课外培训、老年人文娱中心等功能)的八尺影剧院重焕昔日风采;他们(也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回到当年的观众席、工作岗位和舞台上,找回曾经的剧院时光、80年代,我想一定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时的影剧院,同样是一座唤醒时代记忆、凝心聚力、激起共鸣和思考,且还能发挥实实在在价值的时间灯塔。期盼中……(下列场景有P图成分)</p> <p class="ql-block">84年落成的八尺影剧院现状</p> <p class="ql-block">我们初中时代文艺汇演的类似场景(基于《你好,李焕英》剧照P图)</p> <p class="ql-block">类似的售票窗(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沈腾尴尬了,精心准备好一盒毛豆约张小斐看电影,没想到6号挨着的座位是4号和8号,7号张小斐的座位隔着好几个位呢。80年代的电影院座位都是双单号分开排的。(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市场原有的旧肉菜案板,曾经是周边老人聚集休息的座椅、躺椅。清空后,立柱、横梁形成的几何线条美显得很有力度。这力度,使人不禁联想到西樵山石燕岩古老采石场打造的石柱、石梁、石基,那些梁、柱、基,历史上,几乎支撑着整个珠三角地区大小各类型建筑、桥梁、码头和水利设施等等工程,更支撑起了珠江文明,创造了“双肩石器时代”。我想,单凭这个历史悠久的石燕岩采石场的考古发现,西樵山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也是当之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通往时间灯塔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从不同角度看时间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空中俯瞰时间的灯塔(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时间灯塔外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市场旁边是一条通往简易码头的石阶路。前段时间我看凤凰卫视在此报道大地艺术节,当地的老街坊介绍,在江面上没有桥梁和渡轮的年代,西江对岸平沙岛和高明的百姓趁太平墟或前往广佛地区都是划船在此上岸的,附近原来有太平车站,接驳水路上来的旅客到西樵、佛山、广州等地,但耗时较长极不方便,单位办公室的刘主任(副)告诉我,他小时候跟阿妈去广州走亲戚,早上用水桶带着自家鱼塘捞的鲫鱼、河蚌、田螺等鲜活货品出发,经水路陆路兜兜转转,傍晚时分才到广州亲戚家,此时桶里的鲜活水产已翻白变味了。两岸的这种交通状况一直持续至改革开放后,这段阶梯路和这个简易码头见证了道阻且长的那个时代,如今的西江南海、高明段两岸,数座公路桥、高速公路桥飞驾,天堑已变通途,过去划船去搭车变成现在开车去搭艇(打鱼)。连通太平-平沙岛-高明的公铁两用桥也指日可待了。</p> <p class="ql-block">  这几位靓姨是太平墟百货铺、良品铺、食品站曾经的工作人员吗?还是现在西樵版的“斤婶”、“斤姨”?一切皆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  阿朗表兄的渔艇,经艺术家设计,此刻被一块“双肩石器时代”石燕岩古石场采制的石条驮着,艺术化地停靠在码头,成了一件在地艺术作品,与上面的时间灯塔一样,不断唤醒与这座古墟场和浩淼西江有过交集的人们的丰富记忆。</p> <p class="ql-block">  阿朗表兄把装鱼的空网兜挂在渔艇旁边,以这种方式提醒登艇者:西江封渔期,不能违反规矩出海捕鱼。疍家人深知江河湖海的规律,知道不能过度捕捞,不能涸泽而渔,要从长计议,给江河湖海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让鱼类安心繁衍成长。</p> <p class="ql-block">  其实,想吃西江河鲜的到访者不用因西江封渔而失望,登上时间灯塔回望西樵山方向,那里还有一座鱼腥味的灯塔——大鱼上树(另一件大地艺术作品《鱼跃鸢飞》,我也还未去看看。见下图,源自网络图片),大鱼的下面,是渔耕粤韵景区和养鱼基地。珠江三角洲历史上著名的桑基鱼塘,我们学生时代的中国地理教科书就有专门讲述,今天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盛赞,已成为世界农耕文化遗产,到这里可一览无余。搞清楚大鱼为什么会上树后,还能原汁原味地品尝到以桑基鱼塘这种耕作模式产出的鲜活鱼虾,弥补一下没吃上野生西江河鲜的遗憾。其实,两者的味道、口感已经很接近了。</p> <p class="ql-block">  还有,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黄飞鸿等这些南海的历史名人,也是灯塔式的人物,他们的身上,沾有西樵、南海、佛山的泥土气息和鱼腥味道。如何以生动瞩目的、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地艺术节中,也是值得思考的。比如,再大胆些,借助八达岭的“人”字形铁路,把时光列车开上西樵山,让“火车上山”与“大鱼上树”、“时间灯塔”齐放异彩,把“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对中国铁路的贡献艺术化展示出来。还有陈启沅的“生丝”、黄飞鸿的“无影腿”、康南海的“有为精神”、松塘番塔的熊熊烈焰……,这些南海的、佛山的、广东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财富,在艺术节谋篇布展时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我看过杭州宋城千古情的演出,一场演出,阅尽杭州千年历史文化,确实精彩。佛山的历史文化不会比杭州逊色,我留意到西樵山下、听音湖畔的宋城佛山千古情演艺中心运营在即,盼望一夜阅尽佛山千年的艺术盛宴早日登台亮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惦记着随艇江捕的快乐时刻,涂鸦一首鱼腥味的《江上渔者》,期待着夏季开渔后再度出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上渔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江岸上居,但爱河鲜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末一叶舟,出没风波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鲩鲮黄鲤鱼,日暮满舱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蒸焖晒煎炸,色香味俱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月开渔季,琴晚已邀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家有好酒,共饮几杯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羡慕太平墟,能得到南海人力、财力、物力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能让艺术之花在此绽放,艺术之根在此深扎,文化创意在此变现。期待着家乡的八尺圩有朝一日也能有这种出彩于国内、国际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 滚滚西江东逝水,浪花激荡时代。西江之畔,历经朝代更迭的太平古墟,如一座雕塑群静立西江之滨,有形、有神、有故事,见证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历史变化、时代进步。希望她在时间灯塔的指引下,如江上的航船,以艺术赋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出西樵,走出南海,走向更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郁郁葱葱角山嶂,林涛击鼓催征。角山嶂下,见证革命烽火燃向南粤和中央“九月来信”送往古田的八尺圩,如一列载满记忆和财富的班列,红色、绿色、古色、特色,色香味俱全,整装待发。盼望她能在加快振兴发展原中央苏区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满载山区父老乡亲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热切期盼,借轨提速,借船出海,融湾入海,漂洋过海,驶向粤港澳大湾区、潮汕华侨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和世界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