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记忆(二十五)——扶我上马的双临书记

季磊

<p class="ql-block">  树长千丈莫忘根,人若进步莫忘恩。回顾自己能够走上领导岗位,除了离不开树民主任的培养和厚爱、陈生主任的关照和提携外。还有一个人最不能忘记,那就是李双临书记,他的作用别人无法替代。旗委书记的权威至高无上。“ 季磊不错,是个人才,还是放在研究室吧”,他一锤定音,扶我上马,使我成为旗委研究室第一个副科级研究员(开创了旗县级设立副科级研究员的先例),两年后又升任副主任,我由衷地感激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双临书记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双临书记的名字还是从母亲的口中,他和母亲是同学,母亲在天山一校教学。1979年9月1日秋季开学日,母亲放学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说:“今天,旗委李双临书记把他的女儿李小艳送到我的班里了……”两年之后,母亲又教一年级,她告诉我:双临书记又把他的小儿子李岩送到了她的班里,从一年级教到小学毕业。 </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双临书记写的一篇回忆录——《故乡的史话》,文章里提到了我父亲的名字:一位是年轻同志季有才,他确实有才,到新民任副书记之前他是劳动科副科长,是旗人委最年轻的科长之一,他的夫人接玉玲是我的同学,他的儿子季磊曾在我手下工作,只可惜季有才死于一次车祸,实乃英年早逝……双临书记对父亲的去世深表惋惜,足见他对我父亲的熟悉程度。</p><p class="ql-block"> 我真正见到双临书记,是在1979年冬季。那时,我到大院里当公务员,他是旗委副书记,由于工作需要,我每天在他身边转,给他搞服务。他中等身材,说话声音清脆,精神矍铄。那年他37岁,是旗委最年轻的领导,常穿一件灰色中山服,洗得很干净……给我的感觉是为人和蔼,又很威严。</p><p class="ql-block"> 说他和蔼,是因为见到他不那么紧张,有一种亲近感。这可能是因为他和母亲是同学,母亲又教过他两个孩子的缘故。有一次,我给他办公室送热水,他亲切地叫住了我,过问我的工作情况,并嘱咐我要跟小吕(我的师傅吕海)好好学习,平时还要学习点文化知识。</p><p class="ql-block"> 说他威严,是因为我喝酒挨过他一次训。有一次,旗革委会在食堂招待一位盟领导,我负责端菜上饭……散席后,我和食堂师傅一道吃饭,席间每人发了一瓶青岛啤酒,不知是领导喝剩下的,还是有意留给我们这些后勤人员的。我第一次见过这么精致的小瓶啤酒,经不住诱惑,喝了一瓶,结果弄得面红耳赤。说来也巧了,出门时正好遇见了刚从办公室出来的双临副书记。我刚想往回退,他已看见了我,我只好硬着头皮打招呼。见我喝了酒,他板起面孔对我说:“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喝酒呢?” 吓得我好几天不敢见双临书记的面。</p><p class="ql-block"> 他家住在我出生的人委家属院里,我时常去他家。有一个礼拜日,我又去了他家,得知他一个人在天山镇农机厂院内脱蜂窝煤,我立马骑上自行车赶过去帮忙。过了南大桥,一上坡就看到了一个大院,一个空场地儿,一堆煤面子,一堆黄土。年富力强的双临书记正拿着一把铁锹,动作娴熟地把煤面和黄土按比例混合搅拌。我赶紧把自行车停靠在一边,抢过了双临书记的铁锨……后来我俩进行了分工,他负责浇水,我负责脱坯。我拿起旁边的蜂窝煤坯模子,往和好的煤堆上面使劲地重复碾拧压几下,拎到空场上,两个手使劲一攥一松,一个蜂窝煤就从模具里出来了……一上午工夫,就把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场脱满了煤坯子,一个个的蜂窝煤,竖看成趟,横看成行……看着自己一上午的劳动成果,我俩都很高兴。收工后,我洗一把脸要走,双临书记硬是让我和他一起到家里吃了一顿饭。</p><p class="ql-block"> 不久,双临书记的工作有了变动,离开了大院,我俩有一段短暂的分离。再到双临书记手下工作时,已经是1990年,他成为众望所归的旗委书记,我则成了旗委研究室的一名干部。 </p><p class="ql-block"> 双临书记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那个时候,个别的科局长都有车接送上下班。旗委书记有专车,双临书记却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尽管他家离单位并不远,可能他的腿脚不太好,走路有些慢。这就有了我的“飞鸽”当双临书记“专车”的经历。记得还在研究室工作的时候,有一天中午下班,我刚从车棚里推出自行车,迎面遇见了李书记走出办公楼,我礼貌性地问了句:“李书记,我送您回家吧!”本来一句客套话,没想到双临书记竟然回我一句:“行啊。”让我一下紧张起来。我赶紧上车,尽量让车保持平稳,李书记在自行车的慢速行驶中,拽着我的袄襟,顺势侧身一跃,落在自行车的后架上,没有多远的路,几分钟就到了李书记家……这样的镜头在那段时间里,重复过多次,让我感觉很荣幸。</p><p class="ql-block"> 双临书记作为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特别珍视民族友爱。他任职的阿鲁科尔沁旗生活着蒙、汉、回、满、朝鲜等11个民族,双临书记就是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特别珍视民族友爱。1990年,党办副主任陈生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对我说:“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党的教育》杂志社有篇约稿,要求写李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事迹,你来完成吧。”领导能看得起我,我愉快地接受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双临任副旗长期间,主抓民族教育工作。通过采访,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位名副其实为培植民族团结之花而辛勤劳作的园丁,又平添几分对双临书记的敬佩。根据他的事迹,我写了一篇通讯《悠悠民族情》,发表在《党的教育》杂志上。</p><p class="ql-block"> 双临书记还是个身体力行的好领导,他倡导移风易俗。有一天,早上刚上班,陈生主任在办公楼走廊里遇见了我,让我到他办公室坐一下。他对我说:“我给你提供一个新闻线索,昨天双临书记的大女儿结婚了,没通知任何人,办了一个非常简朴的婚礼。”我听后很是惊讶,详细地了解了情况:他的闺女是用自行车娶走的,家人步行送亲,没有大操大办,只是两家人聚在一起,为女儿简单举办了一个婚宴。在婚宴上,双临书记对女儿语重心长地说:“移风易俗是件大事,你在青年中带个头,我在干部中带个头……”这和当天天山镇十几家大办婚礼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出于对双临书记的敬佩,我写了《旗委书记聘闺女》,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上。 </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非常喜欢听双临书记做报告,那简直是一种享受。他理论功底深厚,演讲水平更是出类拔萃。那是在千人大会上,双临书记满面春光,精神抖擞,讲话精彩几乎全部脱稿,非常有激情,有鼓动性,有感染力。在绘声绘色的精彩阐述中,他把小康讲得既前景美好,又通俗易懂,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可望而遥不可及,目标就定在那里,只要我们肯干、加油干,跳起来,伸伸手,就能摘到小康社会的果实……听得我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家乡未来的模样,令人振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双临书记率领考察团赴山东考察归来,他在总结会议上说:“学山东,最主要的是学习人家‘一张白纸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棒精神。”他还有一句经典名句:“班子短,事业长,接力干。”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立马想起古人说的一句话:“吾尝趾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只有站在前人搭起的梯子上再登高,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受他思想的感染,我写了一篇《赞“接力棒”精神》,被《农民日报》采用。 </p><p class="ql-block"> 他担任市委常委兼任旗委书记期间,我曾和他一同出过几次门。他喜欢住在赤峰军区招待所,说那里条件差些,但肃静。他不喜欢应酬,也不愿打扰别人。那几天,我和陈主任陪他打打牌,打发晚间的闲暇时间。返程时,多了一名报社记者,他是阿旗人,叫萨其拉图。走的时候,萨记者就给巴林右旗旗委书记打了电话,告诉了双临书记的行程。右旗旗委书记非让萨记者留双临书记在右旗打个尖,吃个午餐。无奈,快到中午时分,我们只好到了右旗宾馆。这时,右旗领导已在宾馆等候,萨记者似乎和右旗的书记很熟悉,见面就调侃了一番……吃饭时,双临书记坚持不让上酒。</p><p class="ql-block"> 不久,双临书记转任赤峰市副市长,我和陈主任送他去赤峰,帮他往住宅搬完家具,已经是傍晚。我们又把大大小小装满书籍的十几个纸箱搬进他的办公室,摆满了书橱。可见,双临书记是个嗜书如命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研究室全体同志欢送双临书记赴赤峰市就任副市长</span></p> <p class="ql-block">  刚参加工作时,就听说双临书记是一位作家,20世纪50年代就发表过文学作品。二十几岁就和戴云卿合著了长篇小说《战马长啸》,可是一直没有一睹芳容。直到他任副旗长期间,两次出国考察,回来后写了两篇游记,仔细品读,方领略了这位“散文名家”的文学功力。他任副市长期间,主编《赤峰绿野丛书》,我荣幸地成了丛书的撰稿人,写一篇《为了生命》报告文学,被选入其中。 </p><p class="ql-block"> 2005年,我的母校天山一中筹备50周年校庆。我将多年来辛勤笔耕的文稿收录起来,结集为《墨如风过》,正式出版,为校庆献礼。我知道,双临书记是天山一中早期毕业生,算是我的校友,这么隆重的场合他一定会回来参加,斗胆有个想法:让双临书记为我的文集作序,应该是我的荣幸。不久,他就来天山了,我追到阿鲁科尔沁宾馆,说出了想请他为我的作品作序的愿望,他欣然应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双临副市长赴阿旗调研</span></p> <p class="ql-block">  他在序言中写道:“从1979年认识小季,到1993年我离开阿鲁科尔沁旗,他一直工作在我的左右,可谓了解。回到赤峰后,我细读了书稿,读后十分亲切,文如其人。小季的诚实、勤奋、才气跃然纸上,让我找到了他当年的影子。其人性格内向,发思深稳,处事负责,其文用的都是人们熟悉的语言,不咬文嚼字,更无斧凿之痕,流畅而生动,言浅而意深,可谓“载素含香绽玉菲”。恰应了古人的一句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在我担任阿鲁科尔沁旗旗委书记期间,小季已经是旗委研究室的副主任了。作为旗委“智囊团”骨干成员之一,他深入农村、牧区和厂矿企业,搞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很多有分量的探讨文章……《关于推进牧区畜牧业产业化的探讨》《架起牧区市场“桥〞》都体现了他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真知灼见。后来他的这些文章大多被国家、省、市级报刊采用,由此可见,他的调研成果转化率是很高的。1993年我调到赤峰市政府任职,虽然工作忙,但闲暇时间还是非常关注小季的成长,也能经常看到一些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听到一些关于他获奖的消息。这时才感到当年的小季已成长为大季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双临书记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了。退休后他选择文学作为一种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读书写作当成了生活乐趣,著书立说500多万字,算是文坛上的常青树了,每年佳作层出不穷,散文、随笔、小说一本接一本出版,谈往事,抒真情。看得出,这令他的精神愉悦且充实。我退休后,经常能读到他的一些文章,他还时常把他的大作用微信发给我,我拜读了《凌云健笔任纵横》《故乡的史话》《最是橙黄橘绿时》《我的家庭》……再次感受到了双临书记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加敬仰他横溢的才华,尤其是那些回忆家乡的文字,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从中总会受到许多启发与熏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