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被誉为黄河第一渡口,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钰萱

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遥遥相望。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横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的交界,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的说法。金国诗人赵子贞留下一首《题风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道尽风陵渡的形胜山河。 许多人第一次知道风陵渡,是从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里。正是在风陵渡,16岁的郭襄第一次遇见了神雕大侠杨过,上演了“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美丽爱情故事。 《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风陵夜话》这样描绘风陵渡的样子:“时值二月初春,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夹着人声车声,这几日天候乍寒乍暖,黄河先是解了冻,到这日北风一刮,下起雪来,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车,许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给阻在风陵渡口,无法启程……” 据说,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一场大战,三战三败。在第四次大战时,蚩尤兴法布雾,黄帝的将士迷失在浓雾里,不辨东西,不能作战,眼看就要再次落败。这时候,黄帝找来一个叫风后的大臣,制造出指南车,为黄帝将士指明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遗憾的是,风后死于这场大战中。后来,黄帝为了纪念风后,建了风后陵。风陵渡因而得名。 公元前615年冬天,秦国和晋国在风陵渡一带进行激战,两败俱伤;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风陵渡展开恶战,谁也没有占到便宜;537年,东魏大将窦泰率领大军,经过风陵渡进攻西魏…… 1703年冬天,49岁的康熙皇帝,从京城出发,途径直隶、山西、陕西等省,前往西安观览民风、考察吏治、检阅军旅。康熙皇帝西巡队伍浩浩荡荡,前呼后拥,里面有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十三子胤祥等人。11月11日,康熙皇帝率领的队伍来到了风陵渡。面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波涛,康熙皇帝意气风发,谈笑风生,体验了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情壮志。 有意思的是,近200年后,康熙皇帝的第8代接班人光绪皇帝也来到了风陵渡。那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发起侵华战争,轻而易举地攻入了京城。就在八国联军进城的那一刻,光绪皇帝就在慈禧太后的带领下,抛弃了满城军民,悄悄地逃出京城,经过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最终逃到了西安。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在没有战争的日子里,风陵渡更多地承担了交通渡口的重要作用。黄河经过风陵渡时,折而向东。随着渭河、泾河、北洛河几条支流的汇入,显得水势浩大,水流平缓,河道相对比较稳定,成为南来北往商民渡河的最佳地点,过往船只连绵不断,被誉为“黄河第一渡口”。 风陵,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潼关城地处黄、渭二河交汇处,早在春秋时期,就是交通枢纽,水路要冲。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 ,风陵渡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续潼关县志》 。还有私人和上下游经常过往的客商船只。<br>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熙熙攘攘地朝风陵渡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来。有的赶路,有的候渡,有的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的水声,吱吱的橹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