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和文化底蕴都很厚重,名人辈出。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就是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武威人,我想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宣传武威,使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让更多的人知晓,把自己平时拍摄的图片加上篡写的说明,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武威的美展现在大家面前,</span>由于自已视角有限,历史文化知识浅薄,难免有许多不足和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海涵!</p>  <p class="ql-block">  武威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 月氏 、 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自汉武帝 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 ,击败 匈奴 ,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已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汉唐之际,凉州是中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 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治。它还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丝绸之路 ”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 ,并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 中心。著名的凉州词 (曲)、 西凉乐 、 西凉伎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对保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南城门又叫昭武门,位于武威城区南关什字。始建于隋朝,明代重修,原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据说,每当天气晴朗无风的时候,夜晚登上城楼,可以清晰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漓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是凉州古八景之一。后来历经战乱,几经毁坏,只剩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倡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重修了南城门楼,复原后的城门楼更显雄伟。新建的南城门楼广场十分开阔,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由图腾柱、凉州八景、太平鼎、泮池、金水桥、月台等组成,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城门——游客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金日磾(mì dī)(前134年—前86年),字翁叔,凉州武威人, 西汉时期政治家,汉昭帝刘弗陵四大辅臣之一。</p><p class="ql-block">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其父与昆邪王密谋降汉,旋反悔,为昆邪王所杀,其部众归汉,遂与母弟被没入官,输黄门养马。后擢为马监 ,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入侍左右,出则骖乘 。以休屠王作金人祭天,故赐姓金。后侍中仆射莽何罗兄弟谋刺武帝,他预为防范,当廷擒获。武帝临终,以功封秺(dù )侯,与霍光等同受遗诏,辅佐汉昭帝。昭帝初病卒。 谥号为敬,陪葬茂陵 。其家族“世名忠孝,七世内侍”。 </p><p class="ql-block">金日磾是西汉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在维护 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 武威郡姑臧县(今 甘肃 武威市 )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 曹魏 开国功臣。</p><p class="ql-block">贾诩以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后成为 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 、 郭汜 、 段煨 、 张绣 ,两次献计打败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随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力主决战。在赤壁之战 前,主张先安楚地 ,后图江东,没有得到采纳。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献上离间计瓦解马超 、 韩遂 ,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以袁绍 、 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 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拜 太尉 ,册封寿乡侯 。反对曹丕征吴,没有得到采纳,无功而返。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 《 唐会要 》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p>  <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是1969年10月在雷台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铜奔马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 、凉州大佛窟,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 时期的北凉(397—439),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 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 北朝 、 隋唐 、 西夏 、 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 武威市北大街,始建于后凉 ,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有修葺。是为纪念西域 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 五凉文化 、 汉传佛教 、 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p><p class="ql-block">        每到初一十五善男信女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塔</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钟楼一一武威大云寺</p><p class="ql-block">在武威市凉州区和平街钟楼巷18号大云寺内,矗立着一座年代久远、古色古香的二层木质古楼阁。远远望去,古楼挺拔巍峨,廊楹彩绘,高高耸立,雄伟壮观,南向的匾额上清晰地看到飘逸隽秀、醒目大气的三个大字“古钟楼”。这,就是武威著名的大云寺古钟楼。</p><p class="ql-block">武威大云寺古钟楼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晋时期(321年),由前凉国王张天锡捐献的宫殿改建而成。该建筑历经多次修缮,现存砖砌台基面积约125平方米,悬挂的唐制铜钟为国家一级文物,每日晨暮撞击,钟声可传数十里。 </p>  <p class="ql-block">武威白塔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有着非凡的地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萨班·贡噶坚赞,藏传佛教 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藏族学者。原名贝丹顿珠,为“吉祥义成”,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的伯父 。昆氏家族贝钦活布之长子。幼年从其三伯父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学法,从受近事戒,改名贡噶坚赞(庆喜幢)。后又拜1204年入藏的印度那烂陀寺寺主释迦室利为师,习佛教经论,受比丘戒,通达大、小五明,被称为萨迦“班智达”(大学者)。</p>  <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172号,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兵部右侍郎 徐晞主持,总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庙保持着庙学合一、文昌宫与孔庙和而不同的“三足鼎立”整体格局,保留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在斗栱和梁架结点两方面具有浓郁的河西地方特色,是研究河西传统建筑、 儒家文化和文昌文化内在关系的重要实例。 </p><p class="ql-block">1963年2月,武威文庙被 甘肃省人民政府 列为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日,武威文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武威文庙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武威西夏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又称西夏碑,是研究西夏文字翻译为汉字的重要碑文,西夏碑是唯一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汉字和西夏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碑文的一面刻有西夏文,汉译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和记录了当时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经过,内容广泛,涉及到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内容。碑首半圆形,另一面刻有汉字译文对照,两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动态优美。</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位于甘肃省武威市 凉州区 ,是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甘肃省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 </p><p class="ql-block">学校前身为雍凉书院 ,于1875年创办。 1958年,改用现名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00年,被评为甘肃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7年,被评为甘肃省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气象局局长,徒步穿越南级华人秦大河。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专家,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总师,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都曾就读武威一中。</p>  <p class="ql-block">鸟瞰武威新区</p>  <p class="ql-block">新区红星广场</p>  <p class="ql-block">市医院</p>  <p class="ql-block">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武威城区内园林式公园</p><p class="ql-block">凉州 植物园总占地面积981亩,园内植物以百年薄皮核桃树为主,种植各类树木100多万株,各类灌木、花卉50多种共计6万余株,草坪1.3万余平方米,植被覆盖率达80%左右,是一座集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园林式公园。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马之眼</p><p class="ql-block">武威文化旅游标志建筑物、世界第九高摩天轮</p><p class="ql-block">武威“天马之眼”摩天轮,位于凉州植物园 东侧、天马湖畔,于2014年5月建成运营,主体以钢架结构构成,高128米,直径120米,拥有吊舱60个,能同时保证360名游客在25分钟内将武威市全貌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此高度现居世界第九、中国第五、西部第一,是武威文化旅游标志性建筑物。</p><p class="ql-block">夜间的“天马之眼”摩天轮美伦美奂,绚丽多彩,气势宏大,震撼人心,是武威一颗耀眼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明清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文化广场的中国电信</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  天马湖原是武威城东的一条排洪河,旧称杨家坝河,因为旱季不流水和缺少管理,基本是乱葬坟地。2011年3月30日,杨家坝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概算总投资近10亿元,河道治理按照清洪分治的方案,平整河道、整治河堤、修建橡胶坝、蓄起水面、设置景观。河道两岸协调布局广场、雕塑、公园等主题景点,建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河道治理工程南起连霍高速公路桥,北至拥军桥,全长7公里,对河道左右岸堤防进行达标治理,在河东侧修建宽10米的泄洪槽;在兰新铁路桥以下修建5个泵站,10道橡胶坝,24座跌水堰,形成10个连续的蓄水库区,形成6公里长的景观水面。</p>  <p class="ql-block">天马湖上光明桥</p>  <p class="ql-block">天马湖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天马湖上雪漫慢</p>  <p class="ql-block">晚霞眏红了天马湖</p>  <p class="ql-block">恒大绿洲</p>  <p class="ql-block">冰沟河景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镇境内,距武威市区35公里,是一处以雪山、天池、瀑布、森林、草原、河流等自然风光为主,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原野探险、有氧运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武威面皮子,用蓬灰水调成面糊蒸制而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厚约二指,食用时切成约三毫米厚十五厘米长的条,也有人为了追求更有嚼劲,让切成二厘米见方的块(武威人叫墩墩子)</span>浇上用多种调料熬制的醋卤、油泼辣子、蒜水,再放上一小把汆过水的胡萝卜丝和菠菜,吃一口,冰冰滑滑、酸酸爽爽,嚼劲十足,绝对让你吃完一碗想第二碗,吃完两碗就想留在武威了!许多飘流在外的游子回到武威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吃一碗面皮子。😀😀😀</p>  <p class="ql-block">武威“三套车”由凉州饧面、卤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在西北闻名遐迩,无论外地游人还是 凉州居民均爱食用,经济实惠,为 大众化的风味美食佳肴。</p>  <p class="ql-block">武威人郭楷,是清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相传,郭楷年少时,父亲亡故,家道中落,郭母靠给大户人家浆洗衣服勉强维持生计,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日,郭楷自学堂归来,饥饿难耐,郭母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一把黄米和几粒扁豆。郭母将黄米和扁豆一起放置砂锅内,添几勺水,架火熬煮。郭母将熬好的粥盛在瓷碗里,端给正在看书的郭楷。郭楷端起瓷碗,狼吞虎咽,几口就将一碗粥吞下,顿觉香味无比,神清气爽。后人在郭母基础上对米汤油馓子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良,用黄米和扁豆熬煮成稀粥后,再将少许面粉打成糊状兑入。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等提味,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切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一碗地道正宗的凉州米汤油馓子便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在武威,马铃薯也称“山药”,是当地传统农产品,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一年里的大半时间,武威人的食谱里都有山药,既是蔬菜,又是口粮。武威人对山药的吃法也有几十种,其中以山药米拌面的名声最大,有“三天不吃山药米拌面心里干绞干绞的”说法。曾几何时,山药米拌面是武威饮食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造就了武威人的血肉之躯。</p>  <p class="ql-block">  这种街边茶社在武威比比皆是,多是城畔隔里的失地农民,他她们因失地得到了补偿款,一到天气转暖就骑着电动车到城里,坐在街边茶社叫上一杯茶,听着小曲儿,操着浓重的武威方言,各自讲述着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到了中午,各自拿出带的干粮,吃一口干粮呷一口茶,有的干脆叫上一碗饧面或者面皮子津津有味的吃着,每个人脸上都表露出知足的笑容,一直到太阳西下才骑着电动车回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凉州攻鼓子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其周边地区,为古代出征乐舞的遗存。凉州攻鼓子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人数几十至几百人不等,两人为一对,八人为一组,其基本打法可用“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四句口诀加以概括。凉州攻鼓子的动作体现出“攻”的特征,表演过程中有“两足对垒”“展示三军”“四门斗敌”“登高望远”“套莲花”“挂阵”等阵形,体现出古代武士英勇剽悍、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 </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7日,鼓舞(凉州攻鼓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Ⅲ-42。</p>  <p class="ql-block">凉州贤孝, 又称凉州劝善书,流行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古浪 、 民勤 、 金昌市 、白银市的景泰等地区,主要传承地在武威市 的凉州区 。 </p><p class="ql-block">凉州贤孝艺术的唱词具有灵活性,演唱的灵活性以及演出场地的灵活性。凉州贤孝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代表剧目有《丁郎刻母》等。</p><p class="ql-block">武威凉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贤孝》传承人冯兰芳,携子与徒在文化广场献艺。</p>  <p class="ql-block">凉州非遗《贤孝》传承人冯兰芳的演唱</p>  <p class="ql-block">相册中个别图片和文字内容来自网络,如有涉嫌侵权请联系我及时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