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枫 叶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3日(星期五)下午,单位支部组织活动参观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自德寿宫对外开放以来,因疫情的原因90%以上的成员尚未参观过,因此大家兴致盎然。</p><p class="ql-block">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路,原为南宋宰相秦桧的旧第,因有望气之人称“有王气”,待秦桧亡故后就收归官有,改筑新宫。1162年,宋高宗移居新宫,并改名“德寿宫”。之后,宋孝宗为表孝敬,将德寿宫一再扩建,时称“北内”或“北宫”,其四至范围:东接吉祥巷、南至望江路、西临中河、北靠水亭址。</p><p class="ql-block"> 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依托遗址原址,以遗址本体及出土文物保护、研究、收藏和展示为主,同时展示南宋历史文化,是一个专题博物馆。该馆集成4次考古发掘精华,遵照德寿宫建筑布局,以南宋皇家建筑遗址、留存的宋代木构建筑为实物参考,结合《思陵录》、《梦粱录》等历史文献,参考宋代宫廷界画、皇家古代园林考究,以《营造法式》为校准。每个环节经过各方多轮专家多轮论证,在保证遗址安全、展示可逆的前提下,在中区营建宫殿建筑遗址保护棚,是国内首个系统阐释南宋历史文化全貌、原址露明展示等级最高、考古揭露面积最大、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遗址。</p> 气象万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寿宫的主人们</p><p class="ql-block">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倦勤",在原秦桧府旧址上筑新宫,赐名"德寿宫",成为他禅位后颐养天年的地方。因位于皇城北面,时人称之为"北内"。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仿效高宗内禅,并退居德寿宫安享晚年,德寿宫改称重华宫。后又因高宗吴皇后、孝宗谢皇后入住,先后易名为慈福宫、寿慈宫。庆元三年(1197),吴太后去世。此后,谢氏又在此独自生活了十年。开禧二年</p><p class="ql-block">(1206),寿慈宫前殿失火,谢氏迁居皇城。至此,两代帝王(后)生活过的宫苑,在延续了半个世纪的辉煌繁盛后,逐渐走向没落。</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寿宫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高宗与孝宗</p><p class="ql-block"> 高宗移居德寿宫后,孝宗赵春孝敬有加,对赵构始终秉持着尊崇的态度。孝宗不仅长期保持"五日一朝"的习惯,还将德寿宫一再扩建,其规模堪比皇城。高宗退位后,对朝政仍有干涉,此时"北内""南内"并置,德寿宫也成了除皇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高宗生性喜爱湖山泉石、亭台楼榭,孝宗在德寿宫中建了大量园林景观,并时常陪同高宗游园观赏。《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一年(1184)六月初一,高宗与孝宗一起到飞来峰看水帘瀑布。如此和睦融洽的帝王父子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体现了"孝治""仁德"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孝宗曾赋《题冷泉堂飞来峰》云:</p><p class="ql-block">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独立名飞来。</p><p class="ql-block">参差翠麓俨如画,石骨苍润神所开。</p><p class="ql-block">忽开彷像来宫圆,指顾已惊成列岫。</p><p class="ql-block">规模绝似灵隐前,面势恍疑天竺后。</p><p class="ql-block">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岩万壑藏云烟。</p><p class="ql-block">上有峥嵘倚空之翠岭,</p><p class="ql-block">下有潺溪漱玉之飞泉。</p><p class="ql-block">一堂虚敞临清沼,密荫交加森羽葆。</p><p class="ql-block">山头草木四时春,阅尽岁寒人不老。</p><p class="ql-block">圣心仁智情优闲,壶中天地非人间。</p><p class="ql-block">蓬莱方丈渺空阔,岂若坐对三神山。</p><p class="ql-block">日长雅趣超尘俗,散步逍遥快心目。</p><p class="ql-block">山光水色无尽时,长将挹向杯中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宫太后</p><p class="ql-block"> 除高宗、孝宗两位和睦融治的父子外,北内还先后迎来了两位女主人吴太后、谢太后。她们性情相仿,内敛、勤俭、谦恭,在南宋王朝中兴的道路上辅佐皇室,稳固政权可谓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 吴太后 谢太后</p> <p class="ql-block"> 吴太后(1115一1197年),河南开封人。绍兴十三年(1143)被册立为高宗皇后,庆元三年(1197)崩,谥宪圣慈烈。她先后辅佐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特别是孝宗驾崩后,为稳定局势,她在"梓宫前垂帘",代行祭尊礼。又以光宗在奏章批示的"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字为由,立皇子嘉王为帝(宁宗),史称"绍熙内禅"。吴氏不仅涉猎政治、亦能文善墨。她常代高宗题字,书体之相近,"至今皆莫能辨",其精熟的书法技艺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谢太后(?一1207年),江苏丹阳人。性俭慈。淳熙三年(1176)被册封为后,成为孝宗的第三任皇后。绍熙元年(1190)光宗受禅,上尊号寿成皇后。五年(1194),孝宗崩,尊为皇太后。开禧三年(1207)崩,谥成肃。</p> 德寿宫遗址整体格局复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德寿宫坐北朝南,南宫北苑的布局与皇城相近。因重华宫一慈福宫时期(1189-1206年)建筑遗址保存情况相对较好,整体揭示信息较多,而这部分遗址与《思陵录》所记载部分内容较为对应。因此,此次德寿宫的主体复原主要围绕这一时期展开。</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发掘的平面遗址布局情况,结合历史文献中记载,中轴线宫殿区、东西两侧的内宫服务区、外宫区、北苑区等功能分区,南部重华宫组群、慈福宫组群、西区工字殿、凉棚、方亭、中区大殿、寝殿等建筑布局关系都较为清晰。</p><p class="ql-block"> 北苑因受现有条件限制,尚未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其具体园林布局形式尚缺乏科学依据,仍需深入优化。</p> 庄重雅致数重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区建筑群的复原</p><p class="ql-block"> 淳熙十五年(1188),德寿宫南部建筑群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增扩建,其规模格局基本定型。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禅位退居至德寿宫,更名为重华宫。目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为重华宫主殿。</p><p class="ql-block"> 重华宫的中轴线依次排列殿门、正殿、寝殿、后殿和楼子五座建筑及各种附属用房。在这里,高宗、孝宗、吴太后、谢太后相继登场,太上皇寿筵、高宗葬礼、皇太后迁宫、孝宗退位等一系列重大礼仪活动轮番上演。八百多年后置身于此,南宋皇室的悲欢离合仍似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殿布局</p><p class="ql-block"> 在文献记载及宋画中,高规格建筑群主后殿之间普遍存在通过连廊形成的"工字殿"布局,主殿也通常由一正二辅、中间高两边低,两侧较小的建筑烘托中部体量较大的建筑构成,呈"凸"字形式外观。《思陵录》就有"正殿五间,朵殿二间""后殿五间,挟屋两间"的记载。这应是南宋皇家主殿建筑的常用形式。</p><p class="ql-block">(凸字形)</p><p class="ql-block"> 南宋赵伯驹《阿阁图》</p><p class="ql-block">(主殿与朵殿挟屋进深相同)</p> 壶中天地非人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苑园林的复原</p><p class="ql-block"> 两宋时期,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有限的空间里寄托归隐林泉之志,皇宫贵族们也纷纷仿效,德寿宫北苑便是其典型代表。北苑营建巧妙,体量精巧,体现了"壶中天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可游可居"的造园特点,堪称南宋时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因高宗喜爱湖山之胜,又怕外出赏景劳民伤财,乾道三年(1167),宋孝宗为表孝意,对德寿宫后苑进行修缮扩建,将龙池命名为"小西湖",之后还逐步以此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面展开。同时垒石为山,仿飞来峰,形成了可媲美西湖的园林景观,这种摹仿西湖景观的园林营造理念,不仅反映了宋高宗的个人审美意象,也是南宋园林最突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苑园林景观布局</p><p class="ql-block"> 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推测:东区为植物观赏区,植物密度较高,有月台、梅坡等元素,占据后苑较高地势。南区为宴会及文娱活动场所,芙蓉冈以南的载忻堂为宋高宗设御宴处,应为北苑规格最高的建筑。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调,核心景观为写仿灵隐山水的德寿宫飞来峰与冷泉堂。北区则布置各式亭榭堂类建筑,占据后苑制高点的聚远楼位于西北角。</p><p class="ql-block">植物配置</p><p class="ql-block"> 后苑的植物通过季相特征营造四时景观。春季主要有茶藤、牡丹、柳树、古梅、梅、郁李花、桃花等。夏季暑热,其中代表植物便是莲花。秋季主要景观为菊花、木犀(桂花)、芙蓉。冬季可赏的花卉有早梅与小春海棠等耐寒花卉。此外,还有四季可赏的松、蟠松、古柏、竹。在有关文献中,也详细记载了德寿宫北范栽植的主要植物,体现了宋人对植物的重视,可为复原设计提供重要依据。</p> 八百年前云和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个重大变革的时代。在中国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处于时间中位的宋代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影响深远,这时期的中国社会转入了"近代的拂晓"。</p><p class="ql-block"> 南宋,是个繁华昌盛的时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立足江南后,南宋以发展经济创造立国之本,并奠定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使得这一百五十余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转变的关键时代。经济文化中心也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持续影响后世。</p><p class="ql-block"> 南宋,是个士大夫崛起的时代。就政治文明程度而言,南宋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在一个半世纪风雷激荡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不断得到强化,延续了北宋以来文官政治的国家治理新模式。</p><p class="ql-block"> 南宋,也是个慷慨悲壮的时代。从东京的荤下风光,到凤凰山中的逼仄岁月,再到崖山的纵身一跃,宋人的风骨终究在最后时刻爆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如今,站在德寿宫遗址上回望八百年前的南宋,那个文治风华、铮铮傲骨的时代仍熠熠生辉。</p> 遗址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可以放大横屏观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址点</p><p class="ql-block"> 德寿宫,这座占地11万平方米的宫殿,南宋曾经最重要的议事中心之一,除望仙桥、夹城巷等地名依稀还在提示着这里曾经拥有的"王气"外,已了无痕迹。近二十年来,一拨拨考古队员走进深藏在地下2.5-4米的南宋文化层,一点点揭示着德寿宫的前世。此刻,我们可以回望过去,水池、方亭、假山石、进水渠、水闸等园林景观遗存,以及排水沟、水井、厕所等日常生活设施遗存,都在生动展现着该遗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人的生活场景。其中,西区遗址揭露面积较大,分别呈现了南宋早期、高宗营建德寿宫时期(1162-1166年,一期)-﹣孝宗扩建德寿宫后苑时期(1167-1188年,二期)-﹣重华宫(慈福宫)时期(1189-1206年,三期)四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其中以第三期遗址最为完整,遗址类型也最为丰富。</p> 观后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浣溪沙· 德寿宫 </p><p class="ql-block"> 红漆宫墙风靡城。时新风雅韵流兴。重华德寿颂千庚。 </p><p class="ql-block"> 一座皇宫兰桂殿,几多南宋史书名。中华传统铸繁荣。</p><p class="ql-block"> 叶娟迪</p><p class="ql-block"> 2023.3.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