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我用《孙子兵法》看俄乌战事(4)

杰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结硬寨,打呆仗”的悲哀</b></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了一年多,从纯军事的角度看,给人的一个感觉就是别扭,作战双方特别是俄军没有给人带来一丝酣畅淋漓的战争艺术“享受”。双方的战略战术和战法,除了无人机的运用有些新意,与前几次局部战争,甚至与二战时期的战事相比,并没有看到什么像样的创新,除了“对轰战”,就是“拉锯战”。</p><p class="ql-block">更令人悲哀的是,170多年前中国晚清重臣、湘军主帅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在作战双方的军队中得到重演和再现。这种落后的战术,运用起来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对束手无策的作战双方来讲,无奈成为一种或说唯一选择。</p><p class="ql-block">放眼乌克兰战场,以往被人摒弃的消耗战、焦土战死灰复燃,“绞肉机”般的战场场景不断闪现,似乎“穿越”到了2300多年前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对当时战争的可怕描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争的“文明”程度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提升,野蛮程度反而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以往时期的战争活动。</p><p class="ql-block">战争的“景观”为什么在乌克兰战场上出现了倒退呢?应该说,作战双方将帅的军事才能低下、指挥智谋不足是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在《计篇》把“将”列为战前评估和预测战事的“五事”之一和“七计”之一,并对“将德”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的标准,把“智”鲜明地排在了素质构成的首位。从孙子的战争逻辑可以看出,没有智谋的将帅是不可能“善用兵”的,更是无法成为“国之辅”的。</p><p class="ql-block">反观乌克兰战场,作战双方的将帅几乎没有拿出任何一个奇谋妙计,没有打出一次“巧战”更别说四两拨千斤的杰作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之中没有毛泽东,没有朱可夫,没有刘伯承、粟裕,也没有隆美尔,甚至也没有以色列的沙龙、美军伊战司令施瓦茨普科夫。那么,那些缺乏高智谋、拿不出奇招妙策的人,只能选择庸策、依赖力胜,只能选择“打呆仗”。</p><p class="ql-block">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将无智,损师丧旅。赢得战场上的胜利固然离不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而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将帅,是将帅的能与智。乌克兰战场的教训再次印证了孙子的智慧,并进一步警示人们,选智任能对一支军队、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