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乡村之——红色岗上

玲珑明月

<p class="ql-block"><b>  不知觉间,秋的帷幕已经悄悄的展开了。夏姑娘虽然还不甘心退出,还时不时的施展一下淫威,但毕竟已经是强驽之末了。前几天看了一些关于抗大的资料视频,心里对这座诞生于战火中的学校充满了向往。</b></p><p class="ql-block"><b>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b></p><p class="ql-block"><b>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1943年起,校长徐向前,兼任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b></p><p class="ql-block"><b>当时,为了适应战争的形式,为我军多培养各类军政人才,抗大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抗大总校设在延安,在全国其它战区都设有它的分校,以方便同志们学习和人才的培养。在离我们不远的屯留县岗上村就有一个抗大一分校的旧址,一个红色的遗址。</b></p><p class="ql-block"><b>今晨八点,我骑上车迎着初秋的清凉,身披夏末的阳光,带着几分崇敬的心情,向抗大一分校旧址,屯留岗上村驰去。</b></p><p class="ql-block"><b>一路上,原本翠绿的树木,已经显出了一抹</b></p><p class="ql-block"><b>淡淡的黄色,秋意尽显。路边的各色野花都在极尽妩媚显示着最后的艳。贡村的莲荷也婀娜的向我这个老朋友打着招呼。</b></p> <p class="ql-block"><b>   经过四十分钟的骑行,我到了屯留鱼泽镇的岗上村,这个村子不是很大,从建筑上看村民的生活还算富裕,一条主街显得有些幽静,穿过一条胡同向北就来到了抗大特科营住地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一进院小庙,特科营是我军防化部队的前身,在此驻扎期间进行了多次防化实验,为我军的防化事业做出了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看完这个地方,向西北方向来到了抗大女生队当年的宿舍遗址。抗大一分校由抗大五大队、六大队学员组建,1938年底从延安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突破敌人多道封锁线,到达屯留县东故县镇。学校学员3200余人,分3个支队,其中一个支队有160多名女学员,人们习惯称之为“女生队”。女生队被安排在屯留县岗上村 (今北岗村)等地学习和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看着眼前这些静谧的带着些许沧桑的院落,想象着当年这些风华正茂的姑娘们,为了抗战,为了中华之崛起,拋小家舍身取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b></p> <p class="ql-block"><b>   接着是去抗大展览馆去参观,这个展馆不是很大,设计的很有民族特色灰墙灰瓦红色廊柱,展馆设有两个展室,里面资料翔实,图片丰富,布局紧凑。在这一方不大的空间里,我了解了抗大一分校的发展沿革,和那些革命前辈一边学习,一边战斗的浴血芳华。</b></p> <p class="ql-block"><b> 徜徉在史海中,看着这些一个个熟悉的叱咤风云的名字,他们都是抗大培养出来的共和国脊梁,抗大为抗战和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向革命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