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p><p class="ql-block"> 当惊蛰与孩子们相遇,将激起怎样的涟漪? 是破土而出的芽儿,惺忪睡眼的昆虫,还是.......</p> 惊蛰•由来 <p class="ql-block">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天气继续回暖,地温升高,使冬眠的小动物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就开始从冬眠状态复苏,因此,称为惊蛰,就是把蛰伏的小动物唤醒的意思。从自然界来说,惊蛰以后,大气层冷暖气流变化大,会出现雷电天气,因此,有惊蛰打雷醒百虫之说。我国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惊蛰节气,因为惊蛰一到,忙碌的春耕就要开始了。</p> 惊蛰•三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候,桃始华</p><p class="ql-block">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惊蛰之日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候,仓庚鸣</p><p class="ql-block"> 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候,鹰化为鸠 </p><p class="ql-block"> 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p> <p class="ql-block">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在乍暖还寒的春日里,在生机盎然的幼儿园中,孩子们与惊蛰美丽相遇。</p> 惊蛰•童言话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关于惊蛰的习俗和特点。各班教师通过绘本故事、操作体验、儿歌学习等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惊蛰的节气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p> 寻•惊蛰 <p class="ql-block"> 闻着春的气息、寻着春的脚步孩子们发现了地面上的点点绿意感受着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秘密。</p> 绘•惊蛰 享•惊蛰 <p class="ql-block"> 一声春雷惊醒了还在冬眠的小动物,瞧,小朋友们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着春天的小动物。</p> 蝴蝶 蜗牛 毛毛虫 戏•惊蛰 <p class="ql-block"> 春的气息愈发浓重——种子破土而出,黄鹂歌唱燕子归,桃花渐红柳叶绿。 希望孩子们能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春日的和风暖阳,听鸟语闻花香。 </p><p class="ql-block"> 在感知节气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同样沐浴着传统文化的洗礼,聆听民俗的声音,在传承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王 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各班教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审:彭晓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审:蓝彩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