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有许多琴友问我,为何拉二胡总是清拉,不用伴奏,如用伴奏,效果会更好些。</p> <p class="ql-block"> 其实也不是不用,是暂时不用。因为我当下的二胡水平尚处于拿着缺齿的破锯“锯木板”、扯着嘶哑的嗓子“呜呜”哭的程度,自觉驾驭二胡的功力差得很远。诸如各种技巧的滑音、各种不同的揉弦技巧、各种不同的慢长弓、短弓、跳弓、抛弓、各种无痕的换弦、换把、换弓、以及左右手的张力、合力配合等等技巧都还没能熟练掌握。基于此,自己就觉得暂时还不“具备”使用伴奏的“资格”;因为有伴奏就有混响,有混响就会“遮羞包丑”,有掩盖瑕疵的美化作用。如此一来,节奏不准、音不准就很容易“蒙混过关”,“掩瑕藏疾”的结果必然不会有多大长进。 </p> <p class="ql-block"> 对于二胡零基础初学者来说,清拉绝对是展示功力的方式,能检验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水平。因为清拉能融入真情实感,也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弱点。我“不怕”清拉,“不怕”并不代表我有实力,而是我想通过及时发现存在哪些问题和瑕疵,便于纠正。</p> <p class="ql-block"> 再说,清拉是二胡最具特色的演奏形式之一。清拉能原汁原味地呈现二胡独特的艺术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清拉堪称二胡灵魂的生动再现。在特定场合与舞台上,清拉更能将二胡的独特韵味发挥到极致 。</p> <p class="ql-block"> 我很感激那些给我指出不足的人,尤其是我的小孙女,一如过去严肃刻板的私塾先生,有一天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忍无可忍”地对我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学生”下“狠手”。正是他们的直言和我小孙女严厉的“惩戒”,给予我很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能得到旁观者的提醒,绝对是件好事。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知错必改,方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这方面,我曾有过很好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我在一家企业办公室上班,有一天我在厂区黑板上写通知,正值夜班工人下班。一位工友隔老远就朝着我大声咋呼:“王小崽文章写得好,字咋写得这样丑!”当时我听了后,羞愧难当,措颜无地。打那以后我就“车影囊萤”、“临池学书”,借助写作认真练字。还算争气,居然练就一手好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尤其得到老婆的赞扬:“我喜欢你写字的这种体,我们医院的龚老二写的字就有点像你的这种体。”</p> <p class="ql-block"> 至此,我把“逆耳”之言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把曾国藩的“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这句话作为警醒自己的励志格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毫不气馁,始终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p>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二胡过程中,我竭力用最少的遗憾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每年到海南过冬,感觉无长进的时候,深感孤独无助,很想得到二胡朋友们的指点和帮助。“结识”抖音后,我索性把视频发在抖音上公开亮丑,多少有点寻找当年练书法“知耻而后勇”之“刺激”意味。别说收效还不错,全国各地琴友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大胆指出对方的优弱点,对完善彼此间的音乐素养和提高演奏水平起到了互为鼓励相互促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关键。二胡的灵魂是音准和节奏,要想提高二胡技艺,把曲谱拉得好听,必须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基本功。对我来说,音准、节奏是我目前需要攻克的两大难关,也是夯实基础的终极目标。由是,除了偶尔用一下伴奏玩玩,更多时候我反倒觉得清拉有它独有的味道,除了“人琴合一”的境界外,清拉未必不是玩二胡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当然,假如有那么一天,微臣的二胡演奏基础坚实了,能将情感通过琴弦传递到琴筒里去,使清拉曲调回味无穷,百听不厌,说明学到手的功夫基本到家了,音准、音色、律动俱佳了,自然也就获得配用伴奏的资格了。</p> <p class="ql-block"> 老朽此生不管学什么做什么,笃学善思力行致远是我的立学之本,耐心细致精益求精是我做事的态度,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是我永恒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以上赘言,权当是心得体会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琴友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