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正是游山的好时节。近日偶然间听闻家乡山上有野茶树之事,遂在三两同乡的怂恿下,准备回老家新县广宫的笔架山探查一番。</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了个大早,6点50分和朋友从涵江驱车回山里。一路闲谈间,不觉车已入山。7点半车到广宫村洋尾店,笔架山完整印入眼帘,见车窗外风景甚好,遂停车欣赏。</p> <p class="ql-block"> 广宫村在60年前称为广宫乡,1965年撤乡分为3个村庄:䂬溪、广宫、墘顶三个村。原广宫乡区域内,现有保留完整宋代的妈祖庙䂬溪宫、宋洋黄提刑府、步云洞、夹漈草堂。可见广宫乡在宋代人文荟萃。夹漈山、白石山、笔架山、泮洋山、东镇山合围而成广宫小平原,湘溪、凤抟溪、吉宦溪在广宫合流而下。溪畔更有古人用一块块巨石,修砌的壮观河道屹立千年。先人们在此地,开山修田利百世子孙。古代莆田至故兴化县城(新县)的古驿道,从乡中经过至宋洋分为两路。东北向至故兴化县城(新县),经大所经三角埕至福清再到福州省城,称“福兴驿道”。北向经大会岭古道经大洋至永泰县城,称“兴永驿道”。</p><p class="ql-block"> 清代咸丰年间莆田名人宋廷尊有诗《雨宿䂬溪》:</p><p class="ql-block">飞雨洒秋空,山隐碧云里。</p><p class="ql-block">何处竹鸡啼?苍然湿衣履。</p><p class="ql-block">桑拓罩村烟,禽鱼乱溪水。</p><p class="ql-block">偶逢三两樵,日暮劝投止。</p><p class="ql-block">萧条草舍寒,孤灯逼虚视。</p><p class="ql-block">不见著书人,著书心尔尔。</p><p class="ql-block"> 再行车2公里到墘顶村,乾峰赫然在眼前。遂开始下车步行。</p><p class="ql-block"> 笔架山从东望西由3座山峰构成:乾峰、壶妪峰、莲峰。</p> <p class="ql-block"> 乾峰即西北方山峰之意。古代兴化县衙西北向山峰,山形如大象,山顶有石寨,石寨旁有农田。据说这个石寨建于元代,兴化县从兴泰里游洋初迁广业里湘溪时。原本欲修兴化县城墙,而蒙人县官言兴化府城深沟高壁,不堪一围。当时元兵攻略南宋几百座城墙,城墙再高大,也难以抵挡。城墙只能阻隔被围在其中的百姓逃难。所以令各屯修建山塞用来抵挡贼寇,而兴化县不修城墙。</p><p class="ql-block"> 从公路往上几百米到广林院。以前曾出土很多石磨坊、雕刻砖等,现存直径50厘米的基座可见当时规模庞大。站在古院遗址中间,两傍长冈护手,坐北朝南,背靠壶妪峰面向夹漈山。遗址分三层。大石基座在下层田边推测为广林院的参拜和集众之所。中层则是当年出土众多石磨坊石条雕刻砖较多的地方,有一块石条上刻:当院僧??募众缘。推测为生产生活区域。上层亦有一些砖石推测为当时住宿之所。</p> <p class="ql-block"> 询问周边村民得知:古老相传广林院有三进院落,几十年间常有银器出土,是座比较富有的寺庙。在1992年开辟村道时挖出十来个石磨,莲花纹红砖等。寺院后有砖砌的排水沟现在填在公路下方。在莆田话中“贡茶”和“广林”两字谐音,这地方在古代可能是座生产贡茶的院圃。寺院前面还有一条道路称为冶茶路。</p><p class="ql-block"> 再往西三百米到大会院,可惜当年修建青云山隧道时隧道内的石头存放在这个地方,后来石头运走了遗址也失去曾经田园的韵味。从一处山路的断崖处还是能见到遗址底层的残砖断瓦碎瓷片。</p><p class="ql-block"> 询问老农得知此地曾经为一个大姓的家寺,70年前这个姓氏在白沙镇的后人仍有来祭祀,清代和民国时期,分枝到仙游枫亭的后人是骑马过来祭祀。有两间土房称为“药房”,其后人几十年一修缮,直到1970年左右才倒塌。在寺院山门处有养马地俗称“马厩”。在寺院的一处田壁上有块残碑上书:元丰辛酉岁记。元丰辛酉年即1081年。本地村民以前耕种这些田地时偶尔会捡拾到佛像。</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后山俗称“和尚头山”。山从顶端裂开,均分为三瓣,如莲苞初绽,古人称此山为莲峰。</p> <p class="ql-block"> 再从山路往上开始攀登大会岭,约20分钟到“天朝旌表”节孝坊,此牌坊是1869年同治皇帝下圣旨于我的烈祖母褒扬志节,于1875年在此处修建牌坊,春秋二祭。牌坊上有“广林”两字,可见广林在150年前便已是本地的地名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牌坊旁有座古代佛公庙避雨亭,墙基尚在,仅剩一面土墙。听老农讲:这佛公庙避雨亭是宋代大会院的和尚所建,供来往岭路的路人休憩避雨之用。古人行路到此总要抽签问佛公,路途是否凶险以及前程如何。此庙非常灵验所以才会保存千年。直到80年代后期行路之人渐少,此庙土墙崩塌,周围山民都穷,也没人组织去修缮,逐渐荒废至今。曾有宋代本地进士薛利和(1012-1095年)经过此庙休憩时遇到乡亲,吟唱两句一直题写在庙内墙上:傍人笑我无蓝袖,今日朱衣岭上归。</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百米有一块石碑,石碑左刻:重整大会岭姓名於右。中间刻本地陈、黄、胡、连、谢等姓几十人捐资名单,右边有乾隆丙子年号。乾隆至今已两百多年了,按300年修一次古道,而佛公亭最少有九百余年的历史传说,这条岭路不知在历史上重修过几次。</p> <p class="ql-block"> 古石道旁不时有野茶树出现,有的单棵,有的一丛散落在漫山的古代茶田傍。直到岭路顶端的土地庙前我们一行人,坐在一起休息下商议。听说胡余峰顶端有古代的晒书石和虎踞冈古书院风景绝佳,便准备去寻找是否有大茶树。时近中午阳光充足,走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却光线阴暗,林间落满厚厚的松针叶,山上虽有一丘丘田圃。砌田的石头被大树根顶得支离破碎,累累古田圃遗迹犹在。而山林间大树繁密之阴暗不利于茶树的生长,心中顿感对此行寻茶不抱太大希望。</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晒书石,一块长约十余米的大石头在林间,眼前被树木挡住见不到周围风景,据说当年虎踞冈古书院里每年都要在此晒书。再踩着林间松针叶往上攀爬百米便到达最山顶的虎踞冈古书院。宋代兴化县百俊方氏大族的方晔有首诗:</p><p class="ql-block">义斋昔启虎蹲冈,一夕山祇预报祥。</p><p class="ql-block">会客曾闻居鼎席,应需重立相儒堂。</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在北宋初年称为义斋,是供周围读书的子弟念书的学堂,后来开辟为茶田后,人员较多不利清净读书。方山方姓人才倍出,便把义斋分枝迁往庄边镇的寿峰山去了。虽然是山巅周围树木好几米高,仍然看不到好风景。再往下20米,几块高约30米的巨石横跨在山巅。由于山势险峻又有巨石,所以风景绝好。在壶妪峰顶近可见广业里各山,远可望囊山、林山、九华山。相传天气晴好无云时,南面最远处便是壶公山,而从壶公山顶向北遥望最远处便是壶妪峰,兴化府内一南一北两相对望,因之名为壶妪峰。</p> <p class="ql-block"> 站在巨石上远处峰峦起伏,半个莆田山区尽收眼底。难怪宋代古人会选择在此处读书。遥指江山,上可学治国之道,下可学理民之要。文可学礼义诗书,武可学排兵布阵。北宋初期故兴化县,骤然间人文荟萃声名鹊起便有迹可循。</p><p class="ql-block"> 听同行人介绍在一个巨石下方有天然石桌。是古代祭祀虎踞冈山神的地方。本地传说这几块巨石的其中一块刻有“银在阁老脚”,故事是:唐宋时期有一位阁老在此教习,见乡人地少人多,而笔架山为种茶佳地,遂引回种茶之道。起初无人响应,阁老心生一计,取一簸箕白银埋于山中,并刻字石上“银在阁老脚”,一时之间乡人争相来此占山掘地开荒,此后茶田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山顶风光无限好,也到了准备下山回去的时间了。一行人坐在山巅,分享带来的食物与水之后,再次商议抱最后一丝希望去莲峰岭头里,再寻一下茶树。</p> <p class="ql-block"> 从山颠下来的路终比上山轻松许多,二十分钟后到达岭头里。这里地势开阔,没有繁茂的大树遮掩,有村民几十年来一直在种植的枇杷果园。</p><p class="ql-block"> 山区总是一个山头一故事,我又开始寻找周边村民了解这个山头历史。相传当时(莆田话中“当时”与“唐时”谐音,用当时比较慎重)这里住着陈氏,在这一片山顶小平原放牛。下山的路是从西边的和尚头山,往下到达百俊泮洋。当牛养到99头的时候大会岭这条路修建好,漫山的茶园也开辟好了。牛经常闯进茶圃中。所以陈氏认为风水被大会岭这条路破坏了便搬迁到后头坑谷目垅定居。后来这片小平原改造为田,一直属于后头坑陈氏耕种至今。</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时间已中午两点多了,一行人在拍照完,便收拾行装下山。在下山的路上,有本地70岁的村民,在得知我们上山寻找茶树之行,便告知我们:他家的茶树非常大今年还有去采摘茶叶并自己制茶,并回忆说他的祖母曾经就在那采茶并自制茶叶。</p> <p class="ql-block"> 据福建兴化县志郑嵚《纪变漫言》记载万历十六年(1588年)广业里还有人以种茶贩茶为业:莆大姓利之,遂相招结畲汀异客,茶布以为利。</p> <p class="ql-block">弘治1503年《兴化府志》</p><p class="ql-block"> 明代弘治1503年《兴化府志》中记载:</p><p class="ql-block"> 莆田县带管兴化县归并课钞(即税收),茶课钞四十七锭二贯九百五十文,茶引由(即贩卖茶叶税)钞二十九锭。</p><p class="ql-block"> 仙游县带管兴化县归并课钞(即税收),茶课钞七锭一贯七百四十文,茶引由(即贩卖茶叶税)钞二十二锭四贯。</p> <p class="ql-block"> 而莆田其他地方没有茶课钞,可知明代兴化县是产茶之县,撤县之后莆田山区和仙游山区依然保持茶叶的产业。莆田广业里山区是当时兴化府最主要的产茶地。</p> <p class="ql-block">弘治1503年《兴化府志》</p><p class="ql-block"> 明代弘治1503年《兴化府志》中上供志记载景泰三年1453年:本府叶茶二百二十三斤。内莆田县该二百九斤,仙游县该一十四斤。</p><p class="ql-block"> 由上面古籍材料可知当时兴化府上供之茶为好茶,明初整个兴化府莆田上供209斤,仙游上供14斤。</p> <p class="ql-block"> 从上图中可得知:明初天下岁贡茶叶4022斤,福建占2350斤。而兴化府志之上供志记载景泰三年兴化府上供223斤,其中莆田209斤,仙游14斤。兴化府茶叶岁贡茶叶占全国份额的5.54%。占福建岁贡的9.49%。可见兴化府当时乃是全国重要的贡茶产茶区,而故兴化县在撤县之后归并入莆田县的广业里山区则是最主要的贡茶产茶地。两宋至明初的四百年间(1080年-1480年间)在此设置贡茶院是非常有可能的。希望更多学者来考证这些史实,发掘更多史料。</p><p class="ql-block"> 胡立钊写于2021年11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