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叫高菁,1965.年生人,是地道的陕西人。说起与乒乓球的缘分真是奇妙,我1972年上学,有幸进了书院门小学,被小学体育老师富原看中,他把我选入碑林区体校乒乓球队。从此,我就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乒乓不离不弃,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谢我的乒乓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一一富原老师,他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p><p class="ql-block">1973年富老师因工作需要,工作调动到文艺路小学,我为了学球方便,也转学到文艺路小学。富教练不仅是小学的体育老师还是碑林区体校乒乓球教练,训练场地设在西安第八中学,在这里我结识了同学:杨丽丽,张庆生,王俊梅,马万珍,刘梅,刘承翔等同学。我们经常参加市区乒乓球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记得在一次较大规模的比赛中我曾代表碑林区获得了小学组女子单打冠军。1975年又被富原老师推荐到省体校乒乓球走读班,这里得到杨海洲教练精心裁培,在这里我结识 刘海峰,邓勤,李燕,蒋涛,孟庆红,陈黎等同学,日后他们都成为了陕西省乒乓球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陕西省乒乓事业做出了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77年我被正式吸收为省体校乒乓球学员,师从何运富教练,在这里学习了8年,有幸与周歆,孟庆红,张莉,陈雪,付伟,黄菲等成为同学。我在学球期间一共参加了3届省运会,在省体校学习期间,代表家乡咸阳先后参加了2届省运会(第7届、第8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有我和队友周歆,孟庆红,组队参加省内比赛、国内分区赛,都取得了好名次,曾在在西北5省比赛中获得了团体赛一次亚军,一次季军的好成绩。从1972年至1985年,13年的训练特别是在省体校的10年系统的训练,参加了一系例国内,省市的比赛,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为日后的乒乓事业也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1985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陕西省三原县"西北医疗设备厂子弟学校"担任体育教师一职。</p><p class="ql-block">回想我怎么从事了乒乓事业,乃天意,贵人相助。1990年秋天,陕西省莲湖区体校的老校长蒋光远老师为我推荐了第一位学员,实际上这位学员在暑假期间,在西安蒋光远老师学球。开学了,这位学员不得巳返三原读书,但这孩子巳经喜欢上了乒乓球,放不下乒乓球了,前辈蒋光远老师就推荐了我,是蒋老师将我推到了乒乓基层教练的位置上,蒋老师谢谢您了!而这位学员家长实际上又是助推剂,他凭着他的实力及人脉,为我做了许多的工作,他协调县体育局领导,帮我建成了三原县第一家乒乓球训练中心。</p><p class="ql-block">为了教好我的开山弟子,我虚心请教陕西省著名教练,李工老师,陕西咸阳兴平的朱凤洲、吴旭老师,他们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给我提供了许多好的建议,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他们是我前进方向的支撑者。</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所谓的乒乓球训练中心就是体育局的一所旧食堂,这块场地非常简陋,破烂不堪,几扇小窗户,场地没硬化,灯光昏暗,只能提供照明的作用,甚至连一张乒乓球台都没有,这位学员的家长见状,把自家存放打傢俱的木头贡献出来,做了几张乒乓球台供我训练用。那时的三原县基本上没有打乒乓球这个概念,也没人会打乒乓球,认为打乒乓球就是玩,一种游戏而已。为了让三原人改变这种观念,我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释,乒乓球运动博大精深,它对人们的好处,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好处,打乒乓球一定要有专门的训练,训练是系统的科学的,是一步一步按训练计划进行的。我宣传,我的朋友也帮着宣传,甚至我们去家访动员家长送娃来训练。</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有一、二个学员了,三个、五个,他们从中认识到打乒乓球的好处,他们言传身教,口口相传打乒乓球的好处,他们成为了我的义务宣传员。学员一天天增多,十几个,二十几个学员,逐渐在三原有了打乒乓球的磁场,气场,形成了很浓郁的打球氛围。</p><p class="ql-block">随着打乒乓球的规模一天天的扩大,乒乓球桌也在递新,换了一张又一张,学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乒乓球训练场地也不断的转换,换了一次又一次,从食堂搬出,租库房,租地下室,只要是能摆下球台,能打球就行,灯光地面,通风,环境都可忽略。有些场地条件恶劣,冬天冷,手冻的生疼,夏天热,热得汗流浃背,男学员全是净膀打球,我是一盆又一盆的喂球,一节课2个小时,在同未和寒暑假期间常常带10个小时的训练课,连续大强度的训练,几乎把我累瘫了,这样的状况大概持续了好几年,为了训练方便,我吃住都在训练室。</p><p class="ql-block">我不是铁打的人,我也有七情六欲,家中的老人需要照顾,自己的小娃更需要照顾,而我白天上着班,下班后,周未的业余生活全赴在训练上,根本无暇兼顾这些我应该做的事情,多谢父母及家人为我的事业承担了这些原本属于我的责任,让我心无旁骛的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业。</p><p class="ql-block">回头细想是怎样的力量让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想让我在如此艰苦简陋的乒乓训练中心,在这般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去最大的原因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无怨无悔的刻苦训练,我的场地搬到哪,他们就跟到哪,他们刻苦训练也得到了回报,县上区上的小比赛,他们承包了冠亚军,到市里,省里的大比赛,也会让对手吃惊掉下巴,我们往往也会取得意料之中的好成绩。在我们博远乒乓俱乐部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员:南江,苗可幸,李彤烨,柴乐,高子航,焦钧昊,宋灵韵,李凡……等等,特别是李凡同学是近几年的一颗新星,参加全国少儿八大赛事之一的"奥星杯",取得了单打冠军的好成绩,之后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上,她在高手如林的选手中又脱颖而出,取得了双打第三名,单打第5名的好成绩,目前巳成为健将级运动员。</p><p class="ql-block">还要一提的是,群众以及县里的领导,认可了我们,扶助我们。我们年年是县里的体育先进单位,家长非常愿意把孩子送过来训练,也非常满意训练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在这我不得不提到我的父亲高强,他从西安体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5中当体育老师,他深知搞体育工作的艰难,尤其是基层体育工作的艰难。在我最困难萌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后,他鼓励我坚持不去,不断地给我出谋划策,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他是我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还要提到李工老师,他给了我太多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明确了训练方向,还需要一提的是那些学打球的家长和孩子,“高老师您把我的娃带出来,再休息好吗?” 那诚恳求贤若渴的目光让我不敢拒绝,到了训练场,看到刻苦训练的孩子,天真稚气未脱,求知欲,求胜欲的眼神又让我下不了狠心离他们而去。</p><p class="ql-block">坚持,坚持,坚持住就是胜利!30年的坚持,我终于胜利了!经过乒乓球训练的学员,一批又一批学员进了专业队,或从事了乒乓事业,当教练,做裁判,或者考上好学校,谋得好工作,陪训与不训练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这就是胜利!</p><p class="ql-block">我们三原的乒乓球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这就是胜利!</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的乒乓球训练中心,几次易馆,几次更名,现在的场馆坐落在县体育场,优渥的地理条件,场馆可谓是"高、大、尚” 高标准,大空间,大规模,先进时尚,美观大气标准的训练场地,500多平方米的大空间,摆放14张标准球台,标准专业的灯光,平稳整齐的地胶铺设,称职专业的教练团队,上百个学员梯队的训练。乒乓球训练中心巳改为"博远乒乓俱乐部”,其内涵丰富的“博远” “人生能有几回博" 拼博才可远行,拼博!拼博!</p><p class="ql-block">回顾这30年的创业之路,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各种纠结,百感交集,行进的路上一直在拼博,一直在奋斗!当初找不到一个陪练,一个人苦苦支撑。如今是家大业大,我早期的学员都成了我的左膀右臂,我们组成了10人的教练团队,当初为招慕几个学员,费尽了口舌,跑细了腿,如今学员常维持在200左右。</p><p class="ql-block">世事艰难无常,我觉得我很幸运,冥冥之中,在我人生的节点,总有贵人相助,不知是老天的保佑?还是鬼神的慈悲?让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考验,获得了一位又一位的知心朋友。</p><p class="ql-block">撰此文之目的:一是想整理一下我的乒乓之行,留为纪念。二是想感谢我乒乓之行的各位朋友和贵人,是您们帮助我走到了今天,走到了胜利!在此,我要表达对您们深深的敬意和谢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高菁 编辑:郭春元 2023.3.</p> <p class="ql-block">乒乓路上的小花,芬芳可馨,醉了心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