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碧水的美篇

蓝天碧水

<p class="ql-block">三元祖祠的盛衰史</p><p class="ql-block">三元地处福建西北部,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属沙溪河谷盆地。这里群山环抱、四季长青,溪流纵横交错、植被茂盛、水量充沛、土地肥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三元是个千年历史古村镇,据剑沙三元邓氏家谱记载,有一安氏妻,一乳三子,长子:龙元,次子:狮元,三子:豺元,英来有名,立功唐代,故称三元。明代时期三元归属沙县。称为二十二都三元境、民国期间隶属沙县重镇。</p> <p class="ql-block">1、古朴美丽的杉莲</p><p class="ql-block">三元城关俗称杉莲,是个美丽富饶的古村镇,背靠郁郁葱葱的文笔山,面对秀丽苍翠的霞山,台溪、蕉溪 ,及东牙溪于城关上游2公里内分别从左、右两岸汇入沙溪。清澈见底的沙溪川流不息、像一条碧蓝色的飘带横贯城区,各种鱼类在溪流繁殖生栖。城内祠堂、庙宇、老树、古井星罗棋布,郊外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蔗甜稻香。乡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勤劳倔强,正可谓人杰地灵,鱼米之乡。杉莲,东西全长约一千四百多米,城镇布局有前街,后路,八巷,九条水岭通往溪边,共有四坊,八堡。前街沿河由西向东走向,民国后称为中山路。八巷南北走向,由西至东分别是连舍巷(步云巷)、芳牌巷俗称花瓶巷(复康路)、阳巷、下巷(罗舍巷)、周舍巷(红旗巷)、新巷(青年路)、吴巷、龙船巷。四坊是:桂龙坊、阳巷坊、昌盛坊、荣华坊。八堡是:永兴堡、富兴堡、崇宇堡、风岗堡、传柑堡、长安堡、石竹堡、泽林堡。(石竹堡、泽林堡毁于明末)。清咸丰年间建有城墙及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抵御匪寇入侵。</p> <p class="ql-block">2、祖祠概况</p><p class="ql-block">据各族家谱记述,建造祖祠的目的是“祠以安魂,墓以藏骸”。实际作用有聚集族众子孙,敬祖崇宗,寻根溯源;又可作为功名成就、仕途亨通者拜谢祖宗,维护和履行族规,置办田产、管理家族财产,作为祭祀、奖学之需等。祖祠为族人共有财产,不许子孙拆卖。因此,各大族竞相建造祖祠。</p><p class="ql-block">据祖辈回忆及林正棠(三元城关古建筑――祖祠史况),明清时期各姓的祖祠约有60座,大约每十五户就有一祠。其中邓氏祠堂22座、李氏祠堂10座、林氏祠堂8座。此外,还有黄氏、赖氏、罗氏、毛氏、郑氏等皆建有宗祠。由邓永济(1527-1606)于明嘉靖年间,捨让一植铺屋后开辟的周舍巷(红旗巷),仅这条巷及附近的就有18座祠堂,故俗称祠堂巷。</p> <p class="ql-block">3、祖祠大小规模与历代修建情况</p><p class="ql-block">祖祠占地面积多在300-1000平方之间,而邓氏世昌祠、李氏宗氏、林氏宗祠等占地面积皆在1000平方米以上。进深三堂,面阔有三植(开间)、五植、七植、九植。平面布置有门坊、前堂下厅、两廊、两天井中甬道,上堂正厅、侧厅、两侧排水明沟及防火道,四周防火墙,正厅、侧厅、中饰有神龛、后堂、花台,有的还有内外坪或防火鱼池,牌坊等。有的宗氏和取得功名成就者在内外坪侧树立两根石桅杆。建筑结构为木结构、青瓦屋顶,青砖地面,通间敞厅。</p><p class="ql-block">据有文字记载,现存最早最完好的祖祠是荆东垂裕祠,初建于宋嘉年间,历代由住城关的邓姓四大房倡导重建与修缮以至延续至今。明代重建与始建的祖祠有12座;清康熙年间建造的约7-8座;乾隆年间建有14座;嘉庆、道光年间建有8座;清末年间约建16座。可见小小的三元,祖先对祠堂的修建是十分重视的。</p> <p class="ql-block">三元林姓第五世祖日曾公祠堂图。日曾公生于1477年,其后裔繁衍三元各地,成为三元各姓第三大族</p> <p class="ql-block">4、三元祠堂活动习俗</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一吃完早餐后,各姓子孙衣冠楚楚、扶老携幼赶往各祖祠由去拜祖,并相互拜年祝贺。拜祖庄严肃穆,昭穆有序,按行辈长幼列队跪拜,由老生员做引礼(司仪),新考取功名的生员(或毕业生)宣读祭文(方言叫做读祝文),拜毕,由祠堂经理按名册发放一对“龙门饼”,另有功名者按等级逐级叠加一对,这种习俗至少延续了三百多年。</p><p class="ql-block">鼓励学习。一是荣誉的鼓励,凡取得功名,达到荣宗耀祖的,都给予不同荣誉的精神鼓励。考取秀才者家族长辈及亲朋好友登门贺喜,并鸣锣击鼓、吹吹打打,陪同秀才到祖祠拜祖、张贴喜榜。如被选为优、岁、拔贡生者,可在祖祠大厅上挂金匾、在祖祠门前竖立桅杆。如果重了举人、进士,那更热闹非凡,高中者得坐轿、骑白马到祖祠拜祖,此时亲朋、叔侄及同宗乡绅都纷纷前来送礼祝贺。二是资金上的扶持,三元一带旧时各宗族均置有书田若干,支持读书进取者,用以补偿考取学位者外出就读盘缠、费用的不足。</p><p class="ql-block">祭拜祖先:农历七月十五,现民间俗称为鬼节,这天各家各户都到祠堂祭拜祖先。这天天亮后,各大祖房很早敞开大门,子孙们带上金泊、香纸炷,摆上“三牲、酒礼、匏珠”等到祠堂祭拜祖先,以表达对先人思念。</p><p class="ql-block">举办“香火附庙”仪式:先人谢世一周年后,子孙选择良辰吉日,邀请亲戚、朋友及族亲,吹吹打打将先人香火用轿子抬往祠堂,举办“附庙”仪式,然后答谢宴请亲朋好友,这是了孙为逝者举行的最后一次大礼(做功德)。</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时常有人到祖祠为各先人做“忌日”。</p> <p class="ql-block">5、祖祠的衰败历程</p><p class="ql-block">祖祠并未按祖辈们的美好夙愿,实现美好的功能,历来空闲的祖祠成为战乱或南来北往的军旅提供方便的营地,给乡民带来不少灾难。如近代民国时期,祖祠成为南军北兵争战的郭(凤鸣)旅、卢(兴邦)兵部驻扎地。抗战时期,随着闽省政府迁入永安,福建省政干训练所、省保安司令部、省三青团及其夏令营、江苏学院先后入迁三元,小小三元人满为患,省政府机关及家属占用了所有祖祠庙宇。林氏宗祠被作省保安司令部;德馨祠、世德祠、奇峰祠均为其第三科,关押进步青年、革命志士之监狱;世昌氏及周舍巷附近18座祖祠被省政干训练所占用;友竹祠辟为三元县政府。1951年地改后运动后,祖祠被征用为公有财产,部分由机关单位使用、部分由企事业单位使用。文革期间在 “破四旧,立四新”的指导思想下,砸碎祖祠、庙宇牌匾、烧毁大小菩萨、拔除桅杆。92年城关旧城改造,古老的城关,痕迹全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6、祖祠修建 </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为逝者香火能“附庙”、 魂归祖祠,除邓姓有 荆东垂裕祠外,其他各姓族群也商讨重建祖祠。林氏族群于1984年遍勘瓜坑 一带,选定石门路下园板吉地建造《林氏宗祠》,于1985年七月落成,宗氏安上:西河堂上一派宗亲;福建林氏始祖禄公;邵州牧林蕴公;三元林氏始祖华一公;三元第五世祖日曾公等先祖牌位。2022年,三元城关林氏理事会对林氏宗祠进行修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