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拳简史汇编

闻鸡起舞

<p class="ql-block">  大洪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据传一说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赵二君)习练的拳术六步架,一说上古伏羲遗之,尧王则之,老子继之,据现有拳谱记载:“夫吾之大洪拳创始者,乃太上老君李耳矣。太上老君李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春秋末期哲学家,著有五千言《道德经》,世亦称老子。老君创洪拳,以参河洛,此乃内外潜流动法之源矣。无极之太极呈也,两仪之根,孰阴阳何为乎?五行兮,八卦九宫虽系演数,亦为河洛之体矣。万物之数物物相通,顺道则昌,逆道则亡,有道则明,无道则惑,此所以拳合于道而存,取法天然之理,真人悟化感而随通,顺自然而势成,于是有拳路出焉。自黄帝征蚩尤,用武之始也,后夫以武安邦定国矣。故此武术成为历代帝王蓄将帅之源,此亦是太上老君造玄妙创大洪拳之因。”</p> <p class="ql-block">  三晃膀大洪拳是武术理论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完美结合形成的一套快慢相间、内外相合、刚柔相济的拳法,此拳法刚劲有力,形气一体,如长江大河之水一样,无孔不入,无坚不摧,外有排山倒海之力,内含龙吟虎啸之形。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是道教导引术向技击术方向发展而来的,主要特征是不用蛮力,以柔克刚、以通脉炼气为其本功,它的拳术理论符合于道的思想。强调拳术以意为先、以意导气、以气催力的拳法理论,并创出了刚柔相济的气力功架拳,即大洪拳初形。“鼓腹荡气,直势横闪”,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为两臂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语。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练习时先教单势,一势练熟后再授一势,无固定拳路,单势娴熟后互相连贯,逐渐形成套路。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勾、挂、缩、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天功练气为主。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丹田。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 练武虽然重视功法,但更重视武德,习武之人必须先修德,只有这样才能随着自身修为的增加真形合一,成就一身上乘的武功,拥有至刚至柔之劲力。“道”也是武术界追求的最高境界,故吾三晃膀大洪拳先师尊太上老君李耳为始祖,是以圣贤的思想作为修德之本,寓德于武,习武育人,借道悟武,借武修道。</p> <p class="ql-block">  三晃膀大洪拳(六步架)流传至今,在千年的历史变革发展中,有遗失间断,也有创造发展。其名称就有多种称谓,唐初为“天罡拳”,五代谓“六步架”,宋又为“黑虎拳”,明称之为“大洪拳”。又因起势“拧腰三晃膀”,故也称此拳为“三晃膀”。在长期实践中,经历代拳师的不断充实丰富和提炼发展,三晃膀大洪拳不但有特定的呼吸、意念和套路的定型,而且还有独特的六个练功阶段即六步架(一为平气架、二为气推力、三为气排丹田、四为混用力、五为闭气练法、六为混元气练),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自成一派,故人们称之为六步架大洪拳。</p> <p class="ql-block">  明朝是武术各派体系竟相发展的繁荣时期,据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记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戚继光是山东东牟人,他所述拳种以北方居多,其中六步拳可能即指六步架。还有何良臣所著的《阵记》记述,当时的著名拳法有十六家之多,名家及不大出名的拳系就更多了。六步架大洪拳其刀、枪、剑、棍、对练等一整套体系恰在这个时期形成,又因受明朝朱洪武之影响,大洪拳之名更为响亮,故大洪拳之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明末,身怀三晃膀大洪拳绝技的道姑玄女化缘于山东菏泽县西北的李家庄,庄主有一子名叫李先明,是个哑巴。道姑用点穴法治愈了李先明的哑病,李庄主万分感谢,特设一个院落供道姑修道。道姑每天朝夕带李先明去村东河洼传艺,后人称此洼为哑巴洼,这段历史为“哑巴洼传道”。李先明(1547—1629年)先师一道传九友,即陈、郭、刘、邱、杨、郜、张、王、屈。弟子武功练成后,他叫徒弟各占一方传艺,于是拿起一只做饭的铁锅举起猛一摔,正巧裂为八瓣,令人各拾一瓣,剩下的锅脐被书童屈茂义拾起。师父让他们按八卦的八个方向传道:(陈)乾,白旗金镶边;(郭)坎,黑旗红镶边;(刘)艮,白旗黄镶边;(邱)震,绿旗白镶边;(杨)巽,绿旗黄镶边;(郜)离,红旗黑镶边;(张)坤,黑旗白镶边;(王)兑,白旗绿镶边;屈茂义占居中央,黄旗白镶边,并令中央指挥八方。郜公震卿占离方(南方),即当时的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一带,他所传授的便是离门武艺,众人泛称离门道。郜震卿公(1582—1633)12岁练功,受师嫡传,武功高强,有“透天真人”之谓,曾任康熙御林军护卫长,后受奸人陷害诬有反帝之心,被传旨捕杀,卒年51岁。</p><p class="ql-block"> 郜爷震卿生前传艺于河北深县人靳公恩东(1611—1687年),靳爷又传于安徽省六安县人申公明远(1649—1733年),申爷传河北省灵官县人任公宏伟(1681—1750年),任爷传于山东省临青州北关外路东“闪电大侠”李北斗(1726—1790年),李北斗又传于山东省恩县(今平原县甜水铺)苦水铺人李泰(1757—1840年)。李泰艺成后,于乾隆时期进入皇宫任禁卫军武教头,乾隆五十九年在宫中演武竞技中单掌劈狮,掌毙武状元,名显声扬。嘉庆元年(1796年)李泰遭奸臣诬陷说是反清乱党,有反嘉庆皇帝之心,嘉庆传旨捕拿,李泰拒捕,力杀午门,只身闯出京城,几经周折逃往江南,因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武林中传为“独臂李泰下江南”。</p><p class="ql-block"> 初到江南,李泰易名李备(意思是时刻防备),乔装乞讨度日,日游村庄,夜宿破庙。他在江南行侠仗义近4年之久,后因除一采花恶僧名声大振而不能隐身,于嘉庆四年(1799年)十一月初,又化名宁征(意思是远征他乡)乔装乞讨过了徐州府,辗转回到江北,来至丰县欢口西北仇庄,在村西头一间破庙栖身,初靠乞讨度日。嘉庆五年(1800年)收麦时节,李泰于唐庄黄元益家做短工收麦兼做杂活,每天的温饱才有了保证。后来人们无意中知道他会武术,唐庄黄元益家愿拿出300斤豆子请他教武授艺。他当时收徒有黄飞(黄元益之子)、肖坦、燕明、刘锁、巩诺、张鉴、谢德荣、黄本正、董存益等18人。春去秋来,斗转星移13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李泰认为往事已平息,况年近古稀,欲回乡探亲。临别时,他为了让他的众徒中最穷的张鉴能有碗饭吃,嘱咐众徒说:“凡收徒授业之事,都由张鉴去做。”唯准张鉴传授。此为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之始。</p> <p class="ql-block">  张鉴(1787—1865年)是三晃膀大洪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后来成为三晃膀大洪拳来丰、沛始祖。张鉴有“剑爷”之称,武术传世,名闻天下,授业弟子众多,后世传人中文武功出众的有8人:董心朗、王朝选、李书勤、唐高武、肖同智、陈金荣、蔡士杰、李兴美。众传人勤学苦练数十年,为日后推广、普及、提高六步架大洪拳打下了基础,各支系门徒遍及华夏。大洪拳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是八卦教,俗称白莲教;武场是六步拳,俗称六步架。白莲教是总称,天理教是其一支,经文教义是反对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黑暗。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太平军(清朝廷蔑称粤匪、长毛)称其为“洪拳”,并编有清王李开芳所绘制的《大洪拳谱》,捻军后人编写有《大洪拳要诀图解》和《小洪拳招式》;义和团运动乾(乾隆)嘉(嘉庆)时期称其为“红拳”。义和团(拳)在清代的出现可分两个阶段,先为林清、李文成、冯克善领导的义和团,19世纪初,林清发动了一次京郊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入皇宫,称天理教起义(或八卦教),当时他们的文场是八卦教,俗称白莲教,武场是六步拳,俗称六步架子(即三晃膀)。当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民间仍有流传;后为赵三多领导的义和团,包括梅花拳、红拳、山东的神拳(杜家拳、文圣拳)和金钟罩(大刀会)组织。历史上的洪拳,有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洪拳也叫红拳,属“上四门”,上四门包括:“红(拳)、梅(花)、弹(腿)、迷(踪)”,但红拳在历史上很少被官府查禁,不像梅花拳那样多灾多难。所以,天理教起义、义和拳失败后都以红拳为幌子,蒙蔽官府。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称其为“洪拳”;义和团运动乾(乾隆)嘉(嘉庆)时期称其为“红拳”,其后发展为北方的红拳、南方的洪拳和中原少林看家拳,世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董心朗(1838—1906),江苏丰县欢口镇董堂人。是黄淮下游流域大洪拳二世传人,著名大洪拳家。董心朗幼时聪慧,八岁入学,十三岁(1850年)拜著名大洪拳家张鉴为师,一面学文,一面练武,文武双全,深得张师的器重。十五岁时索性弃文习武,初学武功,凡老师教过的动作,不论是拳术,还是枪、刀、剑、棍;不论是理论,还是功夫,日夜揣摩,反复苦练,直到深刻领悟,达到拳脚娴熟,姿势正确,方才为止。他学习如饥似渴,不失时机地向老师不断地要拳要招,学会了拳术,学器械,学会了器械学功夫,学会了功夫学理论。老师教其一招,他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领悟,能举一反三。不到几年的时间,他就全面掌握大洪拳体系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张师弟子中的一位佼佼者,受到张师的青睐。董心朗从师学艺十年,尽得张师大洪拳真传。师傅仙逝后,董心朗与一位河北省沧州访友之人相遇,其人姓姜名宪质,擅长气功。俩人相见格外投缘,董将其挽留住下,相互切磋,共论武事,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姜宪质在董心朗家住了四年之久。董得益友,武功进步极大,并将所学与大洪拳高度融合,使大洪拳功法、技术及理论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使董心朗的大洪拳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论从文功,还是武功上说,董心朗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在当时真是威振四方,名扬千里。慕名者纷纷而至,投师学艺者不断。董心朗以发扬光大大洪拳为已任,对来者不拒,从不保守,能因人施教,传授大洪拳的各类功夫。后来他教拳于苏、鲁、豫、皖一带,门徒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四年(1865)春天,在鲁西南微山湖畔的几个小山村里,曾经发生过改朝换代的大事。领头的就是沛县朱王庄五座楼人李书印,他是三晃膀大洪拳拳师李书勤的徒弟,系沛县廪生(武秀才),不满清政府统治,认为自己与唐朝皇帝李世民同族,他仰慕李世民,憧憬着建立一个类似贞观大唐的繁荣社会。因继李氏大唐王朝之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个后唐,于是,在光绪16年(1890年),他给自己希望建立的王朝起名为“三唐”,意思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唐朝” ,在微山湖独山一带举旗起义,史称“三唐农民起义”。</p><p class="ql-block"> 李兴美(1862—1935)江苏沛县朱王庄乡五座楼人,自幼习武,三晃膀大洪拳名家,后跟随李书印参加了“反清复明”的独山起义,在马闸村与清兵交战,双方死伤严重,武功高深的李兴美死里逃生。起义失败后,他隐遁乡里,时逢乱世,以武图存,设场收徒,广揽英才,传授武艺,门徒众多,精有所就,诸如其子,李谨纯、李谨德、高足邓洪先、郭心全、李居信、邓洪友、刘广来、李居贞、王传经、李金柱等,有“李山大王”之美誉。春去秋来,沧桑变革,如今凤凰山玉皇顶上已是人去寨空,只有伫立在山风中的寨墙还在向世人们述说着当年的鏖战和壮烈。“三唐”山寨楼墙犹存,“三唐”起事反清故事,仍在鲁西南广为传颂着。</p> <p class="ql-block">  张福顺(1856—1933)排行第二,人称张胖子,原籍河北大名府南乐县张小窝村人。出身武术世家,其父张万清乃清末武当大洪拳一代宗师,张福顺自幼随父习武,苦练20余载,身得其父真传,并有所发展,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张师在沛设场授徒五十余载,弟子遍布丰、沛、萧、砀等县,有名气者如铁腿张开柱、铁爪子刘修信、草上飞李居正、花刀李洪露、苗敬典、高兴礼、郝心五、韩志贤,均能承其衣钵。</p> <p class="ql-block">  邓洪先(1893—1938),江苏省沛县阎集乡马元村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邓云汉习武。16 岁时师拜沛县武林高手李兴美习武。勤学苦练,勇于创新,擅长大洪拳法、枪术、剑术,弟子众多。1926 年出任沛县李娄学校武术教师;1933年受聘于丰县为第一任教练;1935年代表丰县武术界参加江苏省武林界大比武即第九政监察专署举办的武术教练考试,获散打、武术全能并列第一名,被授予“武林英杰”匾额及奖励;1937 年受聘于南京武术馆并任馆长。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救国运动、设武场授徒传技,为抗日前线输送勇士,1938 年在抗敌斗争中不幸阵亡,其爱国精神被后世传颂。</p> <p class="ql-block">  刘修信(1898—1976年)幼嗜武,弱冠,从河北大名府拳师张福顺学艺八年,尽得真传。1922年,获丰沛两县武术比赛冠军。1936年,获江苏省行政督察专员举办的武术比赛第一名,得'武术英杰’匾额,被荐为江苏省国术馆教练。翌年,返沛参加抗日,任县武术队教练兼队长。1941 年,国民党丰县游击队长薛迁燧执行国民党丰县当局反共指示,逮捕中共情报站站长裴传珍。刘修信仗义执言。多方周旋,力保其获释。刘修信曾多次保护和解救共产党的地方领导人。因擅长鹰爪功,人称'铁爪子’刘修信,县内至今仍传诵着他的轶闻、佳话。1922年丰沛武术比赛刘公修信与邓公洪先同台竞技不分上下,后两位义结金兰。在武学上,互相切磋,高度融合,使文武功法得到进一步升华。</p> <p class="ql-block">  张传正(1916—2001年),别号‘鹰爪王’江苏省沛县朱寨乡人,先后拜沛县刘修信、邓洪先为师,精习武当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拳械十余年,后又在刘师的引荐下拜在营口镖局武当大洪拳宗师张福顺门下学艺。在几位老师的精心传授下,深谙武当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精髓。出师后曾游历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广西、广东等省,寻师访友,交流武技,收益颇丰。1950年,张师由南京浦口来至合肥火车站工作,遂开始在肥设场授徒,从习者数百人,其高徒有李祥生、经绍营、宋宏清、徐海廷、孔庆堂、谢宏亮、马正亮、唐得福、沈广和、杨与扣、张世宏等。1980 年,为了弘扬中华武术,为国献宝,张传正老拳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参加了安徽省武术历史资料挖整工作,并主动将师传精习五十多年的大洪拳献给了省、市武术挖掘整理组,并受到表彰。在此次挖整中,合肥市发掘的较完备的拳系仅三家,其中以张师传授的大洪拳最为全面系统。曾入选《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因张鉴是三晃膀大洪拳来丰、沛始祖,张福顺是武当大洪拳来丰、沛始祖,两位始祖都姓张。故张传正拳师在合肥传拳时把两门大洪拳定为张氏大洪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祥生(1926—2009),安徽省肖县人。9岁开始习武;1963 年在合肥拜师张传正习大洪拳、关东架、关西架。1948 年起到徐州工作,多次参加武术表演;解放后从事铁路运输工作,1958 年入上海铁路局学习,1963 年任合肥站主任,1983年离休。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哈尔滨、西安、杭州、福州、合肥等地义务传授气功、武术。1981 年在合肥市参加省体委举办的武术赛获一等奖,曾选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p> <p class="ql-block">  经绍营,1944出生,江苏徐州市人。6岁开始习武;1962 年师从江苏沛县“鹰爪王”张传正习大洪拳拳械,擅长大洪拳法、齐眉棍、六合大枪、关公大刀、游龙八卦刀及太极推手等。1958 年在徐州医药公司工作,1960年调入铁路合肥机务段,曾选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多次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均取得佳绩,2004年参加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游龙八卦刀一等奖。从习者众多,其高徒有蔡志刚、经莉、经靖、王涛、孙兴中、尤生、刘杰、刘文军、余锋等均在武术比赛中获奖。</p> <p class="ql-block">  张世宏,1956年出生于合肥。原籍江苏沛县。中共党员,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大洪拳代表性传承人。4岁随家父张传正学大洪拳、关西架、关东架、和乐架、三晃膀、抹眉锤、通臂锤、磨盘锤、大罗锤、小罗锤、九节鞭、流星锤、牛心双拐、四节镗、虎头双钩、单刀、双刀、剑术、擒拿、鹰爪功、气功、徒手对练等。擅长三晃膀、器械对练、徒手对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现任:合肥市大洪拳研究会会长,合肥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武术协会常委,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大洪拳传承基地负责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氏大洪拳教育示范基地负责人,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民间武术家,决策中国专家智库客座教授,中国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物。近年来,在会长张世宏的带领下,以弘扬传统武术为己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加强对外交流。2009年10月出访日本、2011 年2 月到访台湾、2013 年11 月代表中国到韩国参加了中韩体育文化交流会。除此之外,积极组队参加国内外一系列的武术活动和比赛,以赛促训,加强与其他门派的交流和学习。张氏大洪拳弟子们通过刻苦训练,努力拼搏。自2004年参加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级传统比赛以来,相继参加了省、市、全国、世界级历年来传统武术比赛,获得了各式各样,数枚奖杯、奖牌! 还参加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2021年第四届长三角非遗节等宣传活动,受到观众和各级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曾入选《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中国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物》(北京: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2)。其高徒,张景良、徐飞、杜卫提、徐为忠、候诗云、吴帅、夏强强、孙子杨、孙登军、任政昊、王恩远、张宪宝,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师虽已年过花甲,每天仍坚持向弟子们传授张氏大洪拳非遗技艺,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贡献着力量!</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明、戚继光《纪效新书》</p><p class="ql-block">明、何良臣《阵记》</p><p class="ql-block">清、李开芳绘制《大洪拳谱》</p><p class="ql-block">民国、《沛县志》</p><p class="ql-block">1994年邱催忠主编《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p><p class="ql-block">2000年孙敦亚、朱德玉主编《沛县武术志》</p><p class="ql-block">2006年《精武杂志》第211期</p><p class="ql-block">2006年胡光锋主编《实战绝技——三晃膀秘解》</p><p class="ql-block">2022年出版《中国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