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又起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想一想,小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缕炊烟,他们会热腾腾地升起,最终都会淡然地散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开学了,这个开学季似乎轻松了一点点,毕竟疫情的阴霾渐渐散去,校园生活很快回到常态化的生活中,对于学生,对于老师,都是一种解脱。</b></p><p class="ql-block"><b> 刚刚开学,迎来了教师职称晋级,每一次这样的评聘,都会发生不大不小的地震,对于领导和评委也是煎熬,晋级的事情忙完后,才有机会翻开书,才有心情在文字中漫步。</b></p><p class="ql-block"><b> 所以想到和炊烟有关的话题,是看到羌人六的散文——《望炊烟》,作者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断裂带,人们生活的许多往事,有人居住的地方,自然离不开炊烟。于是想到开学初经历的种种,许多年以后,这些都是回望中的缕缕炊烟。</b></p><p class="ql-block"><b> 中午放学回到家里,刚刚想要休息一下,一位老师打来电话,说着他内心的纠结,他的担忧当然和晋级有关,他说他很爱学生,不想离开课堂,但是身体又不好,很矛盾,也担心晋级的路上会布满荆棘……</b></p><p class="ql-block"><b> 我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倾听,按理说他晋级的事也许还很“遥远”,用不着这么早就进入“状态”,可是近十几年,晋级也许成了教师的职业病,姚老师晋级的事是典型案例,这是当下教育的现状。作为领导之一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一碗水端平,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让真正付出的老师不“心寒”,看似简单的事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总会有特别的案例在其中,领导既要本着公平的原则办事,又不能缺失人文关怀(比如老教师马上退休了,不给机会影响退休金。)两难中倍受煎熬。</b></p><p class="ql-block"><b> “我爱学生”,这是那位老师一直在说的话,这也是触动我的地方。我和他说,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大师们才提出了“因材施教”。不爱学生的教师,应该是活得最痛苦的人,所以说教育的前提是“爱”,爱学生、爱课堂、爱教师这个职业,如果没有爱,最好远离教师这个职业。</b></p><p class="ql-block"><b> 那位老师的话所以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我也爱学生。我和他说,在一些人眼里,因为爱学生,我可能被大家认为是“好老师”,但是,细细想来,我的“爱”也许不够伟大,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最早源于家庭,父亲英年早逝,教师是他深爱并且留有遗憾的职业,“子承父业”,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顺理成章的一种传承。但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真正理解,并且深爱是因为学生,“有了爱便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我对这句话的深切感悟,是在自己做了教师以后。</b></p><p class="ql-block"><b>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自己回望近四十年的教学之路,有一个惊讶的发现。我对学生的爱也许是源于对自己的爱,这样的发现不仅让自己惊讶,这样的爱是不是有些自私?我对学生的资助物品,常常是自己成长中渴望得到,却又无法得到的东西。如:一件衣服、一双鞋、一本书、一顿丰盛的晚餐……这样的发现,让自己回到本真,“送人玫瑰”,不仅仅是学生需要玫瑰,也是当年自己曾缺失过玫瑰。</b></p><p class="ql-block"><b> “好善乐施,不求回报。”这应该是人骨子里的东西,这是人性的高度,不是简单可以复制和模仿,我想那些好善乐施的人,一定是他的成长中曾缺失过“好善乐施”,所以他才对好善乐施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并且成为积极的践行者。</b></p><p class="ql-block"><b> “爱”并且“好善乐施”,何尝不是生活的缕缕炊烟,不过是这样的炊烟带着暖暖的温度,带着人间纯朴的生活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十几年前,我的第四部散文集——《炊烟》面世,有一位老妈妈爱不释手,那本文集成为她病重和弥留之际,床头旁唯一的一本书。农村老妈妈,在病危时喜欢一本书,听到这样的故事,对于自己绝对是泪目,老妈妈说特别喜欢炊烟文集中的那篇《炊烟》,同样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炊烟是我们共同熟悉的生活场景,她所以喜欢,一定是文字帮她凝固了曾经的记忆,她在炊烟中闻到了烟火的味道、生活的味道、生命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她由一个稚嫩青涩的女孩,变成了疾病缠身的老婆婆,生活中的百味杂陈她最懂。特别是弥留之际,她的眼前一定飘过很多炊烟:炊烟中,她听到妈妈呼唤她回家吃饭,她高兴着一路跑回家。炊烟中,她向远处眺望,呼唤她的孩子回家吃饭;炊烟中,家人在为她筹办婚事,她望向窗外的眼中满是羞涩和美好。她的女儿出嫁时,她家的炊烟漫过了半个村子;孩子都成家了,炊烟中她和老伴常常是倚门向村口张望,希望孩子们熟悉的身影,在他们的眺望中一路走来……她在生活中变换着角色,不变的背景是炊烟。</b></p><p class="ql-block"><b> 回想起来,在《炊烟》的序言中,关于文集的名称应该有过阐述,至于写了些什么,早已不是太清楚了。现在想想,文集的名字——《炊烟》,不仅来自于生活,且它是生活中决不能缺少的意象。在饥饿寒冷中走来的先民,炊烟绝对是温饱的象征,没有炊烟的村庄,意味着荒芜和消失。如果深层次挖掘,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偷鸡摸狗……都应该是炊烟的一部分,这本来就是生活的真实。也许这样的文字不够光彩,生活哪能都是阳光,黑夜要有、雨雪要有、灾害要有……这是生活中无法规避的现实,正是这样的现实,让生活充满了期盼,充满了奋斗,充满了成功后的欢颜。也许就是生活中的这些琐碎,像炊烟一样慢慢飘去,当每一次回首时,它又在记忆深处久久不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虽有不舍,工作第一!前路美好,未来可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感谢在五中的建设中,你的添砖加瓦,感谢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你的勇于担当,赢得尊重和仰视的目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常回家看看!</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刚刚(2023年2月22日下午)发给这个学期调出的一位老师的微信,她在五中工作了三年,因为工作,调到进修做教研员,单从工作看,她的任务更重了,指导全市的物理教学,不仅仅是能力的体现,还有大爱的教育情怀。她和我联系,是班级交接的问题,对学生的几分不舍在里面。</b></p><p class="ql-block"><b> 新调进的一位老师,本来安排了课,后来了解之前她没有教过初中,于是做了调整。学校的调整主要是保护年轻教师,尽量让他们的成长中不遭遇“风暴”。学校的想法是让她听课两周,了解学生和课堂,然后试讲,如果学生能够认可,她和代课老师顺利交接,如果课堂不够成熟,她接着充电,下学期从初一开始,这样她会走得更稳,也更有利她的成长。</b></p><p class="ql-block"><b> 许多年后,对于调离、调进的教师,她们的经历都会化作生活中的缕缕炊烟,她们回望中,炊烟般的往事会慢慢清晰,她们自己最懂炊烟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因为父亲去世,我有机会走近二哥的墓地,二哥的墓地和父亲的墓地相隔不到三十米。但是,我没有到二哥的坟前烧几张纸,心中有几分不安,不是忘记了二哥,是因为祖坟地住着各位前辈,如果有什么不恭,怕哪位先辈怪罪下来,惹出不必要的麻烦。</b></p><p class="ql-block"><b> 细细想来,二哥离世有十四个年头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九岁。二哥离世后,曾写过几篇怀念性的文章,最早的文章是《哭泣的雨夜》,记录了和二哥相处的几十年中的点点滴滴。文章发表后,收录在文集《厚土长歌》中,饱含泪水的文字,静静地躺在文集中,就像躺在厚土下的二哥,几乎从不曾再翻阅那些文字,不是怕伤痛,是承不起文字之重,承不起兄弟情之重啊!</b></p><p class="ql-block"><b> 我和二哥植下的杨树,已经高过屋顶好多年了,当时我们植下杨树,是为了给儿孙们留下一笔财富,现在我们的下一代都离开了农村,不用再去想孩子们盖房子的事情。我们植下的杨树在一年年长高,它们不用担心早早离开土地,它们可以自由地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生活一些年。对于我,那片杨树林成了一种固化的怀念,每次经过那里,都会想起二哥的种种过往:微笑着,在风沙中播种;微笑着,走出房门迎接我的到来;微笑着,剔着牙和我结算一年的往来账……有许多年,我就是这样一次次和二哥相聚,生活所迫,我们不可能放下一切尽享生活,我们要为生计打算,我们共同期盼更好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为了要儿子,二哥选择生二胎,这就意味着二哥要有更多的付出。又黑了,又瘦了,这是每一次见面二哥给我的印象,有时会问一问二哥哪里不舒服,更多的时候是在心里担忧。二哥是农民中最纯朴的,无论是对于家人,还是对于友人,都是付出多于索取,“宽厚待人,不计得失。”是二哥的美德。元宵节,我们去给父亲送灯,二哥的儿子和二嫂先到了,他们给二哥送灯的同时,也给父亲送了一份。二哥的儿子当了警察,靠读书改变了命运,问起二哥儿子的年龄,也快三十岁了。二哥的儿子高大帅气,是二哥的欣慰,下一代走出农村,是二哥一直以来的梦,我能帮二哥圆梦,站在二哥墓地附近的我心里是踏实的。</b></p><p class="ql-block"><b> 父亲成家较晚,当时家族打算把二哥过继给父亲,不仅仅是因为血缘关系,还因为一次二哥溺水,是父亲以死相救,二哥一直心怀感恩,这也是我和二哥走得特别近的原因。父亲的墓地和二哥的墓地很近,二哥的微笑父亲能看见,父亲的鼾声二哥一定听得见,他们相互照应,彼此都不会寂寞。</b></p><p class="ql-block"><b> 父亲离世后,我们的心情散落一地,每次站在父亲的坟前,散落的心情被记忆一一串起来,让我们重新审视父亲,品味父爱,解读一个男人的悲苦寂寞,仰视一个男人的大爱情怀。疲惫的父亲,赶着同样疲惫的牛车,缓慢走在丰收的路上;忙碌的父亲,在阴凉处编制柳筐,顽皮的小狗把父亲的柳条弄乱,父亲大声呵斥小狗滚开;闲不住的父亲,在屋檐下剥豆,一不小心,父亲把一个被虫子啃噬过的豆子扔在了豆盆里,父亲翻找了好大一会儿,才把那枚带有虫眼的豆子从豆盆里挑出来,并远远地扔掉……</b></p><p class="ql-block"><b> 父亲墓地的四周,都是小村里走出的人,四娘、四伯、老叔、老婶、老黄、老于……小村里曾经的炊烟,都是因为他们而缓缓升起,小村里也曾因为他们的离去,炊烟干瘪得无法目视。升起的炊烟,是他们生活中放飞的希望,消失的炊烟,是他们伤痛不舍的告别。想一想,小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缕缕炊烟,他们会热腾腾地升起,最终都会淡然地散去。</b></p><p class="ql-block"><b> 有了无人机以后,很想拍拍小村的炊烟,无人机可以让小村变成一粒种子,让炊烟成为那粒种子不可省略的呼吸,有了呼吸的种子,才有生命,才有希望啊……</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3.02.2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