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由来及喻意析

公木(松)

<p class="ql-block">  ——读《静静的顿河》凝思之二</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18日记)</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看过一部写苏联五十年代末一批乡下年轻人到莫斯科寻求学业,创业与爱情的电影,片名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讲的是年轻人一部分励志奋发,从艰困中摸爬滚打创就了人生辉煌,一部分因追求天赐,贪图享受,走向沉沦。最典型的就是女一号卡捷琳娜,年十六七岁,她原本是去求学进取的,哪知因美貌动人而与电视台一位摄影师邂逅。又慕虚荣,于是以普通工人之女而冒充某大学教授之女与这位叫鲁道夫的高大帅摄影师陷入爱河,结果有了身孕,却因身份假冒之情被对方识破而抛弃。卡捷琳娜在无奈之时,没有沉沦。这位十七岁的单亲妈妈带着刚生下的女儿,一边打工,一边奋发读书,终于熬出大学学业。又培养女儿也快上大学,又自己创业,经过十六年不舍拼搏,终于成了莫斯科某一大工厂厂长。到40岁时又与一高级工程师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此电影于79年先后获奥斯卡奖及柏林电影节奖等多项奖项,创造了苏联电影自《战争与和平》之后又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据说里根总统在与戈尔巴乔夫会面前就曾看过8遍此片以了解苏联民情。这就是一部励志大作。故当时我理解认为这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即在教育所有创业者不论遇到什么艰险,千万别指望谁会同情相助,只能靠自己奋斗才可走出困境。</p> <p class="ql-block">  一幌四十年过去,早已退休的我在书架上拿到一本当年遭批过的苏联诺奖小说《静静的顿河》(现巳认同此著,曾于20世纪30年代获过列宁奖与斯大林奖),当读到因长久战难,使顿河两岸的哥萨克男人几乎不存在身体正常的成人,只剩伤残男子,寡妇与孤儿的场面之时,书中突然冒出一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顿时想到电影,那是和平年月说创业之艰,这是战争时期之中期(1919年前吧),应当是说面对战后恢复的图新之困吧!</p><p class="ql-block"> 哪知书中并未将故事引向孤儿寡母们奋斗求存,重建家业之举,而是继续写战争(即国内三年内乱平息之战),到完篇才写到苏维埃建立与建设,只是一个尾巴!我揣摩肖洛霍夫用此警句何意。于是我想用书中男女一号之经历推测一下。</p><p class="ql-block"> 男一号是葛利高里。一个普通农家文盲,从十七岁到廿五岁都在战难中冲刺。最初是沙俄的一战列兵,十月革命是红军少尉到少将,国内战争中被虏后成为白军至师长,又红军虏后奋斗成中校副团长,又稀里糊涂被民间匪军虏徒,又偷偷当了逃兵,又清理肃反时携情人潜逃,情人在逃途殒命,而他两年后潜回隐生。这与警句好象没关系。他虽无文化,但不论当哪方面的兵都英勇善战,且屡战屡伤不死,又屡战屡立功屡升迁屡被多边敷虏又战又升,但一升到较高层次均因被敷降而受不信任审查,直至他逃兵回家依然被妹夫(村苏维埃任职)告发再逃,两年后终于平静他才满身伤残回家隐生。如是经历的男一号与警句何干?我有些困惑。我估摸是否"战争不相信眼泪"。是因为他的八年中,总在正反两边打仗,总在冲锋陷阵,总伤残不死,总又升又贬又易身份。但他终于没有在战争中倒下,他相信智勇图存之理。所以有"战争不相信眼泪"。但他可能终其八年也没弄清为谁而战,为何而战,只图生存。从这一点上说,此著作是以此农民眼光与生死观审视战争的。说此书对所有战争都反对当不为过,因那些顿河边的哥萨克几乎都是葛利高里雷同之经历与认知,不是战略家也不是明了时势的被教化者(这反复正反阵营参与战乱的兵士哪有被教化机会哟)。可斯大林却在肃反中保了这位作者,是因为正视哥萨克人的无奈于战难,正是因此人在卫国战争中有功(肖洛霍夫本就是哥萨克后代)之故?!所以此处引"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对于男主人翁之类的人,就是在战难中别存侥幸,战争不同情弱者,大约是这意味吧!不惜一切地冲刺于战场也许就有图生之机,否则,战争会收拾你。</p> <p class="ql-block">  再说女主人翁阿克西妮娅。十七岁被父亲酒后暴虐。又被父亲强迫委身斯捷潘,总没少挨暴力。恰于葛利高里(隔壁)同情,俩人私奔当佣人,葛利高里当兵去了,她却又被主人少东家玩了。又被斯捷潘寻回,又与葛利高里到白军师部,又与葛被虏,又潜逃,又最后一次与葛逃跑时被红军追兵击毙身亡。好象她的一生都与警句无关。作者是否在隐喻:"命运不相信胡折腾"。这位女主人翁生前总在图侥幸中赌命运,可似乎每一次都是输家,以致到最后还输掉了性命。是否如此,不好定论。反正此警句在书中始终有些迷茫。</p><p class="ql-block"> 其实男女主人翁都在战难中被煎熬,被选择,最终所得,就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作了裁决。你奋力搏击,得到了生存,你总想逃避却枉送了性命。我这种附合是否成立不顾了!</p> <p class="ql-block">  于是又有了个心眼。电影就写莫斯科的人和事,告知创业奋斗必须励志图强,没有向人乞怜之路。这战乱小说引此名言,意在告诉当时的人,必须勇敢且智慧地在战乱中图存,没有战乱会同情示弱者,男女主人翁是两方面的典型。但这原句出自何处?肯定不是肖洛霍夫的创造。我游历资料传说,好象找到了出处。</p><p class="ql-block"> 大约十六世纪中叶(1552年),沙俄帝国(当时范围只在莫斯科周边,或许叫莫斯科公国)的伊万大帝(有说是三世,或四世,即疯狂扩张的开始之帝)入侵喀山鞑靼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的后人所立),收复此国归俄罗斯帝国。此国国王与臣民跪在伊万大帝脚下求乞宽恕。伊万对一群泪流满面的乞求者说了一句"不幸的人呵,你们并不了解俄国的威力"!这就是不予同情,于是这一伊万之语就被史家或语言学家们引据成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此即说明当时的莫斯科公国为扩张疆域,是不会接受同情与怜悯的。由伊万开始,经过几代极力扩张收编之后,俄罗斯即成了地跨亚欧的版图第一的强大国家。从此这句名言就成了俄罗斯人励志奋斗的誓训之句,当然也成了这个民族挑战艰困之境的激励之辞。</p><p class="ql-block"> 由此回头看前头的电影之名与书中引据,就当明了其意指何为了!此回索是否成理,供批评!</p><p class="ql-block"> 20230301整理(图自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