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入学从正衣冠开始

守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镜模特:竹叶情缘 、一起看海、津津、几位可爱少年及家长,感谢精彩演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摄策划:界虎、小树视界、 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摄影编辑:守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摄场景:新郑考院博物馆,感谢王聪馆长等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服装支持:郑州寻夏记汉服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每年的9月1日成为开学日,这一天学校都会举行开学典礼,包括升国旗、奏国歌等项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久而久之形成“入学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击鼓明智”来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成这一系列仪式之后,就算是正式开学了。入学读书,接受教育,这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礼仪教育对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待人接物和立身处世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的入学礼程序繁复、场面隆重,但正是因为这些仪式和规矩,体现了古人对于文化的重视,对于师长的尊崇,对历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迪和传承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END—</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关注,谢谢雅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