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LiuHong

<p class="ql-block">在妈妈离开17年之后,爸爸也离开了我们,永远失去父亲母亲,心中的痛只有切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从今往后天上人间,留给我们姐妹无边的想念和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生于末世,长于战乱年代,成家于建国之初,家庭与祖国共经历同成长。爸爸妈妈一生都在奉献,为父母放弃自我发展,把弟妹、子侄当成子女抚养。靠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努力,扭转家庭颓势融入主流社会。给弟妹、子侄、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是家庭的功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刘德明,安徽寿县人,1926年9月28日出生,2023年2月13日去世,享年98岁。</p><p class="ql-block">爸爸出生于寿县富裕大家族,作为家族长孙,注定带着使命降生。抗日战争爆发,整个家族“跑反”四川,在难民学校读书,1949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跟随老师先后在国立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49年7月为照顾家庭回寿县中学工作,1988年退休,一辈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董瀛仙,安徽寿县正阳关人,1924年10月26日出生,2006年3月2日去世,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妈妈和爸爸有许多相似之处 ,同样出生于富裕家庭,经历“跑反”、家道败落 。妈妈在其姑妈支持下读书上学,“高级女子师范”毕业(相当于现在大学文化),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寿县文化馆、寿县师范、国营寿西湖农场学校、戈店中学、寿县三中工作,1982年离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使命降生,长子的责任,爸爸成为家庭的天选打工人。</p><p class="ql-block">因为日寇的侵略,“跑反”四川,大家族各支全国各地安家,解放前夕只有爹爹奶奶带着孩子返回家乡寿县。土地没收,祖宅没收,还被划为地主成分,没有收入,爹爹奶奶带着三个孩子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这时爸爸刚刚大学毕业,跟随老师先后在国立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当老师。由于爸爸在武术、田径(当时爸爸保持着全国800米记录)上的天赋,老师万般不舍爸爸离开。怎耐爹爹奶奶每天电报、信,以命相逼爸爸回家乡,于是爸爸1949年7月回到寿县,在寿县中学参加工作,开始家庭天选打工人生涯。</p><p class="ql-block">刚工作时是供给制,每月发米面油,后改为发工资。每月工资大部分给爹爹奶奶一家人生活费,留下自己学校食堂饭费,还要应付家族故人上门讨要,等在学校宿舍门口,不给不走。爸爸常说工资就过一下手,捂不热就没了。</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1951年结婚,1952年12月大姐出生,以后又陆续有了三个孩子成为六口之家,还有爹爹奶奶姑姑小叔(二叔当时不满十六岁已出门谋生),表哥(舅舅去世,妈妈接表哥在身边读书),十一口人生活。</p><p class="ql-block">靠一己之力养父母弟妹,供弟妹大学毕业,养家庭孩子,还有一圈子家族遗老遗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那个年代家家都困难,一家人健康团圆是最大安慰。由于出生不好,在历次各种运动中要接受无休止审查交代难熬,经历过的都懂。生活、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爸爸常说,身上压了几坐大山。</p><p class="ql-block">直到姑姑大学毕业、小叔中专毕业、表哥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爸爸妈妈想着负担可以减轻,谁知更大的不幸正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一生养育四个女儿,虽无男孩,爸爸妈妈不计较这些,每个孩子都是宝贝。姑姑比大姐大9岁,小叔比大姐大4岁 ,我们在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p><p class="ql-block">姑姑大学毕业,小叔中专毕业先后参加工作,爸爸妈妈高兴地舒一口气,负担减轻。</p><p class="ql-block">好日子刚开始,就天降横祸,1968年13岁的二姐刘晓春患白血病,在省人民医院病逝在妈妈怀抱里,爸爸妈妈痛不欲生。是妈妈在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工作的学生凑钱为二姐钉个小棺材,雇人与爸爸一起拉着从合肥走回寿县,两天一夜的兼程爸爸的十个脚指甲都磨掉了。</p><p class="ql-block">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小叔刘运源,六安卫校毕业,1966年分配寿县正阳关医院工作,人生刚起步,好日子才开始,工作不到两年,22岁没结婚的小叔,不幸患白血病于1969年在上海就医的医院去世。爹爹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爸爸对亲手养育的小弟弟早已超越兄弟感情,全家悲痛欲绝。</p><p class="ql-block">那两年是我们家至暗的日子,为小叔和二姐看病负债累累,爸爸吸上了烟,妈妈伤了身体患上眼疾。是妈妈的单位国营寿西湖农场的救济,爸爸妈妈学生的援手及亲戚朋友的温暖相助使家庭渡过难关。</p><p class="ql-block">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资助过学生的反哺,爸爸妈妈感动的同时也肩负继续资助的责任,开启一生扶贫济困模式。虽是萤火,却点亮许多人的一生,改变他们命运。</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究竟资助过多少学生,恐怕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也只是在逢年过节,外地、本地学生来看望他们的谈话中略知一二。给谁饭票,为谁缴学费,为谁买棉鞋,带谁去医院看病……。以至于爸爸妈妈退休后旅游,在南京、西安、北京……,被接待,被安排,不能按预期返回,学生们在各行各业都有建树,爸爸妈妈由衷的高兴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寿县中学一分为四下放农村学校,爸爸和一批寿县中学的同事们在1969年下放到寿县戈店中学。那时我们一家分散在四个地方,爹爹奶奶住在城里,爸爸下放戈店中学,妈妈带着我与三姐在城外国营寿西湖农场学校,大姐下放农村。</p><p class="ql-block">小叔、二姐去世后,爸爸妈妈特别注意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想给我们一个团圆稳定的家庭环境,妈妈主动申请调往爸爸下放的农村中学工作,放弃国营寿西湖农场学校的领导职务,然后再把大姐下放地点转到家附近,一家人就此团圆。城里万般好,不如团圆亲,于是在1970年初我们一家人以这样的方式团圆了,开始8年的农村生活。</p><p class="ql-block">戈店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春秋战国时楚国宰相孙叔傲修建的水利工程“安丰塘”护佑,是个旱涝保收之地。可是那个年代农村的日子真苦,春天青黄不接时还是没有粮食吃。</p><p class="ql-block">印象深刻的是家里经常有附近的农民来借钱,看病、盖房子、娶媳妇……,爸爸妈妈尝过窘迫滋味,受过雪中送碳的感动,都慷慨解囊,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8年后返城时,不仅学校老师学生依依不舍,更有周边村庄农民热情相送。</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家生活仅仅是温饱而已,小叔、二姐患同样的病去世,让爸爸妈妈的日子过得胆颤心惊,怕有家族遗传。我们腿上碰青紫一块,或者哪天安静不调皮,爸爸妈妈都如临大敌,每年寒暑假定期带我们去县城检查身体、查血常规。我从小低血糖,家里还要常备各种糖果。</p><p class="ql-block">作为解放前的大学生,爸爸妈妈深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每月都要添置连环画小人书之类的读本,我的书在小伙伴中遥遥领先,我家的书以箱计算。所以每月领工资,给爹爹奶奶寄出生活费后,够一家人生活,存钱谈不上。以至于邻居都说“董老师家舍得吃,舍不得穿”、“董老师家乱花钱,花钱买书,不如给她们姐妹做件新衣服”等话,只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心中的痛和用心。</p><p class="ql-block">农村中学八年的生活是美好的,是我记忆清晰的幸福时光,那时好像有大把的时间。夏天的大树下,爸爸给我们讲《红楼梦》,当时家里有一套四本的繁体竖字线装版《红楼梦》,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也是我识繁体字的启蒙。冬天的火炉旁,妈妈踩着缝纫机给我们做新衣。爸爸爱讲“跑反”四川的家族故人,讲日寇大轰炸,讲在难民学校读书时的苦中作乐,会对着中国地图讲四川、武汉、长江,对着世界地图讲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苏联、美国……</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给我们一个幸福完整的童年、幸福家庭的模样,我们身心健康,幸福自信。一家人团聚是对的,妈妈的决定是对的,妈妈的格局认知对我们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妈妈是封建家庭嫡小女,目睹家族衰败、父母长辈的结局,是姑妈援助才能读书,得以参加工作。才有能力在舅舅去世舅妈带表姐表哥生活艰难时,把表哥带在身边读书,援助舅妈生活。在爸爸为父母弟妹付出的过程中,妈妈全力支持,积极主动出面解决因为爹爹奶奶家庭成分带来的难题,解决姑姑小叔上学看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爸爸妈妈共同目标是让所有家人都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妈妈建国前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部门工作,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在县文化馆工作。那时百废待兴,有文化的人少,妈妈“高级女子师范”毕业,相当现在大学文化,写一手绢秀的小楷,许多单位都想要。寿县师范缺师资,组织把妈妈调到寿县师范,后来国营寿西湖农场组建学校,调妈妈担任校长,妈妈都是服从组织安排。直到二姐病逝,爸爸下放戈店中学,妈妈想给我们完整的家,一生唯一一次向组织要求调戈店中学工作,从城里到农村,放弃领导职务。</p><p class="ql-block">都为妈妈惋惜,妈妈从不这样认为,说“在我心中家人团聚第一,孩子健康第一”。以至于现在妈妈去世十几年后,在寿县都会有人主动与我们打招呼“你是董主任的女儿吧”、“董老师家的孩子吧”。</p><p class="ql-block">妈妈是女强人,担任单位领导,有魄力有担当。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做女人要自尊自立自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上行下效,身教重于言教”。</p><p class="ql-block">妈妈是有福之人,有爸爸的敬爱,听话的孩子,一辈子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老越甜。如果说爸爸是我们家的大树,妈妈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大树的心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爸爸妈妈先后调回县城工作,我们也学习紧张备战高考。</p><p class="ql-block">时间很快,我们姐妹工作结婚,妈妈离休,爸爸退休,旅游几年后,安享晚年。爸爸妈妈对晚年生活非常满意,爸爸常挂嘴边的话是“我现在过的是老太爷生活!”、“江泽民也没我过得快活!”来表达满足。哈哈,惹我们笑后想想确实,孩子们都丰衣足食,无奢望,享岁月,神仙日子啊。</p><p class="ql-block">爹爹奶奶渐老,再次共同生活几十年,爹爹1989年1月去世,享年82岁,奶奶2000年4月去世,享年93岁,这时爸爸已75岁。</p><p class="ql-block">20多岁回到家乡承担家庭重任,为父母养老送终,从青丝到白发,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弟妹,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同事学生,爸爸说过“一辈子只有别人对不起我,我没负过任何人”。</p><p class="ql-block">我曾问过爸爸,如果当时不回寿县现在是什么样子?回寿县后悔吗?爸爸都叹息摇头不语,不敢再问。其实在五六十年代爸爸有几次到省城、地区工作的机会,同样的缘故放弃了。作为家族的长子长孙,从降生那一刻,就担负着使命与责任,爸爸是认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是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待人温和实诚,有凝聚力。能够在战火纷飞年代读书到大学毕业,能够在文革历次运动中独善其身,也是吉人天相,得贵人相助。</p><p class="ql-block">爸爸当一辈子体育老师,把体育老师做到极致。学校是分教研组的,大部分老师只做到“教”,爸爸会“教”能“研”。著有《掌握学生心理状态上好体育课》、《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篮足球运动中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是新中国第一批一级篮球裁判、一级足球裁判、一级田径裁判。</p><p class="ql-block">学校体育活动组织的有声有色,为学校赢得无数荣誉。所带的篮球队、足球队都是县、地区、省强队,文革前的一届女篮获地区第一、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好成绩。下放戈店中学时带领戈店中学女篮获寿县第一、六安地区第一。</p><p class="ql-block">县里的文体活动有爸爸当仁不让的身影,地区、省里的大型体育运动会组委会点名抽爸爸任总裁判长。全省能把400米800米跑道规范设计建成的屈指可数,爸爸不仅能,还写出论文数据,其中涉及几何、代数、弧度、比例、人体动力学诸多方面,发表在教学刊物上供同仁参考使用。</p><p class="ql-block">作为学校非主科老师,在文革前最后一次评定工资时能拿到每月82、5元全县仅四人的最高老师工资,足以说明爸爸的能力和学校领导同事对爸爸的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的文学修养,古文功底,历史地理水平是现在许多大学生也比不了的。一辈子关注世界局势、国际时事,讲起巴勒斯坦地区、戈兰高地、克什米尔问题从历史沿革、到过程、至今天,堪比专家。</p><p class="ql-block">看《红楼梦》几十年,哪句话,哪句诗在第几章节,里面上百个人物关系说得分毫不差。对里面的隐喻、谐音、前后因果见解独到,不输红学专家。退休后一头扎进他喜爱的《红楼梦》中,写成《红楼偶拾》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印3000册,除部分送人,大部分被寿县几所学校收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在“国立武汉体育学院”读书时,师从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系统学习传统中华武术。在四十年教学实践中积累升华,退休后整理编写拳、剑、刀、棍、鞭、球等武术套路二十多篇,在全国性武术杂志《武林》、《精武》、《武魂》、《少林与太极》、《武当》等期刊发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曲拳术“满江红”在《武林》1984年第二期发表</p><p class="ql-block">古曲剑术“双剑二泉映月”在《武林》1989年第十一期发表</p><p class="ql-block">古曲剑术“嫦娥长穗剑”在《少林与太极》2008年5、6期连载</p><p class="ql-block">“浑元太极手”、“大同剑”1995年3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拾青拳”1981年收入《安徽省武术拳械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等等二十余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整理的这些武术套路一大特色是每个套路都有理论依据或有一个独立故事情节,并配以古曲。由此收集《潇湘水云曲》《二泉映月曲》《扬州慢》《杏花天影》《大同歌》珍贵古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把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拳剑汇编成册,取名《满江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富裕之家,因战乱跌入社会底层,靠自身努力奋斗改变命运。一生得过无数亲人陌生人帮助,也援助过无数亲人陌生人,爸爸妈妈始终怀抱感恩的心,回馈所有。</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都属高寿,福报深厚,是正能量励志担当的典范。完美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秉承“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训,在爸爸妈妈的努力奋斗付出之下,家道昌盛。一生做好自己,完成任务,无愧天地。</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能忘却的怀念,记录下爸爸妈妈生活的点滴,虽然不足他们人生的十之一二,虽然只是些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事有更迭,往来成古今。站在寿县千年古老城墙上,抚往今昔,我们都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过客,将消失在浩淼时间宇宙里。</p><p class="ql-block">仰望茫茫天地寰宇,有天上人间吗,有前世今生吗,爸爸,妈妈,做您们的孩子没做够,还要做您们的女儿。</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想您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