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洛阳游之三 龙门石窟

羊羊得意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8日,我要参观本次洛阳行唯一免费的也是最重要的景点-龙门石窟。早上洗漱后我到前台退房后去吃早饭。早7:28,我叫了一辆网约车前往5公里外的龙门石窟东北服务区游客中心。龙门石窟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像在穿越景区的伊河的西岸即西山石窟群,拍摄最佳地点在河东岸的礼佛台。我想早点儿过去,在礼佛台上拍摄卢舍那大佛龛全景。</p> <p class="ql-block">7:35,我到达景区游客中心,我打算乘坐摆渡车到景区入口。8:00,我乘坐的第一班车准时启动,沿着伊河东岸的迎宾大道前行</p> <p class="ql-block">不过观光车并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前往河东岸的礼佛台方向,而是右转上龙门桥跨过伊河,,再右转到河西岸的龙门石窟入口外停下。这儿的导览全景图将观光车的线路和景区全貌标识的清清楚楚,看样子伊河东岸那边只有出口。游客参观要沿着河西岸由北向南参观西山石窟,然后跨过伊阙桥到东岸参观东山石窟,再由北门出景区,不走回头路</p>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r>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br>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刷身份证进入龙门石窟景区后,我沿着伊河西岸由北向南走,前面就是坐电瓶车经过的龙门桥。右侧的小山冲伊河的东侧即为龙门西山石窟集中开凿部分 卢舍那大佛在西山石窟北往南2/3处。我怕后面游客太多不方便拍照,就快步经过潜溪寺、宾阳三洞等在一直往前走1.2公里,先参观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在半山腰上,要爬几十级台阶才到佛像跟前。大佛前广场聚集有四五位摄影爱好者,一位上海大哥帮着清场、维持秩序,大家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瞬间 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始造于咸亨三年(672年)4月,是唐高宗发愿为他的父亲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则天施以两万贯脂粉钱赞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历时3年9个月。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 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气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 <div>他的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结合的典范。当你和他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br></div> 大卢舍那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而且还把这组群像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得水乳交融、淋漓尽致。阿难文静温顺,外表朴素;菩萨华丽、端庄、幽静、矜持;天王肃穆、硕壮、狰狞,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力士刚强、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担着天王沉重身躯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种奋力对抗的精神。这些雕像虽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见的类型,但是仍然显示出中国古代艺术家独特的匠心。 卢舍那大佛右侧为普贤菩萨(左一)和弟子阿难(左 光头),拼接照片,非真实比例 卢舍那大佛右边为文殊菩萨(右一)和弟子迦叶(右 无头) 文殊菩萨旁的托塔天王和力士 托塔天王脚下踩的是小鬼,象征他可以除魔降妖,令妖魔鬼怪见了都敬而远之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参观卢舍那大佛龛后,我沿着半山腰的参观道往南走,火烧洞里没有完整佛像,再往前参观道不知何故封闭,我只好沿着楼梯下到地面。被称作龙门第一窟的古阳洞及龙门二十品正在维修,但不远处的药方洞可以参观。药方洞始凿于北朝晚期。该窟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所刻大面积石刻药方而得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共有药方140余首,主病症70多种,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至今其中的大黄汤、竹沥饮等在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广泛流传使用反映出它在中医药学上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由于这些石刻药方独特的价值,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视察龙门石窟时做出了“要保护好、研究好”药方洞的重要指示 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壁主佛身躯粗壮,造型敦实厚重。佛和菩萨衣服宽松,褶纹稀疏。其造像特征、衣饰、刀法都具有响堂山石窟像的基本特征。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我沿着河边小路往回走700米,来到西山石窟最北端,准备从头按顺序参观。从楼梯上去在飞檐之下是潜溪寺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创建时代不详,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 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今龙门西山石窟区的“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然而这却是与宋潜溪寺毫不相干。清·路朝霖:“按今龙门山半,宾阳洞前之榜曰‘潜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题,非其原地也”。<div>今天的潜溪寺到处是围挡、电缆和摄影器材,据旁边的一块牌子介绍:这是在做潜溪寺三维重建项目,即依据我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运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工程控制测量、计算机图形图像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龙门石窟港溪寺进行集预防性、永久性保护于一体的数字化测绘工程。</div><div>这张照片是网上搜集到的,感谢原作者</div> 我把相机镜头从护栏缝隙伸进去,拍摄潜溪寺佛像。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身体比例适当,衣褶线条流畅 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二天王洞内门各刻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身披铠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洞外佛像,洞外南壁龛内有线刻立佛像两尊 我从潜溪寺往宾阳三洞方向走,在崖壁上有一块陈抟碑。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手书墨宝的摹刻。陈抟先后在武当山、华山栖息隐逸数十年,周世宗、宋太宗待之甚厚,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碑石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即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书写潇洒飘逸、自由奔放,恰如陈抟一样非同寻常、个性不羁。<br>据碑刻左下题刻可知,此联原为陈抟华山隐居期间书写并留存华山,北宋真宗年间被盗后几经辗转,清代同治年间洛阳陈肇镛得其手摹卷,请龙门僧智水将其刻于石碑并镶嵌龙门崖壁。 宾阳洞是中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终于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二洞主体造像由唐代雕凿而成。<div>宾阳三洞前聚集了上百位游客</div> 宾阳北洞的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像,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公元641-650)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div>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现在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洞口两侧“龙头”柱础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完成之作品<br></div> 在宾阳南洞和中洞之间,仿木构屋檐下有一座石碑,碑首刻有“伊阙佛龛之碑”。该碑碑体及屋檐为北魏旧物,而碑文由唐太宗时的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刻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碑高288厘米、宽190厘米,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唐楷书法之最大碑者,是初唐楷书之精品。碑文除记述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后做功德祈福而造像并颂扬其母外,大部分是对李泰的一片颂词,尤其着意于他的忠孝与才华<br>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唐太宗诏命辅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其书体提笔空,下笔道劲,变化多。虽瘦劲,但较之欧阳询的猛张,显得从容多姿,端雅温润。其早年用笔方劲古拙,较多用隶书笔法,显得美丽多方。后期书体方圆兼备,波磔自在,而内里挺拔俊发,个性更为鲜明。代表作有《孟法师碑》、《伊阙佛龛之碑》、《雁塔圣教序》等 宾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窟顶雕作巨大的宝盖状,中央莲花外绕八身伎乐天和两身供养天。洞窟地面则雕作莲花宝池状,中为纵向礼拜道,两侧各雕圆形莲花,外饰水涡、禽鸟和戏水童子等。宾阳中洞外门口两侧雕出金刚力士、甬道两侧刻大梵天、帝释天等护法形象。宾阳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装饰以突出宗教主题为前提,紧凑而相互联系,陪衬又产生效应。宾阳中洞的整个设计意匠,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宾阳中洞创立的“秀骨清像” 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 宾阳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辍工。据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阅于龙门”,应与该窟造像工程有关<br> 窟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相、躯体及服饰已摆脱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视觉特征,面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也由直平阶梯式变为圆刀刀法。主尊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br>南洞有小龛350多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是一处洞窟中贞观纪年最多的。该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艺术风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描述了长孙皇后的“懿德”,赞颂了李泰的“纯孝”,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朗褚遂良书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是唐楷书法艺术的杰出作品 在主窟的上方和外壁上,还有很多小的壁龛。虽然小,但主尊和弟子、菩萨齐全,有的还有背光,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缩小了的石窟,见缝插针般把整个山壁变成了佛国世界。 敬善寺在宾阳三洞南边不远处。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妃子韦氏所造的功德窟。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 敬善寺洞窟为前后室结构,前室的窟门两侧雕有两力士、两菩萨 后室是主室,正壁主尊为高约两米的结跏坐阿弥陀佛,佛像宁静持重,安详恬静。敬善寺洞最为人称道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阿弥陀佛,众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由于“一佛五十菩萨图”通常以绘画形式出现,因此,敬善寺洞中以石刻表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显得尤为珍贵。敬善寺洞窟的阿弥陀佛造像的头部颜色较深,与身体其他部位似乎不太一样。专家介绍,目前窟内阿弥陀佛佛首并非唐代所雕刻,而是195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用水泥补制而成。真正的佛首(高39厘米)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我们从照片上看这尊阿弥陀佛造像原来的佛首,面部丰满圆润,长眉细目,唇部饱满 我从敬善寺往上走,参观西山石窟另一处著名石窟-摩崖三窟。摩崖三佛龛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 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主佛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 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 我从摩崖三佛龛从半山腰下到地面,西山众多石窟分布在不同高度,若按导览图逐一打开,就免不了要沿参观道上下多次。前面参观道下的铁栅栏里的一对石窟叫做“双窟”,这里和潜溪寺一样,也在进行数码三维重建 南洞:南北两壁各雕千佛,正壁五尊造像,主尊弥勒佛。北洞: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壁和北壁一样雕凿一佛二菩萨一天王。在这双窑的内室里,南北两个洞窟分别以弥勒佛以及释迦牟尼为本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佛教题材,何以会居于同一屋檐下,合为一个单元?门石窟的“双窑”,大致开凿于唐高宗龙朔、乾封年间(公元661-668年),正是武则天辅佐朝政时期。双窑北洞的造像主尊为“三世佛”中的现在佛释迦牟尼,南洞主尊为未来佛弥勒佛。由此可知双窑的营造旨在将释迦与弥勒信仰相提并论,进而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以及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双窑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造像题材,玄妙就在于此了。 <p class="ql-block">北窑</p> 南窑 南窑壁上千尊小佛像大部分已模糊不清 双窑是一组中型洞窟,在龙门唐代石窟中是重要的一环,它把自贞观至龙朔以来的初唐风格作了总结,它是龙门初唐第一个十三身像布局形式的大窟。该窟的造像形式无疑给更加宏大、更加辉煌的大卢舍那像龛和万佛洞以艺术借鉴。可以说,双窟为武则天开创的武周时期雕刻艺术的新风格奠定了基础。 <p class="ql-block">我从双窑旁边的楼梯往上走,来到上层的万佛洞。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故名“万佛洞”。该窟分前后室结构。后室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结跌坐于仰覆莲束腰八角形高台座上,高肉髻,饰波状水涡纹。面部丰满圆润,宽额丰颐,胸部隆起,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施说法印。<br></p> 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众多供养菩萨,姿态各异,均坐于缠枝梗莲座土,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雕刻。 <p class="ql-block">窟顶莲花藻井周围有一圈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窟门甬道北侧有题记:“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从这两则题记可知:该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发愿开窟人是大监姚神表和皇宫中的内道场禅师智运两位女性,为天皇(高宗李治)、天后(武则天)、太子(李显)和诸王祈福而雕刻一万五千尊佛像</p> 窟内前壁造二天王,南北两壁下部雕刻了两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乐人,分为舞伎和乐伎,前者为舞蹈者,后者为奏乐,持有箜篌、钹、笛、筝、琵琶、排箫等乐器 <div>前室长方形,平顶。主室窟门外两侧各造一尊力士,勇猛刚健、孔武有力。前室南北壁下层雕有二狮子,为龙门最精美雄浑的高浮雕狮子,惜在20世纪三十年代被盗凿,北壁狮子现藏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南壁狮子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div> 前室南壁上部西侧紧挨力士的一圆拱龛内,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高85厘米,面额残,赤足立于圆形仰莲座上。左手提净瓶垂于体侧,右手执麈尾搭于肩上,身躯微呈“S”形,姿态优美自然,为龙门唐代最美观音像。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57年来龙门石窟参观,看了这尊观世音造像,触发灵感,创造性运用到自己表演的京剧艺术形象中 经过1300多年的岁月冲刷,1.5万尊小佛像绝大部分已残破不堪,但他们靠着残破的身躯依旧整齐的排列在壁上,庄重的气势犹存 万佛洞是龙门石窟有确切纪年的、造像组合一铺九尊最为完整的中型洞窟,是龙门唐代洞窟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p class="ql-block">万佛洞下面的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 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 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在惠简洞西边,穹窿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上方的莲花洞,为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莲花洞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也是龙门石窟的一种,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p><p class="ql-block">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释迦牟尼立像,高5.10米,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p> 莲花洞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 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 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我从莲花洞下到地面,再往南走,前方的洞窟是破洞。穹窿顶,椭圆形平面,正壁无主题造像,四壁密凿有龛造像西壁一拱龛为唐高祖之妃刘氏为其子道王元庆所造 破洞旁的魏字洞,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前开凿。主佛释迦牟尼,側侍二弟子二菩萨,窟顶雕饰莲花飞夭 参观魏字洞后,再往南便是我路过进入景区首先参观的卢舍那大佛龛还有旁边的药方洞,卢舍那大佛前聚集了上百位游客,我很庆幸自己首先参观卢舍那大佛的选择。自由行在来景区之前要做好功课,这样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伊河,此时河水不多,大片河床裸露出来。右边东南方向的桥叫做伊阙桥,连接龙门石窟东西两个景区,我一会儿要过伊阙桥参观东山石窟 东北方向半山上的几座建筑为香山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自在圆通、三圣殿、大雄宝殿、石楼、御碑亭、衣钵塔、蒋宋楼等 前面山坡上有座八作司洞,八作司洞内主尊阿弥陀佛高约3米,结跏趺于束腰莲座上,座台由四力士托撑 八作司洞因洞内北侧的墙基坛上镶嵌有宋代刻有“东京八作司石工十一人”的刊刻铭文而得名。 八作司是宋代东京汴梁负责土木建筑、建设石窟的专门机构。 八作司洞内雕刻的伎乐舞者形象和供养、娱乐场景,并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龙华寺在八作司洞往南不远处,始建年代不详,或为北魏所建,寺名记载见于《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即“牒敕旨龙华寺宜合作奉先寺,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条。龙华寺与奉先寺合并是因奉先寺被洪水冲毁,至少说明开元十年以前龙华寺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开元十年以后虽然龙华寺名消失,但其寺院实体仍然存在,只是被改名为奉先寺罢了 龙华寺,穹窿顶,方形平面,三壁三坛式造像布局。本窟计雕出十身乐伎,二身舞伎,是龙门伎乐窟之一 极南洞在西山洞窟景区最南端,位置很高,它是由盛唐名相姚崇为追悼亡母刘氏所开凿的功德窟。时间大约在唐中宗神龙二年至唐睿宗景云年间(公元706—711年)。该窟呈方形,前后室结构。窟高约4米余。窟室环三壁起有高坛,约高0.6米。九躯造像皆雕于坛上。窟门外两侧,雕有二金刚力士像。 西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端坐于束腰方形台座上,头饰涡纹肉髻,无头光、身光。佛面庞长圆,鼻直嘴小,双目呈俯视状,两耳长垂至肩,身著通肩式袈裟,通体像高3.10米;两侧延及南北壁依次侍立者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抬头向上看,窟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飞天人。天人均高束发髻,裸露上体,下束长裙,翩翩飞舞,全窟俨然是一派弥勒净土美好世界之场景。 正壁中央相对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持箜篌和琵琶;北壁四乐伎分别持铜钹、筚篱、琵琶、团扇;南壁四乐伎分别执束腰鼓、笙、筚篱、团扇。 看过极南洞,此时已近12:30,不知不觉中,我在龙门石窟已参观四个多小时。顾不上休息,我马上走过伊阙桥,继续参观东山石窟 这是对岸的西山石窟群。西山石窟大约占了龙门石窟数量的70%,而且比较集中;相反,东山的石窟较少且比较分散。据说在古时,曾有“西山一山,不如东山一湾”的说法 东山石窟最下面的党晔洞,洞的名字很有意思,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的游记而得名。也就是说唐朝一众游客到此旅游,在这里题写了类似“到此一游”并署名,而党晔是第一个署名人 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子,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 东山石窟被一条叫做万佛沟的山谷分为南北两部分。我沿着万佛沟南边的峡谷山路一直向东走,直到遇到一座石桥。石桥建在峡谷顶端的半山腰上,一边是崖壁、一边是深谷。我穿过石桥,也就从峡谷南坡到了峡谷北坡,抬头仰望看到的就是高平郡王洞。高平郡王洞位于万佛沟北崖壁的最高处,窟前有40多级陡峭的石阶。高平郡王洞是万佛沟众多窟龛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洞窟,曾有“东山第一窟”之称。我爬上去有些气喘嘘嘘 石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足踏山形高台。窟内后壁主尊阿弥陀佛居中,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侍立。高平郡王是武则天的侄子武重规,曾担任天兵中道大总管,左金吾卫大将军,天授元年(公元705年)受封高平郡王。该洞因高平郡王造像而得名,开凿于唐天授元年至神龙元年,后因武重规病逝而辍工,就是烂尾了 高平郡王洞内正壁中央伸出一枝粗莲梗,中间大莲朵上结跏趺端坐着阿弥陀佛,左右两侧分别侍立着两位弟子,站立在向两侧延伸的莲梗和莲朵上 观音、势至二位菩萨也分别立于延伸出的两个莲朵上。这组造像体现了唐代最为流行的净土宗造像的风格,群像以圆雕的风格,体现了并蒂五莲佛的形象 西方净土变龛位于万佛沟北崖半山腰,在高平郡王洞台阶下面的东侧。雕造在一个方整崖面上。西方净土变龛是根据佛教经典雕刻的西方极乐世界而建造的,画面构图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层靠下的中央部位,西方净土的主尊阿弥陀佛居中坐,双臂曲肘上举于胸前作说法印,四周围绕着眷属圣众及与会听法的众多菩萨、弟子,有作思维状、有作供养状。西方净土变龛为白居易出资开凿,白居易晚年晚年身患风痹症,因此发愿出俸钱三万,按照净土宗的经典《无量寿经》,开凿西方净土世界经变龛,以作功德 我从西方净土变龛沿着参观道经过高平郡王洞下的台阶往西走,我看到几座不知名的洞库 这座雕塑制作精美,保存比较完整,旁边崖壁上还有碑文 高平郡王洞、西方净土变龛和千手千眼观音龛都位于万佛沟北崖,这组洞窟是东山石窟地势最高的石窟,而且入口处在漫水桥南面,大部分游客经过漫水桥直接拐向北去了,所以这里游客寥寥无几。<div>我沿着参观道往下走,到达看经寺。看经寺是东山石窟最大的一个石窟,大约开凿于武则天时期,据说是武则天为唐高宗开凿的功德窟。南壁第一尊摩诃迦叶的佛像曾于1935年前后被盗,几经周转,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于2001年归还了这尊佛像。此时的看经寺,正在三维数据采集,寺门口挂着厚厚的围布</div> 经过坐在门口的小伙子允许后,我轻轻掀开围布,往里面看。窟作平顶方形,进深13.9米,宽11.2米,高8.3米。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看经寺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此时的佛像被脚手架围起来。看经寺内雕刻有国内石窟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唐代石刻罗汉群像。洞内东、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台基上浮雕29尊罗汉像,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残毁,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29位西土“祖师”的形象,与《历化法宝记》云“西国二十九代”相合,应是佛教中所谓“二十九祖” 洞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绕着四个体态丰润、形象优美的飞天。 <p class="ql-block">从看经寺往北走,经过二莲花南洞、北洞及四雁洞,我往外走穿过马路,到达伊河东岸的礼佛台,这是眺望卢舍那大佛最佳位置</p> 马路旁边有几座历代高僧的塑像。这位是善导(公元613-681年)<br>,唐代高僧,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佛教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唐高宗时期,奉旨作为检校僧监造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工程。著述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偈》、《净土法事赞》、《般舟赞》、《观念法门》5部9卷,为净土宗重要依据,对发扬光大净土宗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公元602-664年),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县(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贞观年间历经十七年远赴天竺求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及旃檀佛像。龙门石窟优填王造像与玄奘带回的优填王刻旃檀佛像有着密切的关系。龙门石窟优填王造像之多、之早,位居全国石窟之冠。玄奘回国后用了19年时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又撰有《大唐西域记》12卷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我沿着路往北走,山坡之上的建筑群为香山寺。“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香山),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命“香山寺”。该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白居易以“香山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香山寺自创立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赋诗酬唱。名山名寺名人,相得益彰。登临香山寺,眺西山石窟,观伊阏风光,尽享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div>高台之上的这座建筑叫做蒋宋别墅。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战争前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洛阳,亦成为当时重要的军政基地。为督视“攘外必先安内”的绥靖政策,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以“避寿”为名,亲抵洛阳部署军务,并在此度过自己50岁生日。</div>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洛阳分校主任、洛阳地区警备司令的祝绍周,为迎接蒋宋夫妇及其要员随行,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大兴土木,以示忠诚。为赢得蒋宋欢心,祝绍周联合河南省府,在风景旖旎的龙门香山修建了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史称“蒋宋别墅”。<br>为蒋介石祝寿的庆典仪式于当年10月31日在洛阳西工寿国台隆重举行,前来祝贺有张学良、阎锡山、傅作义等国民党大员。11月1日蒋介石到洛阳陆军分校阅兵并对在场的官兵训话。张学良陪同前往,而此时张学良联共抗日的主意已定,这就为一个月后发生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西安事变”拉开了帷幕。<br>“蒋宋别墅”占地650余平方米,为半歇顶、清水骑楼阁楼式建筑格局,计有房间20余间,建筑面积达816.0平方米。可以想见,其在1930年代的中原地区应当是最高规格的建筑精品。同时,亦成为大半世纪政治风云的佐证者 蒋宋别墅会客室 蒋宋别墅会议室 大雄宝殿,为佛教寺庙香山寺中的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乾隆御碑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br>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首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现了一代君主谦逊的品格。乾隆碑上这首诗除了让我们欣赏到行、草的书法艺术,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也是对我们后人的鞭策。 公元829年,白居易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迁居洛阳。在洛阳期间,他便游名山古刹,惟独对香山寺情有独钟,并于公元832年用为好友元稹书写墓志铭所得酬金六七十万钱修复该寺,此后,白居易经常白衣鸠杖,来往香山寺,并自称“香山居士”。公元845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张浑、卢贞、李元爽及如满大师组成“九老会”,他们常聚集一起,在香山寺煮铭烹茶,宴游赋诗,留下了许多的趣事佳话。“九老堂”就是当年九老活动场所而保留至今<br> 香山寺对面是西山石窟的宾阳三洞。下午近2:30,那里的游客已经不多了 我在往前走,来到了龙门石窟最后一个景点-白居易墓园。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br> 园内建有乐天堂、道时书屋、诗廊、听伊亭、白亭、翠樾亭等仿唐建筑。环境优美,景点错落有致诗歌与书法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龙门风景名胜区内一座让人留连忘返的纪念性园林<br> 14:45,我离开龙门石窟景区前往洛阳龙门站。龙门石窟有夜场,当灯光打在千年洞窟之上,古今文明珠联璧合,美轮美奂,精彩绝伦。不过,我这次没有安排时间看夜场,留待下次再来参观。<div>我在2019年8月参观过大同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雕刻同样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但两座石窟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 建造时期不同。云冈石窟建造时间早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起,历时60多年;而龙门石窟则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才开始开凿,历经几朝,共400余年。2. 石窟风格不同。龙门石窟注重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唐代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尤为著名;而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雄伟,中期的“十六罗汉”造型简洁,晚期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则更加细腻。3. 文化传承不同。云冈石窟的石像上有着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色彩,而龙门石窟的石像则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后的一种综合体,俗称中西合璧。4. 材质不同。云冈石窟的石像材质为砂岩,艺术表现更加粗糙、大气;而龙门石窟的石像材质为石灰岩,更加细腻、紧密、生动。云冈石窟第5、6两窟最为精美绝伦,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div><div>15:43,我乘坐G574次高铁从洛阳龙门站出发,于19:58平安到达北京西站,结束了这次愉快的四天三晚洛阳之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