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洞穴理论”

心理咨询师老窈

<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固定的、明确的,是摆脱了缪误的真理;而意见则可能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意见既不是存在的知识,也不是子虚乌有,因此它即是存在的也是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通过感知了解一切个体事物,实际上每一个事物都具有相反的特性。比如说一个事物从一方面看是大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小的;而知识是永恒不变的。如马,是指所有具有马的特性的东西,而这匹马或那匹马则是具体的,是有缺陷的,是表象,是不完全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理解知识,苏格拉底提出了“理念论”。在希腊语中,所谓“理念”,是“图画”,或“形式”的意思。他用著名的“洞穴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理念论”。他把没有哲学思想的人比喻成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带着镣铐,不能转身,后面有一堆火,前面有一睹白墙,他们在上面看见自己的影子。由于无法看见别的东西,他们认为影子是真实的。后来,有个人挣脱了镣铐,爬到洞口,看见了阳光普照的生机勃勃的万物,他把所见告诉洞中的伙伴,试图说服他们影子是不真实的。但是由于见到了灿烂的阳光,他变得老眼昏花,他的同伴们看他变得比以前更加愚蠢了。因此要说服他的同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我们懂得哲学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在理性和真理的阳光下看清周围事物的本然面貌。这样的阳光赋予我们真理和求知的力量,代表着善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 摘自《哲学简史》</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