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化之我见》——上海知青杂志卷首语系列之四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上海知青》杂志社出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策划审核:王建国总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图片来源:《上海知青》杂志第四期截图</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知青文化之我见》:在希望的田野上</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编辑制作:吴桂森</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知青文化之我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第四期篇首语 2007年2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作者:王建国</b></p><p class="ql-block"><b> 今日中国是各种文化并存的社会。</b></p><p class="ql-block"><b> 今日中国是各种文化在市场化大潮的裹挟下不能自持,沦为附庸的社会。</b></p><p class="ql-block"><b> 面对普世的浮躁,面对道德严重滑坡,如果说还有什么文化能够砥柱中流独立不移的话,那么知青文化应忝列其中。天地明鉴,知青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而成。是一代人共同的经历,一样的青春,非常的命运所创造的成果。因来之草根发轫于民间,故能根深蒂固,经历风雨而不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市场化大潮席卷之处消解了许多崇高和理想,作为中国社会最后集理想主义大成的知青文化,应历史的邀请,呼应时代的召唤,以博大的胸襟走向世界,步伐虽然沉重,却充满自信。</b></p><p class="ql-block"><b> 正如西方哲人尼采一语道破天机:所有伟大的事物最初来到世界的时候面貌都是歪曲的……对于知青文化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曾几何时,知青文化在孤寂中步履艰难,时至今日,知青文化的可赞可叹,可记可述,可圈可点已得到社会的认可,有识之士亦给予积极的支持高度的评价。记忆知青、回味知青、关注知青、解析知青已成为主流媒体关注的话题——毕竟,今日中国需要感动的力量,需要引领向上的文化。</b></p><p class="ql-block"><b> 君不见,神州大地以知青冠名的纪念活动方兴未艾:文化周、旅游月、故乡行、文艺汇演、回顾展……</b></p><p class="ql-block"><b> 君不见,知青文化媒体如雨后春笋:网站、图书、杂志、通讯、文化研究会、资料中心、信息服务实体……不胜计数。各地政协所编撰的知青文献资料其数量之多,史料之详实,内容感人,大有一书难求,洛阳纸贵之嫌。有远见者已经建成或正在筹建知青馆、知青碑、知青广场、知青之家、知青宾馆、知青度假中心、知青村,“知青基金”呼之欲出,“知青工程”亦成共识。</b></p> <p class="ql-block"><b>  历史告诉我们:深邃的力量来自民间,千百万知青真实的生活孕育了知青文化,千百万知青的热血浸润了知青文化,千百万知青的坚强意志催生了知青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遍及海内外的知青文化热潮,犹如万涓细流终将汇成涛涛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汇入波澜壮阔的人类文化瀚海中。</b></p><p class="ql-block"><b> 西西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许是命运的安排,西西弗被诸神判罚永无休止地推动巨石上山,虽是无望的行动,但西西弗不言放弃,他已把这种过程当作不可违逆的使命。可以这么说,西西弗心里是充实的。知青有足够的理由和智慧把握自己去尝试开启一个属于我们民族的知青文化,并将承上启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其结果可能精彩,亦可能暗淡,但却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由此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由此我们将无愧于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纪念忧国忧民的屈原,我们有了端午节。纪念1886年的美国芝加哥工人,我们有了劳动节。千百万海内外知青年复一年自发地纪念没齿难忘的知青岁月,于是我想起了知青节……</b></p><p class="ql-block"><b> 知青对土地有一种永不褪色的记忆:知青对土地有一种难舍的情怀。土地是广袤深厚的:土地是默默奉献的——知青文化根植于土地,她会从中汲取力量成长为参天大树。</b></p> <p class="ql-block"><b>  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后退,而民族的复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对于知青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我们目前还无法进行全面地把握与深刻的表述。但是知青文化中流淌着民族一脉相承的古老而又新鲜的血液,张扬着来自民间的强盛底气和岁月无法销蚀的动人力量:包含着真正的人性和真正的现代化的东西——生命力,生命意志,创世精神的人生大美:闪耀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的不灭信念……这是毋庸置疑的。</b></p><p class="ql-block"><b> 由此我们会找到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b></p><p class="ql-block"><b> 由此我们会找到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b></p><p class="ql-block"><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