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

张恒祥

<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己过了古稀之年。人老了,不免多了一些回忆,我也这样,闲暇之时,时常回顾此生各阶段的点点滴滴。我虽不是学者,更不是名人,但我想也学学人家,也写写自己的虽平平淡淡但自我又感到值得回味那些大情小事,以便留存一些文字,记录自己此生那些曾经。由于篇幅所限,打算在美篇中以连载的形式分段分篇发表。</p> <p class="ql-block">  我这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火箭军老兵,曾经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军旅生涯,1951年3月25日出生,1968年3月应征入伍,1971年5月入党,1985年12月转业。转业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0302部队60分队任技术十级(正营职)技术干部。在部队期间先后三次到部队和地方院校学习进修。学历,大专。1972年到空军气象学院学习,1974年又到空军气象学院进修数理统计,1977年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进修。学习内容均为天气预报有关知识。在部队工作十八年,勤勤恳恳,競競业业,1975年为编写驻区军事气候志等项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我编写的"一次特大暴雨分析"的论文发表在安徽气象杂志第一期,并受到部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我所在的部队为火箭军部队,当时叫第二炮兵。曾多次参加核导弹试验发射的重大气象保障任务,如1970年5月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加核导弹发射任务。1978年10月到甘肃武威参加核导弹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转业到梁山县税务局工作,我正营职干部,一开始没有安排职务,为一般办事员,经过努力提为付股长,股长,直属税务所指导员。国地税分家到地税任付局长,党组成员。任职期间,地税局连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单位,九九年本人在为平衡年度财政平衡中作出突出贡献,荣立三等功。曾任梁山县第六届政协常委,梁山县工商联支委。退休前明确为主任科员正局级。2O11年3月正式退休。</p><p class="ql-block"> 我的前半生,军旅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一)广阳镇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1968年3月入伍,是老三届初中未毕业的梁山县第三中学入伍的学生兵,只有十七岁,因当时生活比较困难,当兵体检身高1点56米,体重44公斤。到部队吃部队大米饭一年长到现在的1点75米,再也没长。</p><p class="ql-block"> 19 68年3月,我们这批兵在梁山县委党校集合穿上绿军装,解放牌卡车把我们送到济宁兵站坐上闷罐火车一路南行,在南京火车轮渡过长江,然后到达安徽繁昌火车站下火车。皖南的早春还有些寒冷,天又下起濛濛细雨,我们背着背包,唱着军歌步行到了石台县广阳镇,当时该地为我基地司令部临时驻地。广阳镇有一条名曰舒溪河的大河从中间穿过,河面宽阔约一百余米,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我们新兵连就在河边一个茶场内。经过一个多月从民到兵基本素质转变的集训后我们被分到基地直属部队各连队,我被分到气象站。</p><p class="ql-block"> 气象站是基地刚组建的直属保障分队,站长为原侦察连老连长也是接我们这批兵的老连长李火生同志。付站长陈春祯,指导员王发顺。驻地为舒溪河边十几简茅草房,原来曾是当地退役军人大老李的住所。气象站共五个业务组,一组为探空组,二组为雷达组,三组为观测组,四组为报务组,五组为预报组。我刚开始被分配到三组观测组,组长王先林,付组长马启贵,老兵许佑超加上我们68年新兵李进厅,商允法,陈陪学,安明新,宋连崙我们几个,我和李进厅是一帮一,一对红。许佑超很喜欢和我玩,经常让我抽他的烟,我抽烟的毛病就是跟他学会的。在观测组不到两个月,我又被调到四组报务组,报务组组长张大旺,付组长张传秉,老兵顾克明,曹克发。男兵高抗美和我,女兵高淑琴,龚立松,王陵阳,刘渝露,张小玲,雷雪梅。当时没有收发报机,从通讯营请来一个电键发报老师,我们听抄,很快我们就基本掌握了抄报技术,后来配了一台139收报机,大家逐步学会上机抄报。直到1969年才又配了两台239收报机和大型收报机,我们才开始上机抄报值班,直到1970年我们在酒泉基地气象室学习了抄填合一,才真正实现了气象报务的正规值班。那时训练虽然很艰苦,但大家都非常刻苦认真,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新兵开训初期,训练中电键也没有,大家就用三个图钉连结以示范发报滴滴答答的讯号,当时侦察处董处长表杨我们如同报纸报导东北的三口大锅闹革命的事迹,说我们是三个图钉闹革命。我们还因此为处领导们起了外号,称董处长为大锅,李付处长为二锅,陈参谋为耳朵锅。虽然生活艰苦,但官兵团结,士气高昂,大家真正的象兄弟姐妹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当时条件艰苦,唯一文误生活就是每个星期一到两次到司令部那边看电影,大家都期盼晚上到来,我们排着队,唱着歌,走在河边大路上,跨过宽阔的广阳大桥,在司令部广场看上一场电影,别提多高兴了,特别是演出前电影场歌声此起彼伏,各连队互相拉歌,非常热闹。虽然生活比较单调,但在广阳的那段时光,却令人终生难忘,因为广阳是一个非常美的小镇,古老的街道和民居,特别是那条美丽的舒溪河,我们吃水从河里挑,淘米去河边淘,洗漱到河边洗,洗澡到河里洗,游泳到河里游,我从小是个水鸭子,最喜欢游泳,泳技也比较好,潜泳可达一二十米。因为我年纪小,游泳好,当时又上演电影小兵张嘎,老兵们给我外号嘎小子。别说我还因此得到特别福利,夏天在大河游泳男女不在一块,为保证女兵游泳安全,老站长点名让我和他作为女兵游泳的安全员,那时我也没有游泳衣,老站长还送我一个他的深颜色的大裤衩子当泳衣。一般人可是没有这个待遇奥。为了纪念这段时光,前几年我曾经在我的博客里写过《一条大河》,不过这条大河在我们离开不久在它的下游筑坝,广阳一带就成了水库,叫陈村水库,也有的叫太平湖。1969年初,我们部队搬迁至祁门县小路口鎮花城里村之后就再也没去过这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还好,2018年为庆祝气象站建站五十周年,我们老战友及家属一百三十余人齐聚黄山,专门去游览了太平湖。只不过看到的是烟波浩淼的水面,再也看不到美丽广阳镇和舒溪河当年的模样。1968年广阳组建气象站,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训练,因为当时机器装备都还没配备,没开展气象值班业务。气象站人数不多,其它业务组人员配备其本情况大体都还记得,一组探空组,组长李奇云,老兵陆庆文,蔡尔富,董顶富,曹培海,王志文,新兵胡景琦,杨明成,郭玉夫,王金亭,郑崇生,二组雷达组,组长韩大胜,老兵,法庆富,罗三贺,周永,新兵焦明怀,王继铎,王承文。</p><p class="ql-block">五组预报组,组长范连仲,成员孙书平,宋俊满,肖恒才,陈岚庆,刘国民,刘振林,冯金春,刘传友,高支书,王东发,于占军,孙家贵,张恩平,宋玉泉。上士余国彬,炊事班长张家航,成员王建国,梁学美,侯召海,梁吉仁,杨其琢。文书王金民,通信员田焕春,卫生员吴守谦。这些基本上就是1968年组建起来的气象站,一个生龙活虎的大家庭。在广阳那个美丽的小镇留下我们深刻地记忆。1969年初部队搬迁至祁门县小路口镇,气象站驻扎在小路口镇花城里村,一个美丽难忘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二)花城里之歌</p><p class="ql-block"> 刚到花城里我们分别住在老百姓的一些民房里。站部,女兵,和值班室是在一个粉墙黛瓦的典型的徽式大屋内。内有天井,上下两层,围绕天井四周均为木板分隔的房间。一楼站部,女兵宿舍,二楼报务组预报组值班室。男兵们集中在靠公路边的一个大茶房内。由于老百姓开春烘茶要使用茶房,所以我们就自己动手,上山砍毛竹,割茅草,在山坡上搭建了十几间茅草房,里面架上床板,成为我们的临时营房,为老百姓及时腾出茶房。战友们为此上山有的磨破了手,有的砍伤了腿,茅草叶子象锯齿一样锋利,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我们还上山捡柴,种瓜种菜,烧木碳取暖,在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连队训练值班生活各项工作井井有条,生存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花城里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一条弯弯的公路从村里穿过,公路前边就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也可以称之为小溪,清澈的溪水常年哗哗的流过。粉墙黛瓦的村庄,袅袅炊烟,青翠的竹林,云雾缭绕的群山,春季满山遍野的映山红,稻田辛勤劳作的乡亲们,还有我们从广阳就一直伴随我们的大黄狗虎子,这些在我们的心中就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为此,前几年我在我的博客里专门写了一首诗《花城里之歌》,受到不少老战友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部队驻扎花城里后,我们的装备器材也陆续到位,我们报务组预报组也都陆续开始业务值班,每天定时的抄填地面和高空天气图。予报组根据我们抄填的天气图,画图分析天气形势,并且每天开始向司令部机关发布适时的天气予报。报务组同志们排好班轮流上机值班,值班期间注意力高度集中,抄报不小心就会错码丢码,天气图就会出现错误。我们大家基本上都学会了压码抄报,减少或避免了抄报错误。由于值班室是民房二楼阁楼,冬天冷,夏天热,值班还是比较辛苦的。但由于领导关心,战友们大力配合,互帮互助,还是比较圆满的完成值班任务。让我终生难忘和非常感动的是付站长陈春祯老领导,有好几次夏天我值班时他亲自帮我扇风擦汗,充分体现了我军官兵一致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作风。</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新兵下连,王玉龙,陈绪明,班运志,靳建设,黄东旭等20名男兵,洪蕾,李力,于建,张浩4位女兵分到气象站。新鲜血液的加入,使这支队更显得朝气蓬勃。报务组成立了男兵班和女兵班,男兵班长张传秉,女兵班长高淑琴。在此期间,上级为充实技术力量从空军海军调来夏金茂,周复堂,姜双君等预报员,柯炳松,张守先,余志强等雷达技师。气象业务的开展基本走上正轨。八月一日,正式宣布气象站升格为气象室,正营级单位,主任李火生,教导员赵增寿,付主任邓珂。同时成立高空一站,站址石台县七都镇,站长陈春祯,指导员陈友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以上为在广阳镇与战友们的几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三张照片是气象室50周年黄山聚会时重返花城里拍的花城里实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