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安徽黄山市的歙县南乡,有一条东水西流的河,她叫大洲河,在她的两岸有不少择水而居的村落,故取名大洲源。今天我要向大家推价一座山,她就是位于大洲源、岔口镇大坑源大孟村的一个传统古村落叫………庐山。</p> <p class="ql-block"> 皖南的二月,春寒料峭。山樱初放,梅花含香,我骑着电驴,带着春天农旅开放的向往,来到了位于岔口镇、大孟村、千步云梯旁,准备始登庐山。</p> <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庐山举人張雲锦衣锦还乡,為回报桑梓父老乡亲,出资建了千步云梯。</p> <p class="ql-block">千步云梯椐说有696块石头凿砌而成。</p> <p class="ql-block">步入云梯半岭,遇见一路亭,便停下仰首观望,陷入沉思。见亭中有一碑刻有"仰止亭"故思其来源。</p> <p class="ql-block">所谓仰止;“乃天下转漕,仰渠一止”是也。不知我说的对不对,还请有缘美篇读者赐教。</p><p class="ql-block"> 我想大概是资建者寓意故乡村庄越来越好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观看亭梁题字获悉,此亭建于民国乙丑年菊月,屈指算来也就是一九二五年九月吉日。距今已近百年喽,我想这大概是千步云梯修成后再建的吧。</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庐山張氏村民集资重修仰止亭。</p> <p class="ql-block"> 仰止亭乃砖木结构,屋顶是人字架榫卯、榫头全屋架结合而成。成两边斜坡披水盖青瓦。属路道对通亭,供上云岭半道进村村民歇憩。</p> <p class="ql-block"> 从山对面远观庐山村,形似香炉,故張氏先祖取名炉山,(大洲源原居村民称香炉汰)意寓;“上香敬仰在大洲源抽司村之远祖,以求祖宗庇佑子孙荣达、瓜瓞绵绵“。</p><p class="ql-block"> 后人乃觉得此村风景秀丽,便于发展农旅经济,又取雅名"庐山"亦。</p><p class="ql-block"> 此乃本村水口平安亭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庐山村全村计96户,213人。300年前,張姓从大洲源、周家村、抽司從居而来,后王姓也從居此村,方姓户乃是上门入赘婿,其張姓属武阳村張应周后裔子孙。</p> <p class="ql-block">村庄入水口处,有数捰香樟环绕而成,犹如谷底“香炉”边缘,全村房屋依山而建。民居错落有致。形似香炉器皿内祭祀铂金之物高高隆起,若遇谷底氲什薄雾。仙气飘飘,山顶香烟袅袅,似来仙境蓬莱也。</p> <p class="ql-block">村水口土楼民房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大坑源、大孟组、庐山村已荣获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村内有、水口平安亭、庐山亭、張氏怀德堂宗支祠和中国登上南极第一人張逢铿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姓宗支祠怀德掌。</p> <p class="ql-block">大门处门楼高大威武,门楼顶砖雕鳌鱼海兽傲视天穹,目视遠方,门楼二层砖雕雕琢精致,彰显大洲源張氏豪迈气势。</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分享掌和寝堂,其开间约二丈左右。分享堂前天井、寝堂天井,其寝堂有二层,分阁上、阁下供奉張氏远祖、近祖神位,只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文革浩劫。现宗支祠内空荡荡,像是最近修缮翻新过。</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享堂内、厅堂板壁和梁驮,属木雕装饰梁驮,另是厅堂板壁窗棂,呈卍字斜排序。</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亨堂天井旁的穹形建筑屋面。其位于天井前前檐梁和二柱挑梁间有二个类似不规则圆形木雕刻有古式写法"万"寿字的木栱做支撑。</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内的柱础石,表面雕刻祥云朵朵,花莲如意等石饰刻。</p> <p class="ql-block">也不知道是谁在这屋面上写的二行狂草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不过我认得哟。</p><p class="ql-block"> 让美篇读友猜是想和我认得是不是一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怀德堂旁的張氏家祠窗棂饰刻。</p> <p class="ql-block">名人故里;此民居位于庐山村东南,大约建于清朝中期,是張逢铿曾祖所建,張逢铿岔口镇、大坑源大孟、庐山村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1922—</p><p class="ql-block">2019)。</p><p class="ql-block">张 逢铿是美籍华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1922年2月12日出生于庐山村,1935年,考入徽州中学。1937年,考取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1940年免试保送国立湖南大学。1952年,张逢铿去美国留学,1958年他以中国籍科学家身份前往南极,这是南极第一次出现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身影,1960年3月,张 逄铿结束这次历时15个月南极 科考,取得巨大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这幢民居建于上世纪中叶,是張逢铿祖父張承贵所建,在当时称新屋,張逢铿在少年儿童时代就生活、学习在此屋。</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二月八日,為表彰張逢铿在南极探险科考做出的特殊贡献,美国科学家基金会将南极的一座山峰命名為"張氏峰”。这是中国地球物理领域在六十年代国际上的惟一的一项荣誉!</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七年,黄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張逢铿“黄山之友“称号,二o一九年九月十日在美国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直径1.2米的硕大地球仪是岔口镇、大坑源、大孟庐山張逢铿陈列馆专门去北京定制的,在地球仪南极圈位置专门标有"張氏峰”显示,这是安徽省惟一一座登上南极的陈列馆,同时張逢铿也是在安徽省领域内惟一一个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登上南极科考探险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張逢铿的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椐張逢铿晚辈介绍,他虽生活工作在异国他乡,却一直眷恋着祖国、家乡,先后五次回国来大洲源、大坑源、庐山省亲。</p><p class="ql-block">这是他在世时最后一次写信回家。</p> <p class="ql-block"> 身在他乡为异客,心心眷恋故土乡,</p><p class="ql-block"> 毕生工功地球学,不愧南极張逢翁。</p><p class="ql-block"> 大坑源是歙南一块农旅资源丰富的影摄打卡地,是新时代扶贫攻坚的胜利成果,是我们农旅人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来大洲源、岔口镇大坑源游玩。</p><p class="ql-block"> 农旅推荐官;歙州山人(方小宏)拙笔于癸卯年、二月</p><p class="ql-block"> 若来我大洲源游玩请联系我;电话:13868904348团队或自驾游均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