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坛》第1454期

龍鳯詩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香嫩雨前芽 记印紫阳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刘嘉国(西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记得2000年前后几次到安康机场,时间也碰巧赶上明前紫阳茶上市。</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在紫阳铁道兵二师学生连修建襄渝铁路,与紫阳有着非常特殊的难以忘怀一段襄渝线情感,紫阳茶也就成为每年特别关注和寻觅品茗的感情茶。</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吾辈年少,豪情吐宇,抛洒一腔热血汗水,紫阳、旬阳、安康的巴山汉水,襄渝铁路沿线留下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印记。</p><p class="ql-block"> 在安康机场工作之后,与陪同的机场同事到市场上去买刚刚上市的明前紫阳茶。</p><p class="ql-block"> 紫阳茶得益于大巴山的青山绿水的优美秀丽,大自然造化和山水的灵气,未遭受任何污染的优质生态和天然富硒环境,赋予了紫阳富硒茶天然富硒。</p><p class="ql-block"> 紫阳茶的芽叶肥嫩壮实,白毫显露,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栗香浓郁持久,滋味浓而不涩、醇厚甘甜,回味隽永,营养丰富。又因为耐冲泡有独特的清香,茶韵,口感好深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在安康茶叶市场购得刚刚入市的上好紫阳毛尖茶和翠芽,回到宾馆,洗杯沏茶品茗。……</p><p class="ql-block"> 翠绿的紫阳茶芽,外形如梭似毫,泡入玻璃杯中,叶片慢慢的舒展开来。叶片颜色由嫩绿逐渐变化为黄绿色,茶的芽头在徐徐展开时,叶片齐齐向上,立于杯中。</p><p class="ql-block"> 茶杯中的淡绿色茶水,随着热气飘散出一股淡淡的清新的幽香,渐渐的弥漫在整个房间……</p><p class="ql-block"> 小呡一口,微苦中含幽幽淡香,味极浓郁,茶汤由舌尖缓缓入喉,满口清香绕喉不绝。</p><p class="ql-block"> 再细细品来,略带熟板栗味的清纯独特的紫阳毛尖和翠峰的茶韵,在喉间滞留不散,丝丝缕缕绕喉旋肺。</p><p class="ql-block"> 渐渐茶的清香开始静静地浸润,心田和肺腑。一股沁人的清凉意油然而生,使人越发回味无穷,瞬间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茶汤香茶靓,清香四溢韵味十足。那份惬意无以言表,赶忙唤来同行的同事一起品赏。</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这次购得的上品紫阳茶,在回到西安之后,无论我是怎么精心,认真的沏泡,可在紫阳安康时喝到的那种口感是再也难以寻觅了……</p><p class="ql-block"> 是西安的水质,还是茶离开出生地“水土不服”?还是自己的口感有了问题,不可知。思量再三,觉得还应该是安康紫阳当地的水冲泡当地的紫阳茶,堪为最佳……</p><p class="ql-block"> 香嫩雨前芽,印记紫阳茶。举杯品香茗,清香幽悠绵长。岁月蹉跎,敢忆流年,少年豪气依然。重来过,踏沙逐浪,还是天涯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风水宝地金滹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彩贤(西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金滹沱村位于大雁塔以南,凤栖之阳,杜陵之阴,地势较为低洼,因为夹在南北两坡之间,两塬雨水顺坡而下,流水汇集在村南,所以古时被称为“金盆洼”。</p><p class="ql-block"> 村口崖头地势高,北俯西安城,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南门城楼、城墙尽收眼底;南观秦岭山脉,巍峨屹立,林木覆盖,郁郁葱葱;东望汉宣帝陵,百亩大塚突显于杜陵塬上,四周围绕多座陪葬塚;西仰现代科技建筑高耸入云的电视塔。</p><p class="ql-block"> 金滹沱村民全部依崖而居,家家有窑洞,村子有二里长,这是我们上小学时在老师带领下实地丈量的数据。有孙、白、刘、陈四大户,还有陶、曹、王、张、李、惠等姓,自东向西依次而居,各大户均有自己的祖庙,尤以村东、村中的庙院规模大,正殿、偏殿等达六座之多,庙院内古木参天,幽静肃穆。除此以外,每隔上百米,还有三座小庙、一座独院大庙分别座落在村中,足见当年村民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金滹沱村始建于宋朝,这块风水宝地养育了这一方人,村民们世代居住,耕读传家,和睦相处,人杰地灵。村里人才济济,曾出过悬壶济世的老中医,桃李遍天下的老教师,抗日救国、抗美援朝的老革命,为数最多的当属汗滴黄土地的老农民。</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好几所民国时筑建的民居,前厅后楼的四合院,青砖砌墙,黛瓦盖顶,雕梁画栋,木格门窗,这些古建筑经过两次劫难,第一次是土改时主人遭难划为地主,房子被没收分配的七零八落,第二次是全村拆迁被毁,而今荡然无存,被平地冒出的高楼大厦掩埋。</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土地承包经营后,早上一户陈姓农民发种植绿豆的地里被人挖了一个大洞,隐约可见内有东西,原来是有人盗墓,他们紧急报请文物保护部门前来保护。后来在文物部门的监管下,开挖发现,在这块风水宝地的地下,埋葬着明、清两朝的王侯将相,已经考证的有明秦康王最小的儿子朱公鏳墓,他被封为汧阳王,汧阳王墓葬在村西约500米处,已发掘出土,墓室结构及其他随葬品基本保存完好。墓内出土的珍贵的陶质文物为研究明代的建筑水平、建筑艺术、陶塑艺术、服饰和仪仗制度、家具工艺,官员等级级别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产队北坡有一块地名叫“李家塚”,塚并不高大也不起眼,但是它的石像生群很令人注目,平坟扩地运动后封土堆被铲平,墓道两侧的石人、石马、石羊、石龟自南而北还直立田间。</p><p class="ql-block"> 最南端的一对石人,一文一武,两米多高,文官手持笏板,武将紧握宝剑,笔直站立,面带微笑。石人由一整块巨石雕造而成,身体和底座连为一体,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 石马居第二位,两匹石马外貌相似,体型高大,四肢健硕,双耳竖立,目光炯炯。鬃毛分披左右,尾巴被束起来,身着华丽的配饰,络头、缰绳、鞍鞯、马镫等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石羊翘首对望,跪卧在地,眼睛微睁,安然养神。石龟则伏于地面,龟背微露,龟首高昂。石人、石马高大,我攀爬不上去,捡麦穗时便钻到马肚子下乘凉,石羊较低,小时候我们挖荠菜常骑石羊背上玩耍。这些石人石兽在五八年公社化后被砸毁。</p><p class="ql-block"> 风水宝地金滹沱,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永不磨灭的的记忆,刻骨铭心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寻根华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刘雪儿(咸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时代往往会走入一种怪圈,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了,魂灵反而变得更加虚妄和乖僻。为什么很多人衣食无忧却感觉不到满足,努力总是跟不上膨胀的欲望? 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快,人们开始享受“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等,而传统文化逐渐被抛之脑后,瞬间蒙上了厚厚的历史尘埃。</p><p class="ql-block"> 夜啊!静的只有月色的夜,我们不由拷问自己的灵魂,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蓝田的天划过一道闪电,一个浑厚苍老的声音穿越时空而来,“你们丢失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站立的人!”对远古文明人类起源的追忆之情,化作剪不断的寻根情结。</p><p class="ql-block"> “ 华夏根深,瓜瓞绵绵,一枝先从蓝田始;文明渊源,火传龙种,万古曾从华胥来。”</p><p class="ql-block"> 华胥陵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陵;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中华民族源于华夏,华夏源于华胥。这些都是有史可考、有宗可寻、有传说可讲、有诗词颂扬、有碑石记载、有陵墓可祭祀的。上古时期的华胥氏时代,华胥氏作为伏羲、女娲的生母,炎帝与皇帝的直系远祖,华夏的始祖母。尽管她是史前社会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但仍被先民们塑造成一个人神结合、充满智慧和灵性、神通广大创世祖式的人物,她所创立的华胥国是一个原始共产的大同世界。她的形象已深藏在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之中。华胥、女娲和伏羲,后来被史学家列为“三皇”,而成为人类始祖、华夏之根、民族脉源。</p><p class="ql-block"> 寻根 华胥!</p><p class="ql-block"> 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骊山脚下灞水河畔的华胥镇。穿越历史的隧道,踏着蓝田猿人的足迹,邀王维作伴,蔡文姬同行,一路吟诗作画,听《胡笳十八拍》,谈笑间走进轩辕皇帝曾经梦游的华胥古国的土地。第一眼,你就会怦然心动,立刻把它和史前的传说与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伏羲的传说”等,以不同的版本给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空间。继续前行,这里每条河流山川,每个奇异的村名、地名都在彰显出它的古老与沧桑。如华胥沟、华胥窑、女娲谷、画卦台、人宗庙、补天台、磨合山、女娲堡、三皇庙、羲母陵等等,这里作为史前文明的圣地,它集中了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活动的印迹,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辉煌的彩陶文化。</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的岁月,历史会蒙上厚厚的尘埃吗?我们枝繁叶茂,面向阳光,不就是有深深扎在大地之中的根吗?只有以寻根谒祖,开启我们心中对这块圣地的崇敬与眷恋,以及自己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寻根!华胥!</p><p class="ql-block"> 跟随秦穆公亘古的脚步,沐浴一缕缕唐风,伴随着灞柳飘逸的白絮走过蓝关古道、烟雨辋川,途经千年古刹悟真寺、壁塑佛国水陆庵、远望雄秀神奇的王顺山,累了到清丽翠秀的汤峪湖畔小憩,顺便观赏灵光四射的白鹿原景点。一路前行来到华胥镇的孟岩村,终于看到了华胥陵——中华民族的母亲陵。华胥陵也称羲母陵,是华胥氏死后安寝的陵地,是中华祖根之所在,全国只此一处,就是蓝田的华胥陵。华胥陵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是一块纯阳的风水宝地。华胥陵原长80米,宽60米,高8米。陵区古柏参天,钟鼓高悬,殿宇祭台雄伟,常年祭祀不断。</p><p class="ql-block"> 在华胥陵前上一炷香虔诚祭奠,让出窍的灵魂回归,找回做人的本分,做一个有道德修为的中国人。这不仅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呼声,更是振兴中华的民族情结和民族凝聚的强烈愿望。</p><p class="ql-block"> 寻根!谒祖!</p><p class="ql-block"> 蓝田用博大的胸怀等待着你,她脉搏的跳动是你生命勃勃的生机,来吧!匍匐在这片大地上,历史没有走远,未来已经与霞光一起来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绿色,向北绵延四百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张龙凤(咸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一则新闻,绿色,在陕西版图上向北绵延四百里。</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陕西地图前,看着向北挺进的绿色,感慨万千,心里有太多太多的话语,千头万绪,不知道该怎样去倾诉?对那些一生献给治沙治荒人,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打心海里似泉水涌出。</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知道在那些年代,由于贫穷,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起步,与天斗、与地斗,但毕竟是很艰辛。缺吃少穿,就是烧柴火,也照样缺。农家斫(zhuo)柴,都连根割下来,再就是垦荒种田,广种薄收,就这样,恶性循环,植被被严重破坏。黄土高坡就成了真正的“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秦儿女齐吼秦腔”。我对这句话很反感,但毕竟是无力回天,无法改变现状。</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努力,经历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经济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国力增强,国威强大。</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陕西地图,一路向北绵延四百里的绿色,心里无比激动。我想起那些为之奋斗的父辈们,流血流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会亢奋,就有一股力量激励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将来为祖国努力做奉献,奉献自己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治沙英雄石光银、 牛玉琴和一批治沙人,硬是把曾经肆虐无忌的毛乌素沙漠驯服了,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毛乌素已经成了我们陕西、我们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要讲述我十二万分敬佩、我心中的大英雄石光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毛乌素”在蒙语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曾经的毛乌素沙漠,漫天肆虐的风沙吞噬着庄稼和房屋,被风沙撵着跑是生活的常态。于是,当地人下定决心,用劳动来改变荒漠。</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当地的石光银,从小的梦想就是治沙造林除穷根。在40多年里,他带领当地百姓与风沙对抗,植树5300多万株,治理沙滩25万亩,在毛乌素沙漠南边缘营造出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他还将治沙与致富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带领沙区群众脱贫致富。</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荣获了“七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等称号。2008年的植树节,石光银把一生最大的悲伤埋进了毛乌素。因为运送树苗遭遇车祸,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便如此,石老治沙除贫的心永远没有动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光银有一句话:再苦再累 死在沙窝也要治沙</span></p><p class="ql-block"> “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说:士气不能倒了,我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干得就是再苦再累,死在这个沙窝也要干。有亲人说,因为治沙你都把儿子献进去了你还要干,为什么?因为你是共产党员。你入党你宣誓,拳头举了这么高,你宣誓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石光银的梦想实现了。在几代人的奋斗下,毛乌素沙漠一万多平方公里流沙止步生绿,80%水土不再流失,茫茫荒漠变成一片绿洲。石光银说,他一辈子就干了“治沙”这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石光银的故事和事迹,我读到关于他治沙的新闻,感动不已,“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 这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伟人的这句经典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可敬的女英雄牛玉琴老人,也是我心中的大英雄。</p><p class="ql-block"> 治沙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牛玉琴,1949年生人,与共和国同龄,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1985年起承包万亩荒沙开始造林,带领家人历尽艰辛,坚持不懈,20多年累积承包治理荒沙11万亩,治理后沙区的植被覆盖。</p><p class="ql-block"> 从1棵到2700万棵,20年辛苦成绩斐然,染绿黄沙7000公顷,逼退风沙10公里,这是一场人和沙的较量。淳朴娴淑,坚韧勤奋,她是治沙英雄中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逼退风沙10公里,10公里呀,朋友们,用双手营造绿色,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喝水都困难,不要说浇水了,人进沙退,硬是把黄沙战胜,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就在前几天,我从央视里看到了毛乌素的新面貌,树木成荫,一片葱茏,绿油油的玉米地,阡陌百里,一片生机,大片大片的马铃薯,一眼望不到边。这里的沙土地适合种植马铃薯,个大,还虫害少。不但销售全国,还就地加工淀粉、粉条、以及相关的小食品系列产品,既解决了粮食问题,也解决了就业和增加了农业收入。沙漠变绿洲,不但改善了生存环境,而且还带动一方人,致富一方人,这些治沙英雄才是真真正正的领头雁!</p><p class="ql-block"> 辛苦一辈人,富裕万代人,利民利国,功在千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此文是一篇演讲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山 寨 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文/陈细彬(湖南长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在城里蛰居得久了,便常常想起土家山寨的那些日子,特别是过年。</p><p class="ql-block"> 城里一年365天几乎天天一个样儿,临近春节,也难觅新春景象。山寨则不同,腊月的足音刚近,就让人赏受到年的喜悦,年的快乐与温馨。</p><p class="ql-block"> 闲下来的农家人重归忙碌,忙来年的企盼,忙山寨的年,忙出一段有滋有味的日子,忙出一幅浓浓的山寨乡俗民情画。</p><p class="ql-block"> 壮实的汉子们忙着杀猪宰羊打年粑,或是拿着自家织就的网到河塘里捕鱼捞虾。有的则填地坪整屋场、贴春联。一派"鸡飞猪羊叫,网中鱼儿跳”的热闹景象,把春节的气氛渲染得浓浓的。</p><p class="ql-block"> 小媳妇们就更忙了,推的推豆腐,酿的酿包谷酒、蒸包谷粑粑、燻腊肉腊鱼或到清亮亮的澧水河里洗衣被,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欢笑声抖落在暖暖的冬阳下,沉淀在粼粼的清波里......</p><p class="ql-block"> 当袅袅青烟缭绕着绿树青山,醇香的包谷酒就香满村村寨寨的每个角落了。这时,山寨的年就在喷香的包谷酒里酿香,在大块大块腊肉炖香,在火坑里的蔸脑壳柴里烘香。</p><p class="ql-block"> 天还未放亮,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香喷喷的年夜饭已摆上了堂屋的方桌,年夜饭是用大甑子蒸的,一般要吃到正月初五,而桌上的菜必须得12大碗,象征一年的12个月,一碗青菜,寓意来年清清洁洁,鱼须是整鱼,即使吃也只吃中间留下头尾,意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除夕夜,合家人围坐在熊熊燃烧,如篝火般的火坑边烤着年粑,聊着家常,熊熊的火光,燎绕的烟雾,挂炊上咕喽咕喽唱着欢歌的铜壶,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浓浓的亲情,家庭的温馨随着火苗的跳动,凝聚成一幅土家山寨的乡俗民情画。</p><p class="ql-block"> 吹唢呐,更是山寨年一种特有的喜庆表达方式,土家人迎新、娶嫁都得吹唢呐,而新春佳节,就更得吹唢呐了。因而有“开年吹唢呐,喜事迎到家”之说,高亢、悠远、绵长的唢呐一吹,山谷回应鸾凤和呜,整个山寨都沸腾起来。唢呐声声中,土家山寨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改革开放后农民致富的喜悦与欢欣尽在不言中。</p><p class="ql-block"> 土家山寨有初一初二不出门,初三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拜乡邻的习俗。正月里,土家人还沉浸在年的欢乐中,相识的不相识的,只要一碰面就会捎上新年的恭贺和祝福,而走亲戚也只是称上二斤红糖,提几十个自家做的包谷粑粑,家境殷实的再配上二、三斤喷着香、滴着油的土家腊肉,情到意到。礼虽不重,但真挚而又朴实,浓浓的乡情却是酣畅淋漓的。乡民们拜祖宗,拜血脉相连的亲戚,拜相濡以沫的邻里乡亲,却很少拜上级和权贵,没了那种阿谀奉承,那种势力与媚俗,多了一份关切与问候,多了一份友谊与真诚,因而举手投足、风俗礼仪没有些微的虚假与做作。</p><p class="ql-block"> 正月间,闹花灯开始,传统的三棒鼓敲起来了,打道琴的来了,扭秧歌的,舞龙灯、舞狮的都来了,把山寨的年闹腾得更欢了,道琴声声。锣鼓铿锵,龙腾虎跃,虎啸凤鸣,尽情地展示着土家人的豪放与彪悍,鼓舞人心的贺语喜词听的人心里暖烘烘、美滋滋的,毕了,汉子们并不在乎喜钱的多少,忙着一家又一家,一村又一寨,把更多的喜庆、欢乐和吉祥带给山山水水,传给众多的邻里乡亲。闹花灯,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让你实实在在地体验一番山寨年的欢愉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时光一晃,又是十多年过去了,但山寨年历历在目,尤如昨天。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一份温馨,一份喜悦,一份浓浓的乡情。那时的山寨并不富裕,但山里人们却把穷日子过得开心而温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请</b><b>张开双臂拥抱这春日时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风儿若有记忆(西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如水的光阴里,时光匆匆而过,明媚的日子里,春天正向我们缓缓走来。时光里总有一些暖意和遗憾,留在心田,四季里,总有一个春天和你我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你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吗?春天在春寒料峭里伸展着腰肢,悄悄唤醒沉睡的大地,大地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抖了抖精神,准备酝酿一场盛大华丽的风景,把四季最美的景象,留在春天。</p><p class="ql-block"> 当阳光从天空投照在大地上时,你看,孩子们走在春天的路上,活力灵动,勃发激昂,发出一串串银铃般悦耳的笑语,甜蜜了一张张稚嫩朝气的脸庞。</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微风,在二月天里,吹亮了孩子们清纯闪亮的眼眸。</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讯息传遍了大江南北。春天走过多雨潮湿的江南小巷,跨过寒冷遥远的边陲小镇,在山高水阔间,染上了一路的绿意,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p><p class="ql-block"> 春天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季节,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开始复苏,松动着被冻僵的土壤,借助春的气息,热热身,开始新一年的繁衍生息,茁壮生长。</p><p class="ql-block"> 春天是一个穿着花衣裳的姑娘,她穿越整个的冬天,携着明媚温暖的阳光,带着俏丽的色彩,向大地只轻轻地一吹,到处就蠢蠢欲动,蓄势待发了。</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你看到春天洒下辉煌的梦想了吗?那高山下的丛林穿上了绿衣,已葱茏一片,河流水域两岸的草丛里,摇曳着白的紫的粉的各种花儿正竞相开放,村头一拢拢空阔的田野上,农人们正开始新一年的种植,轮着锄头修整土地。</p><p class="ql-block"> 春气里,河对岸,一座老屋的院墙,披上了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灿灿生辉,在春天的光照里,映衬出朴实无华,勤劳的人家。</p><p class="ql-block"> 屋檐下的阳光里,一群活碰乱跳的麻雀,在门前跟小鸡们啄着地下的玉米粒,叽叽喳喳聊着天,互相转告着春天来了。村口池塘里的鸭们正在游泳嬉戏,嘎嘎嘎地叫着,在水面上享受春日的阳光。</p><p class="ql-block"> 春风在柳树的枝条上正笑意嫣然。</p><p class="ql-block"> 鸟儿也在唱着春天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春天的日子是明媚的,春天的微风是和谐的,春天的气息是温暖的,春天的景色是怡人的,春天的草地是柔软的,春天的天空是蔚蓝的,春天的故事是浪漫的,春天的你我是相亲相爱的。</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路上,欢声笑语,脚步轻快。春天的大雁迁移南飞,装扮着天空。春天的鸟儿在高高的树枝上在欢叫,蜗牛钻出自己的屋子在树上散步,老人早起在马路上遛弯,伸伸胳膊伸伸腿,儿童在公园的草丛里和小朋友做着游戏,你追我赶。</p><p class="ql-block"> 春天,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朋友,春天的路上,请带上笑容,不要让你匆忙的脚步错失了这迷人的春光。</p><p class="ql-block"> 你看,春天的微风正向我们缓缓招手,春天的阳光正照耀着我们快乐的脸庞,春天正用她的生机盎然,爱着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请张开双臂拥抱这迷人的春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深深陶醉,忘记那些沿途路上的疲惫与忧伤,尽情享受这春日美好的时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