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型”破线绣技艺及图案解析(作者:郑波)

郑波CITY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笔者2017‎年‎3‎月‎14‎日到台江施洞井洞塘参加姊妹节活动与当地村民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摘要:</b>“施洞型”破线绣工艺精湛、技法细腻,图案造型夸张、用色大胆,体现出苗民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真、善、美内心本能的真切追求和骨子里的浪漫主义,这种亘古不变的淳朴敬畏之心和具有艺术思维特征的浪漫主义值得现代文明下生活的人们以深深的思考。本文通过作者在台江挂职近两年时间深入苗寨的实地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从四个方面对破线绣进行全方位的解析,进而引发对苗族文化内涵的探究,旨在从中追寻苗族传统图案与苗族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性。 </p><p class="ql-block"><b> 关键词:</b>破线绣;苗族图案;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破线绣这种传统的刺绣工艺不仅是贵州苗族的独特刺绣技艺,贵州的侗族服饰刺绣中也有存在,在云南的苗族、彝族,广西的壮族服饰中也有运用,只是没有象贵州的苗族,特别是黔东南的苗族服饰里那么普及和有鲜明特色,而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传统服饰里,又主要分布在清水江中游上段的施秉、台江、剑河、镇远四县毗连的苗族村寨(雷山、丹寨、榕江的苗族传统服饰里也有破线绣的工艺)。其中以施洞地区的破线绣较为精美、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为苗族破线绣的盛产地,故被称为“施洞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首饰羽翎卵形的蝴蝶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  <b>一、破线绣的盛产地概况</b></p><p class="ql-block"> 施洞是贵州省台江县极具特色的苗族村寨,保存着浓郁而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古往今来都是苗族人烟鼎盛的福地,清水江从这里蜿蜒流过,曾经沿江而建的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但如今已经变得难觅旧貌了。清水江进入湖南后汇入沅江,继而直达八百里洞庭并最终流入长江。实际上,清水江不单是苗族人寄托浓浓乡愁的母亲河,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古代还是商贸往来的通道、文化交融的走廊。</p><p class="ql-block"> 施洞是清水江畔的刺绣之乡,施洞——一个普普通通的苗寨,论民居建筑艺术,它不及雷山县的上郎德,论村寨的规模,它不及西江苗寨。但是,每年却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特别是中外文化学者、艺术家、设计师来这里旅游、观光、考察,很多游客来了两三次还想再来。施洞缘何有这么大的诱惑力?使得众多游客如此着迷?施洞以一年一度、规模盛大的“姊妹节”而声名远扬,但它同时也是著名的刺绣之乡。苗族刺绣有平绣、辫绣、绉绣、堆绣、打籽绣等二十多种技法,而的施洞“破线绣”格外精巧、细致。而这,正是无数文化学者和艺术家、设计师们,徜徉于此的最大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台江县施洞、老屯,施秉县双井、马号苗族盛装上主要是四肢粗大、龙头牛身的水牛龙和人头龙。</span></p> <p class="ql-block">  <b>二、破线绣的独特工艺解析</b></p><p class="ql-block"> “破线绣”(也称劈丝绣),是平绣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可与我国四大名绣相媲美。破线绣工艺非常讲究,其华贵、精湛,但也非常耗时,属苗绣技法中的极至。这种技法刺绣出来的绣品,光滑、细腻、精美、华贵,表现力强,属苗绣中的极品。[1] 独一无二的施洞破线绣极其细腻生动,一针一线都极其清晰,如摄影作品中的高像素照片一样,经得起放大镜的检验,所以被学者们称为“放大镜下的艺术”。由于这种绣法耗时多且对绣工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破线绣绣片的价格都会比其他绣种的绣片昂贵。</p><p class="ql-block"> 破线绣,就是将一根丝线破成几根来进行刺绣,根据需要分破粗线和破细线,一般的破线绣需要将普通丝线手工劈破均分成6~8根细彩线,更精细的可以破成16根,光滑如缎的密密缝制,其难度可想而知。破线绣最难的是多针同时刺绣,一般来说,一根丝线破成多少股,就得使用多少根针来同时刺绣(破线绣用最短的绣花针长2cm,针眼小,易回针),破线绣对色彩搭配、技法都有极高的要求。最细小的针加上最细的线,分好的线穿上针,线随针穿过包着皂角液的皂角叶子(也有用塑料纸包一个小包)上浆 ,丝线用皂角浆过拉直光亮之后,使线变得亮泽紧密、平滑柔挺、不容易被污染,这样经过皂角上浆的线,再用平绣的针法进行刺绣,运针沿事先贴于布面上的剪纸图案轮廓挨针线将图案细织铺满(剪纸画不仅可以防止图案走样,还可以在丝线细织后形成特有的浅浮雕感),使之绣出来的图案更加精巧、细腻、生动,并且平整洁净,埋针巧妙,针脚均匀,一针一线都极其清晰。由于平绣的运用在大面积的单色刺绣中会由于长距离而造成绣线松散,绣娘们巧妙地在大块画面的破线绣上缩短了走针,增加了断面,使绣线能牢固地紧贴在绣布上。在对刺绣图案的边缘轮廓处理上则是以锁绣的方式盖住破线绣的针脚,这样就更增加了衣服绣面的耐磨性。“施洞型”破线绣的图案画面富有装饰性、层次感和立体感。它刺绣方法的独特之处不是在用针法,而是在用线法。这也是为什么民间有传闻,苗绣里面最值钱的,就是破线绣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破线绣前的剪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破线绣是平绣的一种, 分破粗线和破细线, 根据需要将普通绣线手工劈破均分成8-16股细彩线, 最典型的破线绣盛产在贵州台江县施洞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b>三、破线绣的图案种类介绍</b></p><p class="ql-block"> “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动植物形象。至于龙凤图案,则归结为吸收汉族的优点,融化为苗族现今的图案。这些形象甚至可以传达意义、识别族群支系,具有语言的重要力量。正是因为“施洞型”破线绣图案的独特性、神秘性、丰富性,以及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所以施洞型苗族服饰一直都被学界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它凝聚着苗家人的情感、期望、崇拜和信仰,它记录着苗家人过去的历史和经历。</p><p class="ql-block"> “施洞型”破线绣图案有人物、蝴蝶、龙、鸟、鱼、貅狃、牛、青蛙、鸡、凤、花卉等50多种常见的图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蝴蝶图案和龙图案。由于蝴蝶妈妈被誉为苗族人的祖先,所以在“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中蝴蝶妈妈一般会以拟人化手法表现,有的拥有人的脸,有些具有人的手和脚,胖胖的脸,圆圆的眼,这便是“蝴蝶妈妈”的理想形象。龙图案一般是根据龙舟节传说故事来造型,苗族人思维中的龙是自由驰骋的。“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中的龙可以任意加上牛头、凤头、鱼身、鸟身等,形成多姿多彩的龙。台江县施洞、老屯,施秉县双井、马号苗族盛装上主要是四肢粗大、龙头牛身的水牛龙和人头龙,衣袖为蜈蚣龙;服饰的袖和肩上,绣有“鸟龙”的图案,特别是两龙相交的图形则隐含着生殖交合的意味,而鸟在龙旁,更是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鸟与生殖崇拜的关系。“鸟服卉章”(苗族服饰在古籍中称之为“鸟服卉章”)也是苗族纹饰在历史上留下的亮丽记载。 </p><p class="ql-block"> “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主要有以下几大类:</p><p class="ql-block"> 龙图案:飞龙、双身龙、双头龙、水龙、牛角龙、猫头龙、猪头龙、蚕龙、叶龙、花龙、鱼龙、虾龙、泥鳅龙、蜈蚣龙、人首龙、鸟龙等几十几种。</p><p class="ql-block"> 蝴蝶图案:卵形蝴蝶妈妈、手提猴蝴蝶妈妈、人首蝴蝶妈妈、人身蝴蝶妈妈、蝶恋花等。</p><p class="ql-block"> 鱼图案:单鱼图、双鱼图、多鱼图、鱼头蝴蝶尾、鱼头牛角、鱼龙、鱼鸟、鱼蝶、鱼人等。</p><p class="ql-block"> 鸟图案:凤、鸡宇鸟、猫头鹰、大雁、鹅、鸡、鸟鱼、鸟头葫身、鸟翅生花、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首鸟、蝶鸟、双头鸟、多头鸟等。</p><p class="ql-block"> 人物图案:蝴蝶妈妈、蚩尤、姜央、盘古老人、雷公、母祖、男祖、列祖列宗、鼓社头、张秀眉、雾冒席等。</p><p class="ql-block"> 花果植物图案:牡丹、荷花、桃花、石榴、葫芦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中蝴蝶妈妈一般会以拟人化手法表现,有的拥有人的脸,有些具有人的手和脚,胖胖的脸,圆圆的眼,这便是'蝴蝶妈妈'的理想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万物有灵 ,生命平等 ,天地寻常”的苗族文化理念, 在对龙的刺绣构图上随心随欲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青蛙变人</span></p> <p class="ql-block"> <b>四、破线绣图案的文化内涵探究</b></p><p class="ql-block"> 丰富多彩、独特古朴的“施洞型”破线绣图案究竟表现和表达了什么?它的思维特点是什么?它的本质意义和文化内涵又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去追溯这些图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文化内涵,除了要有原始社会历史学、心理学、美术学、民族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必须身临其境去作田野调查,去调研和探究这些图案与苗族文化内涵的关联性,以及创造这些图案的思维特点,才能较深切地体会和理解这些图案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欣赏懂这些图案的艺术情趣。笔者有幸于2016年9月——2018年3月期间挂职于台江县人民政府,数十次长期深入施洞各苗族村寨,接触绣娘、了解破线绣、了解苗绣图案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思维在每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总是潜移默化地是受到人类象征体系及文化符号的影响和引领,而所有象征体系都离不开对其地域文化内涵的艺术性表达。它的内容与形式是有历史继承性的。它继承着过去的思维成果,同时又不断充实,增加着新的内容,使思维具有时代的特征。这种族群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养护本身就是基于对文化内涵的认同、自信,更是一种执着的信念。“施洞型”破线绣图案透露了苗族什么的思维特点,它是如何继承显露出时代的特征,又是属于哪个历史阶段呢?</p><p class="ql-block"> 克鲁伯的文化观认为“在任何文化中,个人都从属于文化类型,个人仅仅是文化的代言人”。苗族的手工技艺和传统图案其实就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最具苗族文化代表的象征体系,“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则正体现了这种特性文化,所以我们在看这些破线绣图案时绝不能只惊叹于各种造型奇异的动植物图案和人兽交融的原始图案,以为“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仅仅是反映了苗民的丰富想象力和表现自然美,那就大错特错了。“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在服饰的衣肩、衣袖、甚至围腰的重要部位上,都是表现着一个个主题,尤其衣袖图案大都离不开以人为主题的内容,而这些刺绣图案的主题几乎都是来源于传唱千年的《苗族古歌》里的神话传说故事。每一个族群的神话系统,与人的心理结构都有密切的关联性,每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是在这种关联性的文化结构中成长的。“施洞型”破线绣中丰富多彩的图案恰恰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可以说,“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当属最丰富、最原始、最精彩、最神秘,也最富苗族文化内涵,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是苗族人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民族情感的有形载体,是苗族文化内涵的基因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从“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创造的思维特点去探究苗族文化内涵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去追溯,首先就要弄清楚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族源问题。它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还是迁徙到贵州的民族?通过查阅有关苗族的古今著作,我认为苗族起源在中国东方沿海一带。文献资料记载的上古传说,黄帝联合炎帝于涿鹿之战大败蚩尤,蚩尤被擒杀,其残部有的投降并融合于后来的汉族,有的则逐渐南迁,与古三苗有密切关系。三苗崩溃,他们才长途跋涉,不断迁徙到贵州大山区来的。所以,现在很多苗族村寨都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就是每当苗族老人去世后,再下葬入土时,头一定要朝东方埋。在葬礼上苗族巫师所吟唱的“焚巾曲”中有专门吟唱要亡灵回东方海滨老家的内容,有些地区苗族的民间传说人死后灵魂要回到古扬州。根据黔东南地区很多苗族村寨父子连名所能记得起的族谱进行推算,可以证实秦汉时期苗族就已经来到贵州境内。从苗族人的民俗节庆、服饰技艺来、古歌传唱来追溯,苗族与上古中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下面我就从以四个方面来阐述“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与苗族文化内涵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姜央骑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人头鱼身怪兽与人同欢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b>(一)“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对考证族源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种反映和表述文化的形态最终都会被生产和再生产成人们身体所感受到的物体或符号,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在“施洞型”破线绣老图案中,值得注意的是雁鹅和猫头鹰的形象。在古代南方,西汉时的古楚故地长沙国,雁鹅和猫头鹰都被当作天上的神鸟看待。这是南方鸟氏族的一种图腾演变而来的艺术形象。施洞苗绣把猫头鹰形象放在图案的重要部位,其形象很象西汉马王堆帛画中的怪鸟。汉代形成的雷公脸就和猫头鹰很象。我在施洞走访时也曾听老年苗族妇女说,在神龛的架子上蹲着的猫头鹰是雷公。看来施洞这一支系的苗族,是上古时代多氏族融合而成。从雁鹅图案来看,苗族南迁后,很难说不融有南方土著氏族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列子·黄帝》中记:“庖牺氏(伏羲)、女娲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春秋纬合诚图》:“伏羲龙神牛首”。所以,蝴蝶下站一妇人,两旁的“龙神牛首”的二龙就可能是伏羲、女娲的形象。在苗族“鼓藏节”祭祀大典中,迎人祖姜央时,有一段“投火把”节目,就象征着蛇啣火到鸟巢中温暖卵生的姜央快出生。所以,苗族的龙体多为蛇身。[2]</p><p class="ql-block"> 由造型解读而证明,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3]“施洞型”破线绣图案的某些图案与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的原始符号完全吻合,是对远古文明信息的活态保存,具有高度的人类学价值。比如像破线绣中出现的“八角星”图案就能从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罐上找相似的图形;破线绣的“盘龙”图案正是太极图的雏形;破线绣中经常出现牛首鱼身肚下长脚的龙与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种龟肚下长脚的图形很相像,这可能是上古传说中的人龟——鲲。虽然苗族没有文字, 而“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中的传世上古图腾形象,却有力地表明着他们的族源与三苗的密切关系,这也是探究苗族图案文化内涵的有力佐证。这些破线绣图案,均起到了史书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鸡宇鸟与鱼,龙身上的肠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双头龙”破线绣盛装上衣</span></p> <p class="ql-block">  <b>(二)“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具有自然崇拜观念</b></p><p class="ql-block"> 与世界其他古老民族一样,苗族的先民也是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而产生的自然崇拜。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事物相互影响、转化、渗透。苗族在祭祖大典时唱的《苗族古歌》中,反映了苗族的宇宙观。它追溯了万物的起源。原始的雾气混混沌沌,而后枫木心中生出苗族的母祖大神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枫树梢化着鸡宇鸟,蝴蝶妈妈与水泡谈恋爱,怀孕生下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又由蝴蝶妈妈的胞族鸡宇鸟代她孵化出龙、雷公、虎、蛇、水牛、蜈蚣......最后一个蛋中,才是人祖姜央,就在姜央尚待破壳而出时,鸡宇鸟因为孵抱它们十几年,饿得够呛,想站起来不再抱孵了。姜央在蛋壳内叫起来:“妈妈再抱我一会,我就出来了,不然我要成寡蛋了。”所以,鸟背上的人就是姜央,破蛋伸出个脑袋的也是姜央,鸟肚下爬出一个带尾的人也是姜央。这种反映人兽同母同生的、人与自然(雷公等)是兄弟的观念,是原始母系氏族自然崇拜的观念,在施洞苗绣中都一一有形象的反映。[4]</p><p class="ql-block"> 自然崇拜观念导致了神话的产生,母体文化基因的形成与族群最先采取的神话系统相关,这也是一个族群之所以构成一个族群的原因。苗族也一样,《苗族古歌》就是他们的神话体系,而苗族“母体文化结构”中的基因,则正是有《苗族古歌》的神话体系发展出来的,“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中大量反映出来的神话传说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p><p class="ql-block"> “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中大量表现了人与犀牛、人与怪兽的关系,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的印记。在苗族古歌里,貅狃(即犀牛)是辟山开河的巨神,苗家人将它视为善兽,它常出现在苗家服饰上,其寓意就如若汉文化中的麒麟,带来幸运和光明,辟除不祥。和貅狃一样,蝴蝶、龙、鱼、鸟这些经常在破线绣里出现的图案也都是是苗族自然崇拜的具体形象反映。龙与修狃便是苗族服饰里常出现的图案之一,苗绣中的龙图案我们称为苗龙,其代表着力量、吉祥、富贵,是祈福的纹样,保佑着苗族世世代代子孙幸福安康。苗族人将苗龙与修狃的形象用苗绣记录下来,反映了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祖先与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对民族历史的传承与发扬。千百年来苗绣经过不断的历史传承、演变和创新,包含了更加深厚的文化与内涵。可以说苗绣中的图腾图案是千百年来的精神积淀,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老民族原始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女祖手持“箭牌”(性爱符号)戏鸡宇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男祖持箭(象征男性和生殖繁衍),左右鸡宇鸟(大神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三)“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具有艺术思维特性</b></p><p class="ql-block"> 原始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一切规律不可能做出科学(近代意义)的解释,他们按照自己的经验,主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经验,来想象比附整个宇宙间的万物,认为万物皆有生命。同时,他们亦无法用近现代科学的原理来解释人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于是,他们相信人有永恒的生命力,它就是可有与肉体统一并存,又可以超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6]</p><p class="ql-block"> 万物有灵论是苗族人艺术思维的总体基础,也是催生苗族神话产生的直接原因。“施洞型”破线绣图案正是万物有灵论的最好体现,其形象构思具有艺术思维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是苗族文化所具备的特性。我在众多施洞破线绣的服饰图案里见到她们描绘的动物肚皮上肠子一样的东西,曾以为是刺绣工艺上的需要。直到有一次在施洞看到苗族鬼师祭祀时用鸭祭的石脚鬼、用猪祭的石脚鬼时,鬼师在宰鸭杀猪后取出内脏来敬鬼,特意把生鸭肠和猪大肠,从鸭、猪颈后分两侧向尾部挽一圈。这样的场景使我受到启发,经过与鬼师的沟通交流,解开了我的疑团。因为苗族鬼师认为这些内脏是原在动物的肚里,藏着动物的灵气,祭鬼时就特意突出这条肠子。“施洞型”破线绣中刻意表现动物的肠子,道理正在于此!这种原始思维的直观推理方法,又使我想起《三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女娲之肠能成神,这动物腹中之物自然有神气。苗绣作者的思维与现代思维的层次不一样,画面的抽象离不开具体事物。她们认为内脏代表动物的精灵,于是就具体地把肠子画出来。这显示了原始思维的特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鱼龙、猪头龙、牛角龙、虾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b>(四)“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具有多重复合特性</b></p><p class="ql-block"> 苗族刺绣图案完全不受任何逻辑思维规律支配,不受视角局限,可在同一平面上,把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甚至是想象到的各种事物形象、画面同时组合在一起,只要是自己需要的均能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 的散点透视。如蝴蝶妈妈肚子里的小人会清晰呈现于视觉内,石榴内的籽不会受外壳挡住,蚩尤驰沙场的旁边照样可出现情人幽会的画面,画面四周用各种花卉、动物烘托主题等。这种情况如用西洋美术在构图上遵循的透视原理是无法解释的通的。[7] 这也是源于苗族的原始思维方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p><p class="ql-block"> 苗族女性艺术里透露的这种浓厚的宇宙苍弯意识,也许可以追溯到其传说中的祖先蚩尤那里。当时黄帝部落用“天命”思想统治人民。为了追求人间真理,打破“天”、“人”间的隔膜,蚩尤提出了家家可以为巫、人人可以通天的宗教思想。这种政教合一的思想主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苗家人的审美视野, 丰富了苗家女性的审美对象,升华了她们的审美意识。[8]</p><p class="ql-block"> 苗族文化里万物有灵的观念也是导致“施洞型”破线绣图案具有多重复合性的原因。绣片中天上地下、水中陆地浑然一体,鸟可以在下,动物可以在上,人、动物、植物互变互融,造型奇特,看起来似乎很不合理。当您仔细看清画面表现的主要形象便觉得上下左右都可以围着主要形象旋转。它以作者自我为中心,向四周看的角度来表现的。人可以上天下海,人神可以自由交往,真可谓人神杂揉,天人合一,充分体现出施洞苗族绣娘们艺术思维的多样性很根植于其母体文化的自由意象表达。苗族人的天更加原始,并没有天帝在那里统治,谁都可以上天去玩一玩。画面也表现这种自由,正是苗族绣娘们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和延续的独特传统文化背景,以及不受其它逻辑思维规律支配的原始艺术思维使得“施洞型”破线绣图案造型具有多重复合性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左为蜈蚣盘龙(龙身由各种几何图形符号),右为展开双翅的大鸟(鸡宇鸟),空隙处绣有鱼、鸟、云纹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蝴蝶妈妈(台江施洞盛装衣背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 <b>结语:</b></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施洞型”破线绣图案中能够保留着如此独特的原始思维和艺术语言,并且成为苗族文化内涵的样本呢?这与苗族的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充满着原始思维方式的图案显然是社会性的,是族群社会的集体表象。直至解放初期,苗族社会形态还保留着不少原始公社的遗风遗俗,在施洞地区母舅制至今尚有影响。由于苗族一直是受压迫很深的民族,民族心理的内向性很强,民族文化也就有较大的封闭性。直到清雍正年间,台江这片苗族较大的聚居地还被认为是荒芜地,这里的苗族还称为“生苗”。正因为历史受外族影响较小,施洞才“封存”了这许多珍贵难得的上古遗迹。</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苗族的历史,我们也才会真正明白“施洞型”破线绣工艺及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可以从“施洞型”破线绣精湛工艺及图案中去窥见上古中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盛况,真正明白“施洞型”破线绣图案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苗族女英雄务冒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b>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 [1]吴平、杨竑:《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18-124页。 </p><p class="ql-block"> [2]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122页。</p><p class="ql-block"> [3]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第1页。</p><p class="ql-block"> [4]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第123页。</p><p class="ql-block"> [5]齐海宏、宋晶、李甜:《苗绣图案文化意义研究》[J],《艺术科技》,2016年第4期,第43页。</p><p class="ql-block"> [6]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第9页。</p><p class="ql-block"> [7]吴平、杨竑:《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18-124页。</p><p class="ql-block"> [8]杨鹃国:《服飾·风格·特征——再论苗族女性艺术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第66-72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该文2022年4月收录于《多彩贵州文化学刊》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2016‎年‎10‎月‎21‎日-23在台江施洞调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2018年‎5月‎1‎日在台江施洞参加一年一度的姊妹节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管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二级美术师、贵州理工学院副教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州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合伙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贵阳花溪:</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安新区大学城博士路贵州理工学院知行楼3209</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