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盛宴(上)

李少云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月22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李少云</p><p class="ql-block">最近,“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此次堪称经典的400多年艺术巡礼,汇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精华。本次展览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中国的首个展览,展出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到欧洲巴洛克艺术、英国绘画艺术的精华,以及20世纪早期的后印象派杰作。共有52件展品横跨400余年,契合英国国家美术馆本身的定位和气质,构成了一个“迷你版”英国国家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红衣男孩》作者托马斯·劳伦斯爵士。1825年,布面油画。《红衣男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童独特的表情和姿态,是画家公认的杰作之-,并且长期以来深受喜爱。它是第一幅登上英国邮票的绘画作品。画面中,男孩坐在一块可以俯瞰月光下大海的岩石上,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沉浸在大自然的奇观中。他白皙的皮肤、红润的脸颊、柔软的红色天鹅绒套装和松散的蕾丝衬衫让他在这个夜晚的崎岖景观中格外惹人怜爱。模特小查尔斯·兰姆顿身旁的花朵象征着他的青春,可惜的是他不幸于1831年死于肺结核,年仅13岁。此画,英国国家美术馆于2021年以930万英镑的价格购入,并纳入馆藏。</p> <p class="ql-block">《祈祷的圣母》作者:意大利桑索费莱托。1640—1650,布面油画。这幅充满张力的作品描绘的是正在安静祈祷的圣母玛利亚。真人大小的圣母笼罩在红色、白色和珍贵的深蓝中,仿佛一尊完美无瑕的雕像,从难以穿透的黑色背景中浮现。明亮的光照在圣母平静的脸上,她似乎就在我们面前,接受着人们的祈祷。这幅作品中圣母的面部特征以及颜色优雅的长袍令人想起拉斐尔,但强烈的戏剧性灯光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长草地与蝴蝶》作者梵高。1890年,布面油画。在这幅作品中,梵高细致地描绘了一片草地和杂草,几只洁白的蝴蝶正在草地上盘旋,画面上方是一条通往远方的小径,给人以无限遐想。梵高将浓墨重彩的笔触在不同方向上彼此叠加,呈现出一片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动态,他调和了绿色、黄色、赭色和白色,又点缀蓝色、丁香色以及紫色来描绘草地丰富的色调。</p> <p class="ql-block">《年轻公主》作者:杨·戈塞特。1530年,橡木板油画。画面中的小女孩可能是丹麦被流放的国王的女儿多萝西娅。她看起来大约十岁,穿着一件用数百颗珍珠缝制的昂贵连衣裙,款式可追溯到1530年左右。多萝西娅笨重的袖子和帽子重叠在画中的画框上,仿佛她已经逃离了画的限制,像是从画中走出来似的。</p> <p class="ql-block">《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p><p class="ql-block">作者:弗朗西斯科·戈雅(1805年前)布面油画。画面中多娜·伊莎贝尔摆出自信的姿势,一只手置于胯上,头转向画框外。她打扮得像个女仆,这一度是典型的西班牙下层阶级的女性装扮,但这种传统服饰却在18世纪的西班牙皇室和贵族中流行起来。她身披一条精心编织的黑色蕾丝披肩和头饰,一把由黑色丝带制成的花环梳子自面前掀起,固定在头部。这幅肖像画体现了戈雅极高的艺术造诣,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披肩上黑色蕾丝的繁复细节和透明质感,彰显大师风范。</p> <p class="ql-block">《跪在祈祷台上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作者:大卫·威尔基(1813年)桃花心木板油画。这幅小型画像用色丰富,画面充满饱和的深色调,女孩长袍的红丝绒、白袖子,让人联想起荷兰古典大师的作品风格。这位女孩,她跪在家庭礼拜堂的祭坛前,双手在一本打开的《圣经》上作祈祷状。我们似乎打断了她的祷告,她转过身来看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被蜥蜴咬伤的男孩》作者:卡拉瓦乔(1594年)布面油画。画面中,一个柔弱的卷发少年,刚被蜥蜴咬了一口,神情痛苦,在惊讶中向后退缩。蜥蜴原本藏匿在桌上摆放的水果中,当它被拉出时,它紧紧的咬住男孩的手指。在少年的身前是一幅华丽的静物画,樱桃和李子散落在桌面上,玻璃花瓶里插着一朵玫瑰和一枝茉莉花。这幅介于风俗画和静物画之间,可能隐喻短暂感官享受背后所带来的意外痛苦。</p> <p class="ql-block">《浴者》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约1885,布面油画。画中的裸体女性坐在条纹浴巾或裙衣上,头发盘成时尚式样,似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对着我们在溪边梳头。描绘裸体女性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雷诺阿在作品中用画笔营造出模糊效果,捕捉了人物和周围环境融洽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鸢尾花》作者:莫奈。约1914年,布面油画。莫奈最喜欢的花卉之一是鸢尾花,他在自己的水上花园里种植了许多不同品种。1914年至1917年,他绘制了约20幅鸢尾花,很多有着不同寻常的视角。此作品中,莫奈使用了大量浓重的紫色、蓝色和绿色,而边缘处是一些明亮的留白。他的双眼当时正饱受白内障困扰,极大程度影响了视力。这幅两米高的巨作于莫奈去世时仍留在工作室内,所以尚不清楚是否己完成。</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作者:柯勒乔。约1525年,布面油画。画面中的一片林间空地上,智慧之神墨丘利在教其幼子丘比特阅读,而爱神维纳斯站在他们一旁,出神地注视着我们。这个美好家庭场景中的人物关系看越来和谐自然。通过x光显示,柯勤乔在这一版本中将原先俯视丘比特的维纳斯改为直视我们,这一改变更能将观众带入场景之中。这种直接在画布上进行灵活修改的方式是威尼斯画派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狂风中的荷兰船和其他小船》作者:小威廉·凡·德·维尔德。1685年布面油画。此画作于小威廉职业生涯早期。一场风暴即将来临,画面右侧明亮的光线下,一艘扬着荷兰旗帜的战舰欲将倾覆,舰尾印有荷兰行省徽章,舰身炮口敞开;左前方的平底艇中船员正收起风帆,主桅旗帜上依稀可辩画家签名。</p> <p class="ql-block">《圣母子像与施洗者圣约翰》作者:</p><p class="ql-block">拉斐尔。约1510年,木板油画。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画影、建筑师。他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突出成就。他博采众家之长,并没超凡的才华形成了自已的艺术特色,以秀美典雅著称。拉斐尔对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感心理连接的处理也尤其精妙。</p> <p class="ql-block">《有渔民的河流》作者: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1751年,布面油画。这幅作品采用一系列的对角线构图。左侧从岩间伸出的树枝与右侧人物框定了中心场景,两岸峭壁如舞台背景,随之字形的水流渐行渐远。透视法强化了景深,观者对色彩与氛围的感知也随之改变。水畔建筑形似万神殿,同样的建筑也见于画家的其他作品。韦尔内会重复使用某些元素,以构建理想化的意大利乡村风景。</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与达芙妮》作者:皮耶罗·德尔·波拉尤奥洛。约1470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题材取自于奥维德的《变行记》中关于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的经典神画场景。画家描绘了达芙妮转变为月桂树的那一刻:她的一条腿扎根在地上,手臂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月桂树枝。阿波罗似乎还在半空中,紧紧搂着他即将消失的爱人。这一题材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被奉为描述单恋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酒杯》作者:约翰·辛格·萨金特。约1875年,布面油画。该作品描绘的场景可能是咖啡馆或私人花园,虽无人在场,但两个酒杯却让人浮想联翩,或许这个露台刚见证了一场浪漫约会。在这幅画中,萨金特他巧妙地捕捉到阳光如何照亮沙地的细节。他甚至观察到光线穿过红酒杯底座,而不是将其描绘在阴影中。</p><p class="ql-block">谢谢你曾经来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