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沙皇彼德街徘徊在历史与现代之中

云卷云舒

<font color="#ed2308"><b>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b></font>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div>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br>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亲政,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欧洲化正规编制的陆海军,继而发动战争。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去世。<br>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div> <font color="#ed2308">沙皇彼得大帝街Czaar Peterstraat</font> 位于阿姆斯特丹东部。 这条树木成排的迷人街道穿过这个前工业区的中心,因彼得大帝 25 岁时访问阿姆斯特丹时居住于此而命名。<div>这条街就在我们住所的附近。</div> <p class="ql-block">彼得一世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这座简陋的住宅楼有专门介绍。</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影像和介绍让我误以为这里当年彼得大帝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这个普通民宅门前玻璃窗上有有彼得大帝影像和一简单的说明。</p> 两位游客正在观看门上的说明 <p class="ql-block">门上的简介</p><p class="ql-block">沙皇彼得大帝(1672-1725)是一位高大的统治者(2.07),他在17岁时登上了俄罗斯的王位,决心使俄罗斯现代化。他成功地改革了军队和教会,扩大了贸易和工业,改善了教育和公共卫生。他建立了许多机构来指导和监督这一进程。他通过建设一个全新的首都圣堡将俄罗斯提升为欧洲强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是个旅行家他两次去西欧旅行。他访问了荷兰共和国,在那里他受到了阿姆斯特丹的启发,建立了他的新首都。他像海绵一样吸收了荷兰人对造船、乐器制作、木工、蚀刻、切片、拔牙、造纸、园艺、印刷术等方面的知识。<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阿姆斯特丹,他在造船厂所在的地区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美篇完成后经人指出彼得大帝的住所是这幢道旁古老房屋。</p> <p class="ql-block">侧面墙上有彼得大帝铜像。</p> <p class="ql-block">闹了一个乌龙误导了读者。</p> <p class="ql-block">彼得大帝铜像</p> 描写彼得一世1697年来此学习造船的画作 莫斯塔拉夫·多布尔日茨基(Mstislav Dobuzhinsky)高清作品《彼得大帝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东方的码头》<div>  这位年轻的莫斯科的君主渴望为自己的国家带来改变。但他既缺乏知识,也缺乏必要的专家。他决定亲自去欧洲。他隐姓埋名,以皮奥特·米哈伊洛夫下士的名义出访。</div> 化妆成工人的彼得一世画像 《彼得在阿姆斯特丹造船厂》彼得和他的同伴们在东印度公司的船厂工作。彼得生活简朴,像普通木匠一样努力工作,建造了平底护卫舰彼得和保罗号。工匠大师格利特·克莱斯·保罗教授沙皇造船科学。 在荷兰巴达维亚船厂学习3个月后由俄国留学生独立建造的一艘木制护卫舰“彼得帕维尔”号完工,使团为此特地举行了盛大的下水仪式。<div>东印度造船厂的工人给予彼得高度的评价: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工作勤恳,谦虚好学,他提出的问题,大大超出造船厂工人的认知水平。他细微观察的能力和敏捷的理解能力,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许多人对他工作时的熟练程度更是赞叹不已,他的技术甚至超过了师傅,彼得也由此成为了所有俄国留学生中最优秀的毕业生。<div>尽管彼得试图掩盖他的身份,但仍有迹象表明他是俄罗斯沙皇。在船厂经常有好奇的外国人来参观,保罗大师很高兴向他们展示俄罗斯君主顺从地听从他的命令。</div></div> <p class="ql-block">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赞丹也是彼得大帝学造船的地方,那里有彼得大帝用木工工具造船的铜像。</p><p class="ql-block">赞丹是个十分有趣的美丽小城。</p> <div>彼得在荷兰足足呆了四个半月,学习造船之后他进入荷兰的工厂车间,登上捕鲸船,访问荷兰的医院,甚至还研究了雕刻工艺。此外访问团还招募了几百名熟练工匠,并购买了大批新式武器,彼得荷兰之旅收获满满!</div> 沙皇彼得街经过几年的大规模翻新工程,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宜人的旅游地,您可以在这里探访历史,吃喝购物。 <div>对于许多游客来说,它仍然是一颗隐藏的宝石。</div> 这条街上古老的建筑与社会保障房新建高档住宅和谐并存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山墙上还有一首诗</p> 这里的房屋不断精心维修建筑始终完好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街道</p> 大街临近干道一端左边是社会保障房右边是新建的住宅和底商 <p class="ql-block">社会保障房</p> <p class="ql-block">不同年代的新建筑</p> <p class="ql-block">新老建筑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建的高档住宅</p> Czaar Peterstraat 凭借其不拘一格的独立时尚精品店、熟食店和室内设计商店的组合,于 2015 年被评为荷兰最佳购物街。 这是荷兰第一家完全专卖传统荷兰美食:花生酱的商店。 在 Czaar Peterstraat 的商店之间,您会发现舒适的咖啡馆和休闲餐厅,供应从质朴的意大利菜到西班牙小吃和泰国街头美食的各种美食。 <p class="ql-block">沙皇彼得街紧邻当年工业区那里的工业遗址受到精心保护</p> 这里如今是餐厅古老的厂房有了新用途 2008年工业区就规划建设现代住宅区。 荷兰的行动非常慢,十年后2018年才刚刚开工。 <p class="ql-block">这是工业区至2035年完全改造完成后的效果图。规划中工业建筑遗址都得到精心保护改造利用。</p> 如今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当年规模宏大的造船厂 <p class="ql-block">如今现代住宅林立</p> <p class="ql-block">荷兰的建筑讲究设计,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p> 沿河建筑凭窗眺望可以看到对岸的风景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船坞</p> <p class="ql-block">已经完美的嵌入现代住宅中!</p> 只是不会有新船在此下水了 当年新船下水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桁架厂房</p> 桁架如今仍然屹立在河边 <p class="ql-block">在现代建筑中留下历史</p> 厂房改建的酒吧是人们的最爱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曾经来到这里喝啤酒🍺</p> <p class="ql-block">这座楼建成L型拥抱这旧厂房改建的小酒吧。</p> 当年的厂房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规模宏大的机车工厂</p> 旧厂房的改造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设计师赋予它什么新用途还没有揭晓 <p class="ql-block">现在旧厂房内景</p> 不久就会就会旧貌换新颜 <p class="ql-block">沙皇彼得街尽头是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毗邻新建住宅区铁路外围墙上有阿姆斯特丹航海和铁路的历史展览图片</p> <h1>荷兰历史</h1>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和英国隔海相望,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而在17世纪之前,荷兰却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一个省。“尼德兰”意为低地,是莱茵河入海处一大片低地的总称,它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br>尼德兰是个富饶的地区,当年西班牙帝国的一半税收来自这里。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把它看作是自己“王冠上的一颗珍珠。”<br>16世纪末,尼德兰普遍兴起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政治运动和武装起义。1581年尼德兰北方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其中以荷兰省最大,所以又称荷兰共和国。<br>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br>在十五、十六世纪,曾凭借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而称霸于世,被誉为“海上马车夫”,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掌权即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还是当今世界上11个最主要的发达国家之一。<div><div><br></div><h1>造船业</h1><div>15~16世纪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荷兰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的造价比英国低1/3到1/2。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br>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毛皮、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兰商船转运,经荷兰商人转手销售。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内经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br></div><div>在十五、十六世纪,曾凭借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而称霸于世,被誉为“海上马车夫”。<br></div><div><b>殖民侵略</b><br></div><div>最鼎盛时期,荷兰的海军舰只几乎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它们在世界各大洋游弋,保护本国商船,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br>在亚洲,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爪哇。不久,荷兰舰队便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并且不断追捕、抢劫中国商船,垄断了东方贸易。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控制这一地区的贸易,还一度侵占我国的澎湖、台湾。<br>在美洲,荷兰于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侵占了一块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即今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br>在非洲,荷兰在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南非的好望角,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在那里开辟种植园,保证过往船只的淡水、粮食的供应。<br>由此可见,“海上马车夫”这个绰号形象说明了17世纪的荷兰在商业、海洋和殖民掠夺各方面所拥有的霸权。<br></div><div><b>衰败</b><br></div><div>但是,“海上马车夫”的好景不长。从17世纪中叶,英荷便在各大海洋展开了海上争霸战,后来,法国也参与进来。法荷战争席卷了荷兰本土,最终以荷兰的惨败而告终。荷兰从此一蹶不振。<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