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屯拍鹰记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2018年1月初,第一次去了鹰屯。去鹰屯当然是拍鹰,得知鹰屯可以拍鹰,是在影友圈看到极为震撼的鹰猎场面,在那之前,只是在小村老辈人的回忆中,听过碎片式的口头表述,没有亲自经历,所有的碎片式记忆无法鲜活,于是有了亲临鹰猎现场的想法,正是这样的初心,让我踏上拍鹰之旅。</b></p><p class="ql-block"><b> 那次去鹰屯,主要是我的一个学生又是弟弟的大力支持,不仅开车护送,还承担了所有的拍摄费用,并且安排了在吉林的几个老乡一同聚了聚,大家在异乡相聚,话的都是故乡情,体味了乡情的可贵。如果说那次出行有收获,老乡间的相聚应该是重要的收获之一。</b></p><p class="ql-block"><b> 从拍摄的角度看,那次拍摄最大收获是拍到野生的长尾林鸮,回来时朋友们都说长尾林鸮像一个戴围巾的村妇,细看倒是也很形象。当时没有什么感觉,几年过去了,再看那时拍的图片,感觉自己当时用过曝拍摄是正确的选择,以至于拍出水墨画的效果。那次拍摄还收获意外惊喜,在大家准备拍摄时,长尾林鸮落在了一位影友的相机上,难得的机会,拍到了“人鸟合一”的特效图,那张图片也被小城影展展出过,当时拍到那张图片的人并不多,尽管我们去了十几人,长尾林鸮在相机上停留的时间短,大家离她近,我用的是变焦头,改变焦段比后退快,等其他人退到对焦范围,她早就飞走了。</b></p><p class="ql-block"><b> 拍摄金雕、苍鹰、雕鸮没有什么什么收获,天气原因,加上拍摄没有经验,鸟导设计不够科学等综合因素,摄影器材也相对落后,没有精品之作再正常不过。</b></p><p class="ql-block"><b> 疫情的三年,时时能看到鹰屯鸟导发出的鸟讯,工作等原因,没能再一次走进鹰屯,各种鹰、鸮育雏的镜头也没有机会去拍摄。每每看到影友发的作品,鹰屯都会在头脑中鲜活起来,渴望有机会再到鹰屯拍摄。</b></p><p class="ql-block"><b> 有一段时间,在鸟网上发作品,“图文精华”常常被斩获,我知道不是因为作品过关,是因为负责鸟网管理的几位老哥对我的厚爱。但是,鹰屯的作品他们不发,原因是他们不提倡鹰屯的拍摄方式,那是对野生鸟类的一种伤害。也许他们没有错,但是从鹰猎文化的角度看,鹰屯的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鹰猎的后人,他们的骨子里有着鹰猎的文化基因,如果让这一文化失传,对于他们的子孙或许是一种损失。鹰屯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延续了满族人的鹰猎文化,还能够救治和保护野生动物,这样看来,鹰屯现象的存在是有它的现实意义。</b></p><p class="ql-block"><b> 那次去鹰屯,女鸟导——璐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不仅有商人的精明,还有邻家妹子般的纯朴,那次在她们那里吃的早餐、午餐,食材和口感都不错,吃出了家的味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能看到她给影友邮购当地土色产——大米、豆包、馒头、木耳、猴头菇……想想远方的影友,接到她邮寄的特产,该是怎样的欣喜和激动。赶上好时代,她们让资源变成了财富,“大步流星奔小康”,应该是这个时代她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精准脱贫”,她们应该是很有代表的案例。</b></p> <p class="ql-block"><b>  四年以后,2023年的2月19日,还是因为拍摄鹰走进鹰屯。之前去珲春拍摄了海雕,按理说拍过海雕,没有必要再到鹰屯拍鹰。三年的疫情,让大家蜗居得太久了,去鹰屯拍摄鹰,大家更多的是想释放自己,让部分发霉的生活投进阳光,让生活中再多享受一份激情。</b></p><p class="ql-block"><b> 和我一同去鹰屯拍摄鹰的,还有松原三位老哥,特别是77岁黄大哥,由于阳过之后身体在恢复中,上次去珲春他没有参加,留下小小的遗憾。这一次拍摄,他主动提供交通工具,而且分文不收,按照以往的惯例,出行的交通工具费用大家AA制,黄大哥说新年几个哥们第一次相聚,应该到饭店吃一顿,车费钱他免收了,虽然钱不多,但是大哥的举动让我们心暖,我们渴望能像大哥一样,77岁还走在拍摄的路上。</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摄影团队在长春10点30分出发,我们7点在松原集合。看到黄大哥格外亲,大哥远远地下车,急着与司机师傅和我握手,我很想和大哥拥抱一下,在疫情中顺利闯关的大哥,很珍惜这样的相聚。大哥这次出行,不仅仅是拍摄,还要买大疆御三经典版无人机,大哥觉得随着年岁的增加,行动不便,外出拍摄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有了无人机,他同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脚力抵达困难的地方。人怎样过好老年生活?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要问自己的问题,黄大哥的活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对于我们也应该是最好的引领。</b></p><p class="ql-block"><b> 随着新睿航摄影团队外拍,应该有几次了,这一次老板李强亲自带队,确保拍摄能圆满收关。小武是一贯的暖男,每次出行,只要是他带队,都会对同行的人送上温暖的关怀。这一次也不例外,他时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同行的老年人居多,安全第一,组织单位的安全意识,是对出行者最好的保护,他们的人文情怀,值得我们大家点赞。</b></p><p class="ql-block"><b> 本来看天气预报是晴天,到了鹰屯,天气还是阴沉着脸,不是大家期盼的好天气,好在多次外出拍摄,大家看淡了“收获”,释放自己、享受过程是目的,收获好心情比拍摄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b> 拍摄地靠近松花江的一处拐弯,别处还是冰雪覆盖,鹰屯的那段松花江却是波水荡漾,时不时看到在水面上起飞的野鸭。“春江水暖”,不错的,也许在腊月天,那里的江面也不会封冻,难怪鹰屯常常会出现雾凇,拍雾凇版的鹰猎场景,应该是容易出经典作品,我们选择的日子不见雾凇,应该有小小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与四年前比,这一次拍摄鹰猎的场景更加成熟了,多了人为的设计因素,这一定是摄影爱好者给了他们不错的建议的缘故。场地有三个落脚点,适合不同方向机位的拍摄,每一种猛禽放出后,不急于投放猎物,而是像马戏团里驯兽师那样,引导鹰们做飞行表演,让摄影人拍到猛禽不同姿势的飞行状态,飞行版拍摄差不多了,再拍摄狩猎版的,能不能拍到满意的镜头,不仅仅取决于拍摄时的灵活度,还要时不时改变拍摄角度,更要仔细观察,尽快摸清每一种猛禽的飞行规律,这样才能赢得拍摄的主动,“出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b></p><p class="ql-block"><b> 第一个出场的明星猛禽——金雕,她的体型大,500头足够用了,可是我加了1.4的增倍镜,暴框是不可避免。拍摄过后总结经验,这应该是小小的失误,同去的石头哥哥用的是400头,他的图片拍的“实”,我的金雕图片质感不够,主要是焦段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两个多小时的拍摄,难拍的是猎隼,她飞行速度快,很难对焦,特别是大炮,拍摄场地很少出现大家一起按下快门,机枪扫射一样的快门声,自然激动的心情无法达到峰值,与之相反,无法快速对焦,大家有了轻微的叹息声,拍鸟的乐趣也许就在情绪起伏中。如果之前和鸟导商量好,把猎隼换成大鵟,拍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有下次,应该和组织单位好好协商一下,活动一次不容易,拍出好心情才是出行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b> 苍鹰比猎隼大,飞行速度相对慢,对焦不难,但是狩猎场景不佳,不是因为苍鹰表现不好,是因为猎物——山鸡太邋遢,羽毛残缺,且极不整洁,就连很普通家鸡都不如,这应该是设计的败笔,本来苍鹰狩猎应该出片,由于猎物的原因,让精彩的鹰猎场景打了不小的折扣,这也应该是急需要改进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苍鹰在满族人的鹰猎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鹰在鹰猎先人的生活中扮演过不可或缺的角色。鹰能成为满族人的精神图腾,苍鹰是最早的代言,因为体型小,食量小,容易驯化,她成了鹰猎先人最早的生活帮手。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苍鹰给人们的餐桌带来美味,给鹰猎先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鹰猎的先人,对苍鹰充满敬畏不无道理。在辽金时代,苍鹰在春捺钵的舞台上也扮演过重要角色,她们捕杀天鹅和大雁,用于犒赏有功之臣。一场声势浩大的鹰猎,不仅彰显国威,还可以震慑四邻,有点像今天各国的军事演习。</b></p><p class="ql-block"><b> 鹰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先看一个案例,一只天鹅,体型是一只苍鹰的十几倍大,最后天鹅被苍鹰制服,靠的是胆量、勇气、技能。鹰猎的先人,一定是一个好战的民族,为了生存,他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且百战不败,这应该是鹰猎文化的主要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清一代三百年来年,打渔楼村的满族世代以渔猎为业,为清皇室冬天狩猎,春夏捕鱼采珠,向朝廷缴纳贡品。据史料所载,当时采捕有两千多种,当地特产的山珍水错,飞禽走兽无所不在其列,鼎盛时期有采贡牲丁四千多人。</b></p><p class="ql-block"><b> 这样的史料记载,三百多年前,鹰屯应该是一个物产丰饶之地,正是这个原因,促进了鹰屯鹰猎文化的发展,几百年间鹰猎文化得以传承,有其历史原因,地理因素不可忽略。</b></p><p class="ql-block"><b> 拍摄中负责放鹰的是一个年轻人,当年轻人纷纷到大城市里淘金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原因不得而知,有一点不容质疑,那就是他对祖先鹰猎文化的喜爱。小伙子有几分孩童式的顽皮,每次投放猎物,都要斗口,活跃一下拍摄的气氛,于是我把镜头对准了他,希望留住记忆,许多年后,他的子孙长大了,会在图片中看到他的先人对鹰猎文化的传承,他们也会在鹰猎文化中,感知祖先生活的过往,对鹰们心存敬畏。</b></p><p class="ql-block"><b> 告别时,放鹰的年轻人依旧是满脸微笑,他们频频挥手,是告别,也是期待下一次相遇。</b></p><p class="ql-block"><b> 车渐渐驶出鹰屯,天空雪花极尽舞蹈,像是对我们的离去有几分不舍,又像是为下一次鹰猎布景。鹰屯那一段的松花江留在了身后,鹰猎场地暂时安静下来,几滴血腥被寒冷吞噬,被风雪掩埋。</b></p><p class="ql-block"><b> 沉寂是暂时的,当又一轮鲜红太阳蓬勃而出的时候,鹰犀利的眼眸会刺透浓重的黑暗,有力的锐爪会击碎狡黠的阴霾,雄劲的翅膀会撕开沉重的桎梏……</b></p><p class="ql-block"><b> 据说鹰猎过后,训鹰人会把鹰放归自然,让她们繁衍生息,这是训鹰人大爱之举,这样的说辞让拍鸟人释然。</b></p><p class="ql-block"><b> 春天来时,给鹰们一个自由的天空吧!</b></p> 鹰屯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吉林市区北45公里,有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古老村庄,人们称之为渔楼村(或打渔楼村),还有个别称叫“鹰屯”,现隶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致谢几位影友老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致谢接送的郭师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致谢新睿航摄影团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3.02.2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