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翻看一个雁北大院的朋友发的聚会抖音时,遂想起雁北大院的历历往事,想起那个哺育我们的摇蓝。</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试图从高德地图中查找雁北大院时,发现雁北大院作为一个地理符号,已经如一片云,从地图上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作为一个曾经的物理空间概念,和中国的许许多多的“大院”一样,既有政治集合体的属性,同时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公和居所集聚平台,更是一个具有时代色彩的部落。</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种生态,随着岁月的流逝,雁北大院历尽沧桑,于2009年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演变成历史符号,演变成政治符号,演变成感情符号,永久地存活于雁北大院第二代的记忆中。同时,雁北大院的第一代人也多数作古,只遗留在后代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雁北大院概述</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曾经作为雁北地委和雁北行署的所在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权的一个区域性的政治权利中心,其覆盖着雁北行署所辖的十三个县,代表着国家行使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的管辖权,保证着十三县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及民生的稳定发展,成为中国政治结构中地方基层组织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而农村经济工作的性质、雁北农村的矿产资源缺乏,自然经济的特点,构成了雁北地区虽然解放了已经很多年,但是落后贫穷、靠天吃饭的经济现状基本没有改变。这同时构成了雁北行署的工作方向和农村工作的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有雁北地委和雁北行署两个部门,干部队伍数量较多,并且大都携家带口,因此形成一个特定的社区群。 </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同时作为雁北干部的生活居所,由于面积大,居住人口多,集中性强,自成体系,因此形成一个特定的社区群,自成体系,形成了特有的大院文化。 </p><p class="ql-block"> 从社会学的角度认识,在交通工具短缺的年度,大院所在地由于与大同市区相距较远,因此形成了一个部落式的群体孤岛,一个半封闭的小社会。 </p><p class="ql-block"> 从生活水平看,大院的干部阶层,在当时的社会,和普通百姓有着一定位差,大院的生活水平平均高于普通阶层,再加上大院有自己的幼儿园、子弟学校及闭环的生活环境,大院自身具有可以自给自足的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 在大院工作的干部,多数都打着着农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烙印,他们来自于四面八方,珍惜工作条件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位差对一个人的发展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因此,勤勉地奔波于雁北十三县,按照上面的工作指令,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奉献于他们的职业。对于来自上面的各种政策和路线的对错,从没有提岀质疑。 </p><p class="ql-block"> 从他们身上,虽然看不到更多的创造性的作为,但是也没有胆大妄为的滥用公权的行为。有一点差别的是,他们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在为了自己的仕途,在职务升迁之路上努力跋涉。 </p><p class="ql-block"> 庞大的官僚机构,强大的官场辐射力,传统的官本位体制,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格局。应该说,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相信权威的价值观,唯上唯同的工作哲学,循规蹈矩、谨慎自律的生活信条,构成了雁北大院文化的主旋律。在影响着大院的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铸就了雁北大院第二代的价值观。 </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雁北大院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雁北大院的西边是大同市区,南边和东边是农村的农业用地,北边也属于大院的领地。</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周边是用砖砌的花栏墙围绕,不高、可攀,但是这种边界只能挡住循规蹈矩的成年人,拦不住顽皮的孩子们。为了少走几步,大院的许多男孩子通常是飞檐走壁,越墙而过,甚至走在墙头上。</p><p class="ql-block"> 花栏墙象一个无形的防火墙一样,作为天然屏障,不同程度的阻隔了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和人的进入,为大院的孩子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保障,同时孕育出具有非社会性的大院文化,也沉淀了多少人的梦想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唯一不安的负面效应是官本位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深深的浸淫在孩子们脑中。</p><p class="ql-block"> 一、大院的东面:</p><p class="ql-block"> 出了大院,大院的东边是菜地,一直延伸到御河边。</p><p class="ql-block"> 每到夏秋季,这里是大院里的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场所,或自制弓箭捕射青蛙,然后燃火烧烤蛙腿解馋;或偷摘西红柿、菜瓜、葵花,躲到一旁饱吃一顿。那时,没有化肥和农药,大自然是为孩子们敞开的,雁北大院的每个孩子的天性就是在与自然界共生中养成的,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现代人的焦虑和压力。</p><p class="ql-block"> 越过东面的庄稼地,就是御河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御河流水潺潺,放学后大家结伴而来,共同戏水,一玩就到天黑。逢周末,三三两两一块到水泊寺水库或是方坑去游泳,大院孩子们的游泳技能都是在这两个地方练就的。</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现在昔日的绿色田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恍如换了人间。试想一下,当你面对蓝天和田园时,你会感觉到一种拥抱大自然的自由。而你面对直耸云天的水泥林时,你感到的是一种窒息。</p> <p class="ql-block"> 二、大院的西面:</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西边是旧日的护城河(基本无水)和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破损的城墙也是孩子们游戏的阵地,而且经常出现墙内外的孩子们土坷拉之战。一到此时,碰到的大院的孩子们,不管认识与不认识,都在大院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对外,共同抗敌,一种微缩化的爱国情结通过爱院情结充分展现,并且一直伴随着大院孩子们的成长。 </p><p class="ql-block"> 雁北幼儿园、雁北子弟小学——大有仓小学(后更名为第二十四校)也在大院的西面,每天都可以看见大院的孩子们走在上学的路上,但是从来都不需要家长们护送。</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孩子们都对大有仓小学有着深深的怀念,毕竟这是他们离开家庭接受外界教育的第一个场所。</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大院长大的孩子,直到如今,还经常回想起给学校的菜地拾粪施肥,经常回想起冬天早上到校生取暖炉子……曾经的在校生活的每一幕历历在目,从小就接受着艰苦奋斗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那时陪伴我们的老师们,他们对学生是一视同仁,言传身教,授道解惑。在对老师们有一种深深的崇敬的同时,大家的幼小的心灵中感受着世界的美好,感受着纯洁的师生情谊,由此种下了热爱生活的种子。 </p><p class="ql-block"> 三、大院的南面</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南边是五爱村,也是进大同市市区的必经之路。那时候的大院孩子们虽然有很多也来自农村,但是一旦成为城市人口,就会滋生一种优越感,根本不屑于和村里孩子们打交道,倒是经常仗着地位优越和村里的孩子打架。</p><p class="ql-block"> 那时是计划经济,每家的粮食是定量供应,而供应大院各家各户的粮店也在这边。在大院的住户多是多子女的,家家户户都是供应粮不够吃,很多大院的孩子们体差身弱,就是在身体发育时期没有足够的食物所造成的,影响到一辈子的健康。对于这一点,很多第二代在记忆中已经淡化了。</p><p class="ql-block"> 四、大院的北面:</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北边是一条路,通往黄花场和大同剧院,还有大同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商业局礼堂是当时雁北的比较大的会议场所和演出场所,当时许多重要的全体干部大会,许多重要的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 在邻御河边,还站着一尊明代铁牛,是传说中的"镇河铁牛",大院的孩子们经常在铁牛身上玩耍,现已迁到善化寺内原文殊阁旧址的空地上保护起来。</p><p class="ql-block"> 原本对于视野局限在大院的孩子们来说,偌大的大院空间,足以满足孩子们的活动半径,因此少有探寻世界的冲动,也很少有周游四方、认识社会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随着体制变化,雁北行署已经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更新,雁北大院这一空间解体了,已经成为历史遗址。而留存的大院文化和大院精神,也很难用准确的表述来概括,毕竟每个人的认识不同,见解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传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将植根于每个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雁北大院的第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回顾雁北大院的兴衰,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父辈的光芒。但是作为笫二代,我们也不无沉重地看到,如果说父辈们在出发时曾都揣有美好的愿望,但在行进中过程中,被改造的渐渐淡化了初衷,许多人沦为职业殉道者。</p><p class="ql-block"> 而且从父辈身上看到,过去一代革命者对自己信仰的理解,往往在追随领袖的过程中异化,失去了自我,渐变为"政治工具",甚至成为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父辈们做为革命者,一生都在感觉为共产主义奋斗。到暮年,可曾想到当年的奋斗理想和今天现实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那个时候参加共产党的大部分人初期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和理想,也没有非常明确的信仰和追求,只是一种政治潮流的席卷和一种个人出路的选择,每个人希望通过参加革命实现人生命运的改变,至于说最终结果是什么?可能当时大多数人没有一种明晰的预期和答案。 </p><p class="ql-block"> 而共产党倡导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信仰,追随者普遍相信这些理想所描绘的美好社会是值得追求的,它们能赋予人的存在某种特殊意义,并且具有人们值得为这种理想而死的正当性。 </p><p class="ql-block"> 从结果来看,当时的选择并没有错。父亲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执政党中的一分子,并且身居高位,掌握着一定的权利,从根本上改变了父亲的一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命运变化可能是父亲从刚开始于懵懂中参加共产党、参加革命中所料想不到的,或是他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奢望。 </p><p class="ql-block"> 参加革命,是过去那个时期希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们的标准式,但是每个人对革命的理解确实多样的。特别是参加革命,可能带来风险,可能招致牺牲,也可能失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时,革命的释意有很多,如何理解?用一种惟一的答案来解释来涵盖革命的所有内容,是很难做到的。 </p><p class="ql-block"> 从名词解释的角度看: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近代则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 </p><p class="ql-block"> 从政治学的角度解释: </p><p class="ql-block"> 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革命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革命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 </p><p class="ql-block">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解释: </p><p class="ql-block"> 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而这些观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指导方针。 </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革命: </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中国的历代改朝换代,无论是皇权自然更迭,还是农民起义,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只是政权易主,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封建的农耕社会所传承的皇权的中央集权政治。 </p><p class="ql-block">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革命的含义,对我们理解社会意义上的革命和政治意义上的革命的含义有不少启发和借鉴。 </p><p class="ql-block"> 将革命的含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 </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中国的革命可以定义为一个政党推翻另一个政党、被剥削阶级推翻剥削阶级的暴力行动,可以定义为改朝换代。父辈们投身革命,并且得到了战争的洗礼,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革命的成功。 </p><p class="ql-block"> 新的政权诞生之后,疾风暴雨式的暴力革命已经转为执政,开始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中国革命则应该随之赋予新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我赞成使用革命这个名词,这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以推动中国的不断发展,也将共产党成就的事业继续发展,但是希望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逐步摈弃其中的暴力成分,而赋予新的内容。 </p><p class="ql-block"> 当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落地时,父辈们作为职业革命家,也都成为革命的受益者,开始享受革命的成果。曾经的每个革命者的职业生涯已经转为拿着国家的俸禄的公共管理者,代表着政权,管理着国家。成为已经执政的国家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在按部就班地运转,完成了人生的转变。而公务员的职业,就是革命后得到的报酬。 </p><p class="ql-block"> 在武装革命的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众,推翻了旧政权。进入经济建设时期。由于没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也没有实践经验可借鉴,因此只能照搬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进行新中国的建设,因此带来的更多的是探索中的实践。 </p><p class="ql-block"> 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由于不熟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也不擅于经济,因此逆经济规律,采用了运动式的办法推动经济发展,譬如说“抓革命促生产”。</p><p class="ql-block"> 同时,仍然在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意志的驱动下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并且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引入中国的和平建设时期,并希望籍此推动和巩固政权建设。 </p><p class="ql-block"> 因此,革命的概念被异化,演化为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政治主张下,人为地树立了许多敌对面和斗争对象,让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是二元对立,一直持续着阶级斗争,将中国引入了无尽的灾难中。 </p><p class="ql-block"> 每一项政治运动中,一直潜含着暴力元素,登峰造极的是“文化大革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许多潜藏在人内心的劣根性,籍以政治运动得到最充分的暴露。礼崩乐坏,人和人的相互信任关系,得到了践踏和毁坏,在许多人眼里,革命似乎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恶魔的代名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中全会后,中国宣布结束了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工作重心开始转为经济建设。</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只是用继续革命理论去结束阶级斗争,用“文革”的方法结束“文革”,只是表现了执政层核心人员的更迭,而不是一个政权性质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共产党执政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铲除阶级斗争的土壤,可能还会出现用无休止的整肃内部的方式,维持一个政权的运行。现在,时有沉渣泛起,为“文革”重新正名,就是具体表现。 </p><p class="ql-block"> 父辈们作为政治组织中的一员,受其裹挟,在每次政治运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助力者、执行者,一直到受害者。无论他们是违心,还是自保,但每一场政治运动所带来的恶果他们也很难脱干系。客观地说,父辈们大都有过双重的经历,既有过作为凌辱者的耻辱,也有过作为被凌辱者的耻辱。 </p><p class="ql-block"> 譬如,在 1968 年10 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除陈少敏一人外,所有与会者都举了手,赞成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赞成“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党籍,并继续清算刘少奇及其同伙叛党叛国的罪行。” </p><p class="ql-block"> 诚然,在这许许多多举起的手中,应该说,有的是出于主动的,有的则是出于被迫的,但就最终结果来看,无论是主动举起的手,还是被迫举起的手;无论是被蒙蔽的,还是甘愿被蒙蔽的;无论是心甘情愿的,还是违心的,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每一个代表在这重大政治立场上的最终选择,也表明了代表的双重人格。在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每一个人都没有置身度外,也未能洁身自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政治打手。 </p><p class="ql-block"> 又如,1959年出席庐山会议者计有一百六十余人,其中参与整人者,即对被整者多多少少做过诛心之论者,有一百五十余人。到了1978年彭德怀案获得平反时,仍有不少当年参与过整彭德怀的人还健在,但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揭示庐山会议的真相,详说这一整人事件的始末。他们集体失语,绝大多数人都保持了某种沉默,也没有人为之忏悔。说是在维护毛泽东形象,实际上更多地是在维护自己的形象。 </p><p class="ql-block"> 自己可以宽恕自己,但历史不会遗忘。当他们与世长辞时,可能才会悟到,革命的初心和革命的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作为一个革命者是如此的难。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院的第二代对父辈虽然充满敬仰,但是也从父辈身上看到了官场体制对人性的束缚,也看到了从一而终的职业对个性的摧残。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从反思的角度看,作为大院的第二代,由于年龄的关系,并没有从父辈身上得到官场内幕灌输,并没有了解大院作为雁北的紫禁城,出现过的形形色色的官场之争,也不了解大院内部发生的许许多多值得第二代汲取的事情: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大院内各类人物都在充分表演,许多违背人性的现象和行为处处皆是,人性的丑恶得以充分暴露,这里不乏我们父辈中的很多人。</p><p class="ql-block"> 更不了解作为一个政治构架,大院对雁北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甚至都不了解过去的大院究竟发生了什么?父辈在大院经历了什么?为什么每个人后来的路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如何评说大院工作的人?如何评说大院的政治环境?如何评说大院的得失?成为一个抹不去的问题,也成为父辈都不愿直面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如果离开这一点去奢谈对大院的理解,对大院的热爱,可能都是空洞的、没有说服力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真正能够找出大院精神的真谛,揭示出大院留给后人可传承的文化,可能会催人深省,以此得到铭记。</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现在留下的仅是回忆外在的表象和付之于感叹,而没有现实的传承和创造。大院深处藴含的复杂和深刻,随着父辈的逝去而湮没了。</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雁北大院的第二代人</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推移,繁衍出大院的第二代。</p><p class="ql-block">应该说,大院象一个摇篮,哺育着雁北大院的第二代。大院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有的随着父母,从四面八方来到雁北大院;有的从小就出生在大院。大院对于每个孩子,相当于心理上的第二故乡,因此有刻骨铭心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院的第二代,多数操着大同普通话的口音,生活在大院,生长在大院,经历着共同的生存环境,熏陶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中,由此产生了雁北大院的孩子们这一特殊群体,也自然萌生了一种莫名的干部子弟优越感。</p><p class="ql-block"> 对于大院的过去,大院的第二代们开始温和、平淡且豁达地看待,保存的只是幼时模糊的记忆,并不能作为史料保留在身边的历史中。</p><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在走着与第一代人不同的路,演绎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已经彻底改变了基因。</p><p class="ql-block"> 作为父辈的后代,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是红色教育,耳濡目染的都是革命传统,父辈用他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并且在潜意识中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老子打天下,子孙坐天下”的农民意识植入我们的脑海中。 </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基础教育后,在走向社会时,我们开始的不是子继父业,不是参加革命,而是参加工作。两字之差,影响并带来两代人思想的交替。 </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接受的教育中,我们参加的工作一直被认定为也是革命的一部分,但是认真剖析,显然大相径庭,内涵有本质的区别,革命是一种事业,工作仅仅是一种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 </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在享受父辈赋予我们的红利的同时,重新确定人生目标,虽然也去加入党组织,但是多是为个人政治上的进步在创造条件,在其中很难找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使命感。 </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我们幡然醒悟,认识到以牺牲人的自由、牺牲人的尊严、乃至人的生命以换取新的秩序、新的平衡、新的政权,已经不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必由途径了。而且对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口号开始重新思索,认识到只有解放自己才有可能解放全人类。因此开始认识到革命的残酷性,形成一定的叛逆感,开始走与父辈不同的路。 </p><p class="ql-block"> 由此而论,父辈参加的革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定行为,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已经开始改变。从时代的发展看,现在的时代已经没有当时的驱动力了,市场经济的转换、外部世界的打通、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明确地认识到:对于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现象已经不需要通过暴力革命去解决了,也不需要我们的后代再有前辈那种揭杆而起,进行暴力革命的冲动和选择了。 </p><p class="ql-block"> 父亲作为精神支柱,一直伴随着自己的人生历程。但是,父辈的革命选择将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得到传承。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赋予我们的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将是用科技的进步推动中国的发展,用普世价值观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用人类的共同幸福来构建社会的进步。 </p><p class="ql-block"> 从父辈身上,第二代有汲取不完的政治营养,助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致于丧失人生的方向,于是走出了和第一代不同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从大院走出来的第二代,他们通过自由择业,开始走父辈未走过的路,象蒲公英一样,飘落在天南海北。而随着父母居住的第二代,也随着大院的拆迁,各奔东西,大院的文化则渐渐地淡化了,也被渐渐地遗忘了。</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中,有的子承父业,走入官场,重复着父辈的的人生轨迹;也有的遁入商界,用商人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了父辈的血统;还有的混迹于社会的底层,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回到了父辈的原点。过去发小们的平等的地位急剧分化,政治背景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共同的一点可以肯定,在雁北大院第二代身上,虽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的追求,但也没有逾矩违规的表现。父母基因的继承,支撑着他们成为了默默奉献于社会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当一切都在改变时,唯一尚存的就是旧日的雁北大院子弟的优越感。每当发小们聚会时,大家的话题都是在回忆大院的昨天,追忆儿时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大家所表述的是一种情结,但是由于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做纽带连接,因此只能是一种熟悉和幼时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期间,可能没有人想过共同的明天和理想的追求,只能是用无聊的乐趣来换取快乐。</p><p class="ql-block"> 大家共同遗憾的是:生活中可以回头看,但是再不能回头走,因为逆行从交通管理角度看是违规全责。</p><p class="ql-block"> 虽然岁月流逝,那些固存于内心的美好仍然可以用大院情结唤醒,大院已经成为大院第二代共同的精神归宿。大院情结依然作为链接彼此的纽带,埋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时常泛起波澜。</p><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夫,雁北大院作为一个物理空间在城市更新中消失了,但是雁北大院出来的后代仍在延续,一代又一代的迭代,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当大院的第二代也开始步入暮年时,回忆大院的历史,回忆大院的的第二代们,寄深情以低唱,写复杂于单一,无论是亲疏各异,无论是相濡以沫,无论是擦肩而过,都是缘分。犹生之年,彼此友情依然相连。</p> <p class="ql-block"> 人到暮年,经常仰望头顶的星空,追问死后的世界,重新思索我们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当想到雁北大院的第三代的路该怎么走?我们如同我们的父辈一样,我们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也不完全理解他们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只能尽一代人的责任,提出要求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看着成长的他们,我们已不能束缚他们的理想,不能捆绑他们的翅膀,更不能阻止他们的前进步伐。</p><p class="ql-block"> 对此,九泉之下我们的父辈会如何看?茫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