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0六”大院

森警大队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不知道“三0六”大院这个称呼的来历,但住的大院里停放有军车,也有不少身着军服的解放军战士出入,就料想这三个数字组合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是某个部队番号的的代称。</p><p class="ql-block">“三0六”大院,这里承载着自己童年少年上学和生活中许多记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大院住着许多租房户,我们家便是其中一户。我五岁便在林场自己办的小学部上到二年级,父亲一直觉得场部的教学质量不如博乐市的教学质量好,游说我下到市区重新上一年级,自己噘着嘴哭着鼻子死活不愿意,父亲见状采取了折中的办法:考上了去,考不上就不去了。结果林场去了七、八个同龄的娃,最终考上两个,我便是其中的一个。事实证明,父亲当时的决策是正确得,一年以后场部的小学因为资金问题被撤销了。就这样,我的上学之路就从“三0六”大院开始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三0六”大院离自己上小学的学校直线距离有二百多米,中午放学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盛有面粉的盆去大院门口的压面坊去压面条。压面坊只有一个,是山东口音的夫妻俩开办的,但需要吃压面条的家庭特别多,所以谁去得早抢占先机谁就先回家能吃上午饭。去排队压面条的都是各家的孩子拿着盆排队,家里孩子多的就占优势:老大排队,老二回家拿面盆,不耽误早早吃上午饭。当年就我和四哥属于乳臭味干的小屁孩儿,排队压面的事自然落在我俩的头上。我俩也有具体分工,四哥比我个高,我比四哥跑得快,四哥负责排队,我负责回家倒面端盆送面,面压好之后我俩结伴回家由下了班的大哥做饭。那个时候,也有挂面,但挂面的口感远不如压好的湿面条好。吃饭就是几分钟的事,但做饭却是一时半会无法完工的活。</p> <p class="ql-block">  上学和放学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老长的书包带耷拉在屁股上,走起路来书包在屁股上匀速得拍打着发出“啪啪”的声响,引来众多路人侧目而望,好在我们这群都是上学的孩子,不讲究那些,也不会因为引起路人的注意而落荒逃跑。</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每个家庭的彩色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每到周末,就飞快地跑至位于大院后面解放军居住的地方抢占有利位置看电视。电视剧《武松》、动画片《丁丁历险记》就是在这里完成了童年记忆。后来,放在大院的电视机搬进了屋内,我们也尾随电视进到屋里。每到解放军饭点的时候,我们全然不顾解放军叔叔正在吃饭,忍着饥肠辘辘把某部电视连续剧看完才跑着回家吃饭。</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整个博州流行习武健身,很多人都自发得加入行列,年少的我也当仁不让的是其中一员,但我练习的场地是在大院租住两排平房的间距间。高抬腿、劈叉、打拳等动作结合训练,也没有师傅指点,完全是一种自由发挥的状态,来回在间距间做着这些动作,邻居们以为我受“魔怔”了,没事老玩这些动作干什么?一个月左右的自我强化训练还真有了效果。学校组织运动会,我把跑步类的项目全部都报了,四项均获得名次,每项奖品是一条毛巾,我通过自己得努力给家里挣了四条毛巾,心里的获得感满满得。</p><p class="ql-block"> 直到父亲工作的林场自己盖了房子,我又刚好开始上高一,我家才搬走。少年的时光在三零六大院留下满满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