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安易俗社

泾渭石

<p class="ql-block">  百年老剧场易俗社,位于案板街与西一路口,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过去关中地区著名的秦腔科班。其创始人是孙仁玉和李桐轩。</p><p class="ql-block"> 1912年7月,时为同盟会会员的李桐轩和孙仁玉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影响之大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23年2月23日早,借在教育学院学习的间隙,终于有幸来到百年易俗,了解了易俗社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位于戏园广场东二楼至四楼,可参观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易俗社历史博物馆正门位于西一路,扫码而入。</p> <p class="ql-block">戏楼广场</p> <p class="ql-block">戏楼与大红灯笼</p> <p class="ql-block">  易俗社创建之初,设立评议、编辑、学校、训练等部门,招收青少年学员学习戏曲,先学初小、高小两个课程,接着再上"文史进修班",学成发给证书,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近代陕西及西北地区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为啥戏园子被称为梨园?在唐玄宗时期定论。</p> <p class="ql-block">  秦腔大概起源于先秦时代,在历史上有秦声、梆子腔、乱弹等不同叫法。</p> <p class="ql-block">  1924年,鲁迅先生曾到西安讲学期间,多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在看了易俗社看家好戏《双锦衣》后大赞,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捐献50元讲学金一表心意。</p> <p class="ql-block">  西安解放时的易俗社外景。</p><p class="ql-block"> 易俗社建筑上巨幅标语写着“热烈庆祝西安市人民政府接管易俗社”,应邀参加庆祝活动的习仲勋同志看到后说,不应该用“接管”这个词,因为易俗社是进步文艺团体,为革命做过贡献的,应该叫“接办”,接着办下去,办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  时间回到1936年12月某几个夜晚,易俗社剧场中灯火通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以看戏为掩护,陪同南京政府要员观看秦腔,在下大达了逮捕老蒋的命令后又去易俗社陪蒋系将领看戏……张杨在易俗社剧场"画地为牢",以秦腔的杀伐之声将南京要员控制,完成了扣蒋。</p><p class="ql-block"> 当时由我党领导的 “西战团”曾来到易俗社进行革命演出,受到了易俗社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誉。</p> <p class="ql-block">  易俗社戏台的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并多次进京演出,《三滴血》《游西湖》《游龟山》《柜中缘》《三回头》《看女》《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享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最早期的易俗社牌额。</p> <p class="ql-block">  秦腔的艺术特色是昂扬激越、激烈短促。</p><p class="ql-block"> 有生旦净末丑五行,每行又有分类。</p> <p class="ql-block">  著名秦腔演员甚多,但我所听到的有肖若兰,陈妙华,特别小时候看了拍成电影的《三滴血》,对秦腔便有了喜爱的基础,也就知道了陈妙华。</p> <p class="ql-block">  秦腔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秦腔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近年为了传承发扬易俗社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易俗社原址重建成了剧院艺术街区,不仅可以欣赏传统的秦腔艺术,一站式品尝西安本土老字号美食,还可以走进地下一层的复古街区,穿越到70~80年代的西安市井生活。</p><p class="ql-block"> 来吧!会不枉此行。</p>